泉腔
戏曲声腔。因流行于闽南方言语系地区,以泉州方言为腔调语音,故名。宋元之际,南戏入闽,即与当时流行于晋江、泉州的民间声腔音乐“泉音”结合,经过糅合融化,至迟在明代已形成泉腔,又名“下南腔”。明弘治末褚人获《坚瓠集》卷六已记载有泉州府堂某教授,“设宴于明伦堂,演《西厢》杂剧”。稍晚的明姚旅《露书》也记载“琉球国居常所演戏文,则闽子弟为多,其官眷喜闻华音”,“惟《姜诗》、《王祥》、《荆钗》之属,则所常演”。所用何腔虽不详,然明何乔远《闽书》则确说“俳优之戏,必操泉音”,即陈懋仁《泉南杂志》所谓的“土腔”。清蔡爽《官音汇解释义》有“做白字唱泉腔”语,“泉腔”一词始见。从留传的明嘉靖丙寅年(1566)合潮泉二部《荔镜记》校正重刊的《荔镜记》,可知当时的泉腔已相当成熟。建国后,泉腔班改称为“梨园戏”,其“下南老戏”更多地保留了宋元南戏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