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沙门菌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沙门菌属salmonella

系肠道菌属之一。此属是一大群在形态、培养、抗原构造及生化特性上相类似的肠道致病菌。本属细菌种类很多、血清分型非常复杂,国际上报告有1 500余型,分属于34个“O”抗原群,在我国报导也有60余型。本属细菌重要的有伤塞杆菌,甲、乙、丙副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杆菌,鼠伤寒杆菌等。沙门菌一般长1~3μm,宽0.4~0.6μm,有鞭毛能运动的革兰阴性杆菌,本属细菌在60℃以下10~20分钟或水中加氯(经漂白)皆可杀死。本属细菌生长需要营养条件不高,最适温度为37℃可使人患伤寒、败血症、食物中毒等病。氯霉素、氟哌酸等对此类菌有明显杀灭作用。

沙门菌属Salmonella

是具有共同特性一属革兰阴性肠道杆菌。目前已分离出1800多个菌型、65个血清组。多数有鞭毛及菌毛,能运动。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适宜温度为37℃,pH为6.8~7.8。60℃10~20分钟或水中加氯均可灭活。对氯霉素、合霉素均极敏感。此菌属中致病者有伤寒沙门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杆菌和鼠伤寒杆菌等。

沙门菌属

沙门菌属

沙门菌属(Salmonella)属于肠杆菌科,是一大组寄生于肠道的革兰阴性杆菌。菌长1~3μm,宽0.4~0.9μm。有周身鞭毛,无芽胞或荚膜,少数有包膜。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可用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反应鉴定。本属细菌均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蔗糖。不形成吲哚。DNA的G+C含量为50~53%。抗原构造主要有菌体(O)和鞭毛 (H)抗原两种。根据O抗原可将沙门菌分群,各群再按H抗原分型。至今已有1,800余型。多数是动物致病菌,也有人畜共同致病菌。所致人类疾病主要为肠热症、胃肠炎和败血症。本菌属中各种细菌对一些特殊糖及氨基酸的生化反应不同,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方法之一(表1)。最终鉴定细菌是根据其抗原血清型别。
沙门菌属的抗原除有菌体(O)和鞭毛(H)抗原外,有些尚有包膜抗原(K)。大多数菌有菌毛抗原,少数亦有荚膜抗原。O抗原很稳定,不被煮沸、酒精或弱酸破坏。化学组成为脂多糖,根据其侧链末端糖残基的种类和顺序,决定O抗原的特异性。H抗原的化学组成为蛋白质,由鞭毛素组成,其中氨基酸组成和排列决定H抗原的特异性。H抗原不稳定,加热至60℃即开始破坏,但细菌仅失去与特异性抗体的结合力,仍保持引起抗体生成的作用。需加热至100℃、21/2小时方可彻底破坏之。有些沙门菌,如伤寒杆菌和丙型副伤寒杆菌有一种包于O抗原外围的包膜抗原(Vi)。其化学组成是N-乙酰-半乳糖醛酸聚合物。不同菌种Vi抗原的抗原性相似。当其量多时可阻止细菌在抗O血清中凝集。Vi抗原可被加热至60℃、1小时,弱酸、弱碱或50%乙醇处理所破坏,但可耐受0.2%甲醛或75%乙醇。
按Kauffmann与White的分类原则,先根据O抗原的种类分为若干群,用A、B、C……表示,再根据H抗原的组成,将每组菌分为若干型。H抗原有两种,称为第1与第2相。前者用a、b、c……等表示,特异性较高。后者用1、2、3……等表示,是几种沙门菌所共有。H抗原有两个相者称双相菌,仅有一个相者称单相菌。目前沙门菌属的血清型,可分为A、B、C、D等34个群,引起人类疾病的极大多数属于A~E5个群。表2是常见沙门菌型的抗原成分表。同一血清型的沙门菌,有时可用噬菌体进一步分为若干型。例如有Vi抗原的伤寒杆菌可以用噬菌体分成80余个噬菌体型。不同地区有其主要噬菌体型,故这种分型法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表1 几种常见沙门菌的生化反应


*: 糖发酵试验 -: 未发酵 +: 阳性或产酸 : 产酸产气 L: 迟缓发酵


表2 常见沙门菌型的抗原成分

菌型O抗原H抗原
Ⅰ相Ⅱ相
A甲型副伤寒杆菌1、2、12a
B乙型副伤寒杆菌
鼠伤寒沙门菌
4、5、12
1、4、5、12
b
i
1、2
1、2
C1丙型副伤寒杆菌
猪霍乱杆菌
汤姆逊沙门菌
6、7Vi
6、7
6、7
C
C
k
1、5
1、5
1、5
C2纽波特沙门菌6、8e、h1、2
D伤寒杆菌
肠炎杆菌
鸡沙门菌
9、12Vi
9、12
1、9、12
d
g、m


E1鸭沙门菌3、10e、h1、6
E2
E4
纽因顿沙门菌
山夫顿堡沙门菌
3、15
1、13、19
e、h
g、s、t
1、7

细菌的抗原有时可发生变异:
❶H-O变异,菌株失去鞭毛,无动力。这种变异为不可逆性,主要见于来自患者标本中的菌株。
❷S-R变异,初自病人分离的菌株有O抗原,为光滑(S)型。在培养基上多次移种后,O抗原逐步消失,于是菌落变为粗糙(R)型。
❸V-W变异,初自病人标本中分出的伤寒杆菌表面有Vi抗原。当Vi抗原很多时,细菌在抗O血清中不凝,称为Vi型。在培养基上保存日久后,Vi抗原消失,细菌在抗O血清中出现凝集,在抗Vi血清中不凝,称为W型。Vi抗原部分消失时,细菌在抗O和抗Vi血清中均有凝集,称为VW型。
❹H抗原相变,将双相菌移种平板,所得菌落,1相与2相菌落各占半数。此时如挑选一个菌落(第1或第2相),在培养基上多次移种后,则其后代又出现第1与第2相菌落各半,称做相变。相变与上述3种变异不同,即前3者为不可逆性,而后者为可逆性。相变不是突变,而是调节基因的作用。以上变异在诊断与制备疫苗上都有重要性。
本属细菌加热60℃1小时或65℃15~20分钟可被杀死。能耐受适当浓度的孔雀绿与煌绿。四硫磺酸盐可被利用为能量来源,并可促进细菌生长。前两种染料能抑制乳糖发酵肠道杆菌和志贺菌属,后者仅被沙门菌利用,故均已被用于制备沙门菌的选择培养基。
本属细菌能侵袭和穿过小肠壁上皮细胞侵入皮下固有层,并被巨噬细胞所吞噬。但细菌不被消灭而在细胞内繁殖,并随巨噬细胞扩散到其他部位。细菌在细胞内生长的机理,可能与O抗原有关,在伤寒感染中则与Vi抗原有关。内毒素在发病机理中的地位不详,可引起体温升高和由于菌血症而造成休克。内毒素还可以激活补体系统的化学趋向性,导致局部炎症。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可产生肠毒素,在实验动物中已证实其性质类似大肠杆菌的肠毒素。
许多沙门菌病是人畜共患病,动物宿主范围很广,包括鼠类,家畜中的猪、牛、马、羊、猫与犬,野兽中的熊与狮,家禽中的鸡和鸭等,此外冷血动物、软体动物、环形动物和昆虫亦可带菌。人类由于食用患病动物的肉、乳、蛋或被病鼠尿污染的食物而得病。少数种沙门菌,如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仅对人致病,人类中沙门菌感染有三种类型,即肠热症、胃肠炎和败血症:
❶肠热症或伤寒样疾病: 由伤寒、副伤寒甲、乙、丙杆菌等引起。
❷胃肠炎: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引起胃肠炎的沙门菌型别常各异。我国以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新港沙门菌最常见。除伤寒和副伤寒甲、乙杆菌外,其他沙门菌均曾被分离出。典型发病表现为集体食物中毒。传染来源是有病或带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的是家畜,如牛、猪、羊,家禽和禽卵。除肉类本身有菌外,病原菌也可来自外界,如带菌的鼠类、蝇类等及污染食物。细菌在食物中繁殖极快,如烹饪不透彻,或食物制备后在室温中放置较长时间,细菌的数量迅速上升。误食后,于1~2日内症状即可出现,如菌数少,则潜伏期较长。在潜伏期内细菌在肠中繁殖,释放内毒素,刺激肠粘膜,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等典型症状。
❸败血症型: 常由猪霍乱沙门菌所引起,病原菌入口后,很快入血,形成败血症。细菌可散布到全身,在体弱者常导致局限性化脓,如内脏脓肿、脑膜炎、骨髓炎、肺炎与心内膜炎等。细菌可从血培养中检出,但粪便培养很少为阳性。伤寒和副伤寒感染恢复后一般可有终身免疫。胃肠炎患者的细菌不向全身扩散,病程短,故病后免疫不强。沙门菌感染的微生物学诊断在于从粪便、尿、血液或从可疑食物中分离与鉴定病原菌。进行粪便培养时,需用选择培养基,以抑制非致病菌的生长。作血培养应先增菌再接种血琼脂平板。可疑菌落分出后,先做生化反应以确定其为沙门菌属,然后用抗O血清定群,再用抗H血清定型。约95%来自人或动物的沙门菌属于A-E群。鉴于沙门菌的血清型太多,除少数常用菌型外,一般实验室可将较少见菌型送交沙门菌中心实验室鉴定。在暴发性流行时,且可进行噬菌体分型,以追踪传染源。
☚ 枸橼酸杆菌属   伤寒杆菌与副伤寒沙门杆菌 ☛
000146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