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地区壮族教育概述
河池地区位于广西西北部。1965年建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为358.6万人,其中壮族人口为238.3万人,占总人口的66.45%。河池地区的壮族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宋朝时期,宜山县就出现了庆远府学和龙溪书院,天河县(今罗城县)出现了学宫。黎志、韦经、韦民望、区革等人皆为宋朝时期获进士功名的壮族人士。到了明清时期,壮族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先后办有四贤书院、环江书院、凤岗书院、天河书院、龙江书院、德胜书院、庆阳书院、庆江书院和河池州学等。1902年,宜山、思恩(今环江县)开始创办小学堂,新学渐起。到了20世纪20至30年代,东兰、凤山、巴马等县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民主革命的文化教育诞生,以传授文化知识与传播革命道理相结合,反对奴化教育。如:东兰县的劳动小学,天峨县的板花小学、岜暮小学、凤山县的巴龙学堂、振华小学(今归巴马县)、巴轩学堂、巴马县的万岗国民中学、大化县的古河小学等,当时所开设的课程和科目都是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而定的,先后为右江革命根据地培养了一批人才,使很多学生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1934年,广西省政府推行国民基础教育运动,河池地区的初等教育有了发展,一些偏远的村街建起了国民基础学校。1946年,全地区共有中学9所,在校生2894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池地区的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1965年,地区刚建置时,全地区共有幼儿园29所,入托幼儿2582人;共有小学4140所,在校学生323408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3928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698人,农业初中在校生8122人,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1440人。20多年来,河池地区的党政领导及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教育事业,1972年6月,针对“文革”期间教育质量低下的情况,地区教育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顶着逆流,在东兰县召开了全地区“提高教育质量经验交流会”。1980年,中共河池地委、行署召开了“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对“文革”期间中等教育结构虚肿的现象进行了调整,把89所高完中压缩为42所,公社完中改为初中,大队附中原则上撤消,小部分保留。1987年,河池地委和行署又召开了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河池地区关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各县(市)认真办好一至二所职业中学,允许中等专业学校开设职业高中班。1988年以来,广泛发动群众集资捐资,抢修中小学危房。到1990年,全地区共投入抢修中小危房资金8595.7万元,共抢修校舍危房76.8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危房率比例从1988年的33%下降到1.2%。到1990年,河池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基本形成规模。
普通教育。1990年全地区有幼儿园83所,在园幼儿40706人,幼儿园教职工1107人,其中专任教师615人;共有小学1694所,教学点5808个,在校学生54351人,其中壮族学生369910人,占68.2%,小学入学率为95.17%,巩固率为96.4%,毕业率为91.8%,普及率为82.5%,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为58%;有初级中学211所,高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25所。初中、高中在校学生数为127651人(初中生11638人,高中生16013人),其中壮族学生数为81578人,占63.9%。全地区有小学专任教师18090人,其中壮族12678人,占70%,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091人,其中壮族3818人,占63%,1977年到1990年为高校输送了11915人。
职业技术教育。1990年全地区共有职业中学12所,还有10所中等专业学校开设职业高中班,职业高中在校生人数为6300人,其中壮族学生占70%以上。普通中专学校8所,在校学生3696人,其中壮族学生占68%。技工学校6所,在校学生116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336人,中专学校专任教师302人,技工学校专任教师112人。
成人教育。1990年全地区共有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56所,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916所。有5个县(市)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成人中专在校生(含函授中专生)4230人。成人大学在校生(含函授大学)1189人。
高等教育。1979年建师专1所,另建电大分校1所,改写了河池地区无高校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