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针灸治法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且粪便粘稠度下降而言,是“泄”与“泻”的合称。泄属轻证,粪便质薄;泻属重证,粪便如水。因二者难以截然分开,故多相提并论。又名“下利”,现代通称“腹泻”。但与痢疾不同,其粪便偏粘偏少,夹有粘液或脓血。泄泻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伴发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本证概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前者多发于夏秋两季,主要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实证居多;后者常因脾胃虚弱,或肝木侮土,肾阳衰微,虚证居多。急性泄泻,迁延失治,可转为慢性;慢性泄泻,也每由内外诱因而急性发作,成为虚实夹杂者。针灸治疗泄泻,一般效果显著,然而仍不能忽视全面辨证,找出原发病,进行针对性治疗。其脱水者要配合补液。
通治法 以健脾化湿为主。常选腹部、背部腧穴和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如脾俞、大肠俞、中脘、水分、神阙、天
枢、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和内庭等,每次3~5穴。用毫针行平针手法,留针20~30分钟。急性者,每日治1~4次;慢性者,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神阙穴只用灸法其,它穴可针灸并用。选耳穴治疗,效果也比较满意。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两大类:
急性泄泻 发病突然,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并常伴发腹痛,尿少。又可根据病因分为:
(1)寒湿: 泻下物清冷,甚如水样,或如鸭溏,腹痛肠鸣,喜温喜按,脘闷纳呆,溲清白,口淡,肢冷恶寒,舌苔薄白或腻,脉濡缓。治宜温中散寒祛湿。选脾俞、胃俞、大肠俞、中脘、天枢、梁门或足三里等穴。用毫针行泻法,或平针手法,或在腹部穴位上施行灸法。
(2) 湿热: 泻下急迫,或泻下不爽,痛泻交加,大便臭秽,肛门灼热,心烦口渴,溲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化湿热。选金津玉液、中脘、天枢、合谷、内庭、委中和足三里等穴。用毫针行泻法或透天凉手法。
(3)宿食内停: 脘痞纳呆,嗳腐泛酸,腹胀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舌苔垢腻,脉滑。治宜消导调中。选脾俞、胃俞、上脘、中脘、建里、内关、足三里、公孙或隐白等穴。用毫针行泻法。
慢性腹泻 病程迁延,泄泻次数较少,或时作时休。根据原因不同又可分为:
(1) 脾胃虚弱: 时溏时泻,反复发作,多食即泻,粪中可伴有未消化食物,食少脘闷,面黄肢倦,时而腹中隐痛,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治宜温脾益气,升阳止泻。选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天枢、足三里和三阴交等穴。用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法,或重灸神阙穴。
(2)肝气郁结: 素有情志不舒和胸胁胀满,嗳气少食,每逢恼怒或忧虑则泄泻腹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细。治宜泻肝理气。选中脘、天枢、期门、内关、足三里、阴陵泉、行间和太冲等穴。以毫针泻刺肝经穴,补刺其它经穴,亦可配合灸法。
(3) 肾阳衰微: 病程绵绵,泄泻多发生在黎明前,开始脐下隐痛,继则肠鸣而泻,或伴有完谷不化,腹部喜暖,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选命门、肾俞、中脘、气海、关元、天枢、足三里和太溪等穴。用毫针行补法,并重用灸法。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穴位注射法 取天枢和上巨虚穴,注射0.25~1.0%盐酸普鲁卡因溶液,对于急性泄泻效果显著。
激光腧穴照射 一般是治慢性腹泻,选穴以腹部腧穴为主,如神阙、天枢、关元和水分等,用氦-氖激光机(功率一般为1~30mA)照射,距离一般为20~30cm,每穴2~5分钟,每日照射一次,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7天。病情较顽固者,可连续治疗3个疗程。
耳针法 选大肠、小肠、下脚端和腹等穴,用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