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河北梆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戏曲剧种。曾有“京梆子”、“直隶(今河北省)梆子”、“卫(指天津卫)梆子”、“秦腔”之称。1952年始定今名。流行于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及山东部分地区。由清中叶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成,道光年间开始流行。唱腔结构为板腔体,有大慢板、小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哭板、减板等板式。脚色行当分类及表演程式与京剧大体相同,仅净生行(包括大净生与二净生)为其不同于京剧的一个特殊行当。各行当都有自己特定的传统唱腔。演唱时以梆子按节拍,苍劲悲壮,高昂激越,长于表现慷慨豪放的情绪。清末民初盛极一时。1930年后趋于衰落。解放后始获新生。现存传统剧目抄本五百余个,以《杜十娘》、《秦香莲》、《蝴蝶杯》等影响较大。 ☚ 耍孩儿 山西四大梆子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清代中后期秦腔流传河北、北京等地后与当地语言、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的戏曲剧种。曾名“秦腔”、“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1952年定名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河南一带。曲体结构属梆子声腔系统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大慢板、小慢板、二六板 (包括正反调)、流水板、减板、哭板,还有一些辅助板式,如导板,留板等。唱词为七字、十字上下句,唱词与念白早期用秦晋语言,后改为以北京语言为基础,脚色行当与京剧相同。传统剧目有600余本,大都来自秦腔与蒲剧。经过加工整理后的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窦娥冤》、《杜十娘》、《教子》、《打金枝》、《拾玉镯》、《喜荣归》、《苏武牧羊》、《宝莲灯》、《荀灌娘》、《白毛女》、《断桥》等。 ☚ 京剧 老调梆子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山东的部分地区。演唱时以梆子打节拍,音调高亢、激越,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它的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及各种引腔和尾腔。主奏乐器有板胡、笛子等,打击乐与京剧基本相同,而角色行当亦与京剧大体相同。传统剧目约有500余出,时装戏近200出,大多取材于历史小说、民间故事、说唱文学。其中《蝴蝶怀》、《金水桥》、《杜十娘》等影响较大。在鼎盛时期,它曾与京剧争胜,出现过梆簧合演的局面。1930年后渐趋衰落。建国后,经大力抢救、扶植,这一濒临灭亡的剧种很快获得了新生。 ☚ 秦腔 河南坠子 ☛ 河北梆子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内蒙古、吉林等地,过去叫“京梆子”、“秦腔”等,1952年改为今名。系由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先后传入河北的“山陕梆子”(即“秦腔”)、山西梆子,经过当地艺人结合本土语言、音调进行加工发展而成,流行已有140余年。有《蝴蝶杯》、《杜十娘》、《宝莲灯》等传统戏剧目550余个,时装戏剧目150多出。唱腔高亢激越,痛快淋漓,男女同腔同调,演唱讲究“颚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 ☚ 河北省 武强年画 ☛ 河北梆子 043 河北梆子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省境。1952年定名为河北梆子,前此有秦腔、京梆子、卫梆子、直隶梆子等名称。蒲州梆子自清中叶传入河北后,受到北京、河北人的喜爱,被称为山陕梆子。约于清道光年间,在山陕梆子的基础上形成河北梆子,并很快迎来它的兴盛期,流布于东北、华中、华南部分城市,并与二簧同班演出。自20世纪30年代起,河北梆子趋于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梆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河北梆子的脚色行当、表演程式以及乐器伴奏,皆大体同于京剧。唱腔无一般梆子腔系的欢音、苦音之别,却有反调。慢板除一板三眼的“小安板”外,尚有加赠板的八拍子或双四拍子的“大安板”。传统剧目550余个。 ☚ 黄梅戏 湖南花鼓戏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也叫“京梆子”、“直隶梆子”。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山东的部分地区。系由清乾隆年间先后传人河北的秦腔和山西梆子逐渐演变而成。在历史上有时也称“秦腔”或“山陕梆子”,演唱时以梆子按节拍,音调高亢、激越,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属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及各种引腔和尾腔。主奏乐器有板胡、笛子等。传统剧目约有五百余出,大多取材于历史小说、民间故事、说唱文学。 ☚ 京剧 武安平调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演唱时以硬木梆子作打击乐器按节拍,音调高亢、激越,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感情。系由清乾隆年间传入河北的陕西梆子(秦腔)及山西梆子逐步演变,形成于道光末年(1850)以后。唱腔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及各种引腔和尾腔,主奏乐器为板胡、笛子等。唱词及念白早期杂有山陕语音,本世纪初逐渐改为北京语音,念白、脚色行当分类及表演程式与京剧近似。演出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传统剧目有500余出。清末民初,著名演员田际云(艺名响九霄)、郭宝臣(艺名元元红)、侯俊山(艺名十三旦)等在北京演出,誉满京津,盛极一时。历史上曾有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名称,1952年始定为现名。 ☚ 表演艺术 乐亭大鼓 ☛ 河北梆子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和北京、天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清乾隆年间,山西蒲州梆子传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曾有京梆子、直隶梆子之称。1952年定名河北梆子。以梆子按节拍,音调高亢,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感情,1930年后逐渐趋于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新的发展。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戏曲剧种之一。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河北的秦腔和山西梆子逐渐演变而成。曾称“秦腔”或“山陕梆子”,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和东北、内蒙古等地区。建国后于1952年定名为“河北梆子”。天津的卫梆子和北京的京梆子相融合后而取代了山陕梆子在京的地位,使河北梆子艺术进入了成熟阶段。演唱时以梆子按节拍,音调高亢、激越,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属板腔体(板式变化体);主要板式有大、小、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反调及各种引腔和尾腔。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子、梆子、笙等,打击乐器与京剧基本相同。角色行当也与京剧大体一样。但有个别角色(《金沙滩》中的杨继业,《三击掌》中的王允等)扮相为须生,而用花脸的唱腔。青衣以唱为重,能连唱数十句或上百句。花旦的扇子舞和当场“变脸”,均有特技。传统剧目约有500余种,时装戏近200种,经常演出的近百种,大多取材于历史小说、民间故事、说唱文学,如《蝴蝶杯》、《金水桥》、《辛安驿》、《杜十娘》、《秦香莲》、《窦娥冤》、《教子》、《宝莲灯》等。多源自山陕梆子、少数移植昆剧、京剧等剧目。清末民初曾盛极一时,1930年后逐渐趋于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大力抢救、扶植,成立专业剧团,建立戏校,培养出一批后继人才。通过发掘与改革,使这一剧种很快重新繁荣起来,并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 粤剧 连台本戏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戏曲剧种。清中叶,山陕梆子流入河北,音随地改,于道光年间形成河北梆子。河北梆子在北京兴盛后,与京剧争盛一时,光绪中叶,与二簧同班演出,叫“两下锅”。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上海、山东、东北各地。约在本世纪初期,在山东流行甚广,包括鲁北、鲁西、胶东、临沂的不少城镇农村。著名演员赵佩云(小香水)、王莹仙(金钢钻)、刘喜奎等,都曾在山东各地演出过。由于它用板胡及横笛伴奏,或称“横笛梆”及“京梆”。传统剧目有550余个,经过整理改编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为《秦香莲》、《蝴蝶杯》、《杜十娘》、《三上轿》、《喜荣归》、《南北和》等。主体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减板、哭板等。近年来河北梆子在山东省演出,主要在聊城和德州地区。阳谷、东阿、宁津、乐陵、济阳、费县、临邑等地有专业剧团。 ☚ 法若真行书诗轴 河南坠子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也叫“京梆子”、“直隶梆子”。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山东的部分地区。系由清乾隆末年先后传入河北的秦腔和山西梆子逐渐演变而成。也有人认为直接渊源于北曲弦索调,在发展过程中曾受高腔、京剧的影响。解放后,始定名为河北梆子。演唱时以梆子打节拍,音调高亢、激越、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它的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及各种引腔和尾腔。主奏乐器有板胡、笛子等,打击乐与京剧基本相同。而角色行当亦与京剧大体相同。传统剧目约有五百余出,时装戏近二百出,大多取材于历史小说、民间故事、说唱文学,其中《蝴蝶杯》、《金水桥》、《杜十娘》等影响较大。在鼎盛时期,它曾与京剧争胜,出现过梆簧合演的局面。1930年后渐趋衰落。建国后,经大力抢救、扶植,这一濒临灭亡的剧种很快获得了新生。 ☚ 单出头 河洛大鼓 ☛ 河北梆子he bei bang ziHebei clapper oper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