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沈括《采草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沈括《采草药》

沈括《采草药》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1。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2。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3。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4。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5。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6。用花者,取花初敷时7。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8。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9。”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凋11;并汾乔木,望秋先陨12;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13。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14。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15!

【注释】 1二月、八月:都指农历,下文的月份同此。 2芽:名词动用,发芽。 掇:摘取。 采掇:采集。 3大率:大抵、一般。宿根:指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土中越冬,隔年生发新芽的根。津泽:津液,此指植物所含的养分。 4芦菔:萝卜,根、叶、子可入药,一说指杏参。地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茎入药。 辈:类,等。 5紫草: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根入药,作者误为一年生植物。 鲜泽:鲜亮润泽。 黯恶(wu悟):深黑暗淡。 6本说:指上文所说的采叶的道理,即取芽长足时采。 7敷:铺开,引申为开放。 8土气:土壤中的温度,即地温。愆(qian千)伏:原指天气寒暖失调,此指节令先后不定。 9白乐天:白居易(772 ——846),唐代著名诗人。 人间:此指平原地区。 芳菲:原指花草的香气,此指花。 10筀竹笋:竹笋的一种,叶细节疏。 11岭峤:五岭的别称,此指岭南地区。 12并汾:并州和汾州,在今山西省。陨:坠落。 13诸越:古代对今华南一带的称呼,此指南方地区。朔漠:北方沙漠地带,此指北方地区。 荣:开花。 14人力:指管理、栽种的做法。 15拘:限制。

【今译】 以往的做法采草药多利用二月和八月的时间,这种做法很不恰当。仅仅只是因为二月间草已发芽,八月间草还没有枯萎,采集的人容易辨认识别而已,对药材来说却不是好的时节。大略说来,用根作药的,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须选取没有茎叶的时候采,那么这时植物的养分都集中在它的根部。想验证这一点,只要拿萝卜、地黄之类的草药来观察,没长苗的时候采,根就饱满沉重;有了苗的时候采,根就空虚轻浮。那些没有隔年老根的,便要等到苗已长成但又没有开花时采,这时根已长足而又没有衰老,象现在的紫草,没有开花的时候采,根的颜色就鲜亮润泽;花开过后再去采,根的颜色就深黑暗淡,这就是采药时间是否适当的验证。用叶作药的,选择叶子刚长足的时候采。用芽作药的,自然应按照这同样的道理采。用花作药的,选择花刚开放的时候采。用果实作药的,在果实成熟的时候采。都不能用一定的时间月份来限制。

因为地温的上升有早有晚,天气节令有先后不定的变化。例如平原地区三月开花的植物,在深山中,要到四月才开花。白居易《游大林寺》诗中说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是这个普通的道理。这是由于地势高低不同的缘故。又如筀竹笋,有在二月萌生的,有在三月、四月萌生的,也有在五月才萌生的,就称它为晚筀。水稻有在七月成熟的,有在八月、九月成熟的,也有在十月才成熟的,就称它为晚稻。同一类作物生长在同一小块地里,本身也有成熟早和成熟晚的,这是由于作物性能不同的缘故。岭峤地区的小草,经越冬天不会枯萎;并汾一带的树木,临近秋天叶子就坠落了;南方地区的桃李在冬天结果实,北方地区的桃李夏天才开花。这是由于各地气候不同的缘故。一亩地里的庄稼,施肥灌溉的先发芽,一块田里的禾苗,后栽种的晚结实,这是由于人力不同的缘故。怎么能一律用固定的月份来限制呢?

【总案】 沈括认为,采摘草药不能“拘以定月”,要根据用药部位的不同,来确定采摘的时间。植物的生长,受地理环境、本身特性、气候变化、栽培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采摘草药就应该因物、因时、因地制宜。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文章列举充足的理由,引征大量的事实多方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严密,具较强的说服力。善用比较分析,深化道理,透彻地说明问题。有详有略,有理有力。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井井有条。语言简洁精炼。


沈括《采草药》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沈括《采草药》

沈括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雕;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采草药》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六《药议》,题目为选者所加。草药采收时间的正确与否与其药用效果的好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这篇短文中,沈括批判了采草药限定在二月和八月的“古法”,提出了采药要因物因时因地制宜的正确主张。

作者旨在批评“旧法”之不当,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分别从草药入药的不同部位与采收时间的关系和地势、物性、地气、人力等与草药生长的关系两方面陈述自己的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整个论述也就自然地分为两个层次。

在第一个层次的论述中,作者先指出“古法”的局限,就在于“古法”所谓二月、八月采药只是为了易于辨识,却没有考虑到草药的质量,没有考虑到不同的草药因其入药部位的不同有着不同的采收时节。下面列举了采药“用根”、“用叶”、“用芽”、“用花”、“用实”五种不同的情况,这五类草药的质量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采药拘以定月,质量势必受到影响。在五种情况内,作者重点列举了“用实”的两种事实来加以论证。第一是无茎叶时与有茎叶时采掘的芦菔、地黄,一沉实,一轻虚;第二是有茎叶而未着花时采掘与开过花再采掘的两种紫草,一根色新鲜润泽,一根色死黑难看。采掘时间不同,质量出现了明显的悬殊,举一反四,以此类推,故以“皆不可限以时月”一句概括作结。

第二层次的论述是紧接着第一层次而来的,第二层次的第一句“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与第一层次的最后一句“皆不可限以时月”之间语气连接极为紧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指出植物的生长是受着地气、天时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具体的生长情况是不一样的,那种采集草药“拘以定月”的作法是不合理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就地势、物性、地气、人力四方面列举事实,从它们影响植物生长的两两对立的情况中揭示自己的观点。

这则笔记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列举理由,引证事实来说明事理。作者列举了草药用根、用实、用叶、用花情况各不相同,天时、地势、物性、人力等条件也各不相同,以其为理由,一一引用事实,进行比较分析。事例具体而确实,理由就比较充足,论说也就比较有力。

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论述的两层次最后都明确地点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正面指出“不可限以时月”,一是以反问的形式斩钉截铁地反对“拘以定月”。第一层的论述是建立在草药本身的事实基础上的,采用的是陈述性语气,故最后的结论“皆不可限以时月”,说得平实和易。第二层次属于第一层次的申说,事例习常,事理昭然,不容置疑,故结尾以反问句式收束,语气坚定有力。这样的反复强调使文章论点很突出。

沈括在这则笔记中论述草药的取用成分和采用时间的关系时,能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注意到事物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从多方面着眼观察问题。他既注意到植物本身的特性,又注意到地势、气温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既注意到植物生长的一般规律,又注意到了某些特殊情况。这些都表现了他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然,沈括的论述也有不足之处,如采芽的时间没有说清楚,把紫草误认为无宿根植物等等。但这些不足之处并不妨碍采药应因物、因时、因地制宜这一见解的科学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