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沈园二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沈园二首 沈园二首宋诗篇名。七绝。陆游作。见《剑南诗稿》卷三八。陆游悼念前妻唐琬之作。唐琬是陆游表妹,婚后情深,因不见容于陆母,被迫仳离。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绍兴二十五年(1155)春,二人于沈园相遇,彼此都很伤感。后不久唐琬辞世。庆元五年(1199),诗人旧地重游,百感交集,即写下这两首诗。其一云:“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首句写春游沈园的环境氛围,景物悲凉。次句扣题,沈园已“三易其主”——原属沈氏,后属许氏,又改属汪氏,早非原貌。三、四句连贯而下,是对唐琬的悼念,意谓令人伤心的是桥下新绿的春水,当年曾为爱妻临流照影,如今玉骨已成泉下之土,怎不使人感伤流连! 其二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首句从回忆唐琬离世写起,漫长岁月,永恒怀念,对一往情深之诗人来说,多么难以排遣! 凄楚情调直控全篇。次句转写眼前沈园老柳已见凋残。这老柳抑或四十年前诗人与唐氏相遇之见证。后二句谓自身已逾古稀,将不久于人世,然而凭吊遗迹,对景怀人,仍不免泫然流涕! 陈衍云:“无此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宋诗精华录》)此说甚是。 ☚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示儿 ☛ 《沈园二首》《沈园二首》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①,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②。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③。此身行作稽山土④,犹吊遗踪一泫然⑤。 【注释】 ①画角: 刻有花纹图案的号角。②惊鸿:比喻美人体态苗条而轻盈。曹植 《洛神赋》: “翩若惊鸿”。③吹绵: 飘柳絮。④稽山: 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⑤泫(xuan眩)然:流泪的样子。 【诗大意】 夕阳斜照在城墙上,如怨如诉的号角像在低声哀鸣; 如今的沈园已面目全非,哪有旧时的模样? 桥下面仍有那碧绿的春波,却令人黯然神伤; 我那心爱的人儿啊,曾把她惊鸿般翩然风姿照映。 心上人辞世已经四十四年,沈园的柳树也老得飘不下柳絮了,我这把骨头就要变作会稽山的黄土了,凭吊当年相见的遗踪仍禁不住伤心落泪。 【赏析】 对于倾心相爱的恋人们来说,某一特定的环境或地点,往往会刻骨铭心地留在他们的美好记忆中。然而对于失恋者,这种环境和地点又会终身隐藏在他们心灵的深处,并且随时会成为触发他们心头忧伤的契机。沈园之于陆游正是如此。陆游最初娶表妹唐琬为妻,伉俪相得,恩爱匪浅,但迫于母命,后来不得不忍痛分离。不久,陆游春日出游,在沈氏园遇唐琬 (1155)。唐琬此时已改嫁,遣人送来酒肴。陆游以著名的 《钗头凤》词题于壁上,表达痛惜的情怀。唐琬不胜其哀,有词相和,不久郁郁而死。44年之后 (1199年),陆游重游旧地,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沈园》 二首。 第一首起头: “城上斜阳画角哀”,先点明所见所闻。“城上斜阳”是目中所见。“斜阳”是傍晚的象征,斜阳照在高高的城墙上,给人一种苍凉悲恻之感。“画角哀”,是耳中所闻。角是古代军中的一种口吹的乐器,角上涂了颜料、花纹,称“画角”。角声本来就高亢凄厉,令人心恻,由于心情沉重,在陆游听起来,这角声几乎无异于悲伤哀怨的哭泣了。仅此起首一句,就将沈园置于一种悲凉的氛围中。 “沈园非复旧池台”,明白晓畅: 沈氏园已不是往昔的沈园了。前此,陆游曾来过这里,当时沈园已三易其主了。这次重来,池台楼阁都已变了模样。不仅是“美人不知何处去”,连昔日相见时的踪迹也难以找到了。 诗人执着地搜寻着往日的踪迹,他终于发现了桥下那一汪清水,那一汪曾映照过唐琬丽影的清水!但是,随之而来的不是惊喜,更不是赏心悦目,而是痛彻骨髓的神伤。“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多么富有深情的句子!它使诗人想起那明媚的春日,苗条婀娜的唐琬,像轻捷的鸿雁那样翩然而来,她那楚楚动人的倩影,曾倒映在桥下这透明的春水中。可如今,春波依旧碧绿,而心上人却早已梦断香消、永难相见了。对于有真情挚爱,但却生生分离的恋人来说,这是何等的难以承受啊!所以直到44年后的今日,它仍能这样敏感地牵动诗人的情怀。 再看第二首。倘说前一首是以抓住“桥下春波”这一特定事物来渲染物是人非之慨而取胜的话,那么第二首则是以着力刻画诗人自我形象而动人。 “梦断香消四十年”,是说自己最后一次见到唐琬,于今已经40年了(实为44年,此取其整数)。把唐琬之死比作“梦断香消”,可见出唐琬给陆游留下的印象之美好。“沈园柳老不吹棉”,是以物写人。想当年,陆游偶遇唐琬,正是“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明媚春天,那葱翠的绿柳,一定像桥下的春波一样,给诗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吧。可是如今,这些柳树已经老了,老得连柳絮也飘不下来了。这里面蕴含着多少今昔之慨啊!然而诗中还有更深一层的意蕴,柳树老了,诗人不也老了吗?昔日晋人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以前自己做琅邪时所种柳树已皆十围,故而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之叹。陆游此句正暗含这个典故。 然而树可以枯,人可以老,爱情却是永恒不变的。“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两句,在读者面前塑造了一个老态龙钟,而却仍眷念旧情、矢志不渝的诗人形象。它使人们禁不住发出慨叹:诗人对唐琬的爱是多么的深沉啊!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铮铮铁汉。梁启超称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但《沈园二首》却反映了诗人感情蕴藉的一面。诗作感情真挚、缠绵悱恻、深沉哀婉,因而千古为人所传诵。 沈园二首
作为伟大爱国诗人的陆游,他的一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政治生活中的悲剧。他生活在神州陆沉,金瓯半缺,“南共北,正分裂”(辛弃疾《贺新郎·细把君诗说》)的南宋初期,早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但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对金人贵族统治者一直采取屈己从金的妥协投降政策,容不得那些抗金的志士仁人。陆游早年在应进士举时以“喜论恢复”被除名不取,走向仕途后,又以同样的原因屡遭黜免,最后被迫退居故里,使他报国欲死无战场,最后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太息》)和“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的遗恨埋骨山丘。另一个是家庭生活中的悲剧。陆游与原配夫人唐氏“琴瑟甚和”,感情很好,只是由于“不当母夫人意”(陈鹄《耆旧续闻》),二人终于被迫离异,造成他们终生痛苦。绍兴二十五年(1155)陆游在家乡山阴禹迹寺南边的沈园与唐氏邂逅相遇,唐氏让她的后夫赵士程“遣致酒肴”以“通殷勤”。陆游触景感人,恨怅不已,“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壁间”(周密《齐东野语》),词中发生了“东风恶,欢情薄”的愤怒呼喊,控诉了摧残、破坏他们美满姻缘的封建礼教。此后不久,唐氏终于“怏怏而卒”,被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吞噬掉了。死者含恨长已矣,生者忍痛无尽期! 陆游写下了许多深情怀念和悲悼结发爱妻唐氏的诗歌,直到嘉定元年(1208)春,在他八十四岁的高龄,还涉足寻踪于沈园,写下了追念唐氏的《春游》诗:“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由此可知,陆游对留下他的爱和恨的沈园至老不忘,对唐氏的眷念之情更是愈老而弥深。这两首《沈园》诗写于庆元五年(1199),陆游时年七十五岁。 第一首回忆当年与唐氏在沈园那次邂逅相逢之事。 首句景起,先渲染环境的凄寂和气氛的悲凉,并勾勒出诗人此次重游沈园的背景。接着第二句切入诗题,总写一笔沈园四十多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前两句的意思是说,从夕阳映照下的城楼传来哀厉的画角声(画角是古时候一种涂饰彩色的乐器,形如竹筒,主体细长而末端阔大,发声哀厉而高亢,多用作军乐器),再看沈园的亭台池榭,早已今非昔比,变得不成样子了。“沈园”句不光指沈园的景观已面目全非,还包含着沈园几易其主的问题。诗人在绍熙三年(1192)曾到沈园,并写有一首七律,诗题中有“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的话。据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云:“沈园后属许氏,又为汪之道宅。”四十多年间几易其主,变化之大,自复可想。这两句虽然只言景事,而情已在其中,并为下面写触景怀人之感作好铺垫。起句自不待言,那是以哀景以衬哀情。单说第二句,就有更深的含蕴在里面。试想,诗人既然感喟“沈园非复旧池台”,则说明他对昔日沈园的池台非常留恋,希望沈园的景观还能一如既往。为什么?那是他和结发爱妻唐氏邂逅相逢的所在啊! 尽管当时诗人已经另娶王氏,唐氏也已改适同郡宗子赵士程,从婚姻关系上说,他们已经各不相干了,但那次相逢,毕竟使他看到了“几年离索”(《钗头凤》)的结发爱妻。如果使他魂牵梦绕的沈园亭榭依旧,池阁不殊,那不幸中的一幸,不就可以经常重温了么? 然而,现实是惨酷无情的,如今沈园却已“非复旧池台”了。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心境如何,不是可想而知了么? 贺裳在其《皱水轩词筌》中说:“凡写迷离之况者,止须述景。”述景,正是为了衬情。这首诗的前两句所写,就收到了以景衬情的艺术效果。 尽管“沈园非复旧池台”,但诗人还在执着地寻觅着能够使他旧梦重温的景事人迹,终于,他发现桥下那湾碧绿的春水仿佛还 一如既往。他为什么对桥下这湾绿水这么留心? 直到结句才徐徐点出,这里曾留下他结发爱妻唐氏的倩影啊! “曾照”句中的“惊鸿”一语出自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句。原比喻洛水仙子体态轻盈,举止绰约。这里,既是用以指代唐氏,又是直接描写昔日唐氏美丽而凄楚的姿致。这两句,上句是一个情景交融的现实镜头,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正如醉如痴地凝视着小桥下面那一泓碧绿的春水。下句则是一组引人遐想不自禁的蒙太奇镜头,它使我们看到的,绝不止当年唐氏出现在沈园桥头水畔时的美丽而凄楚的身影,还有当年他们夫妻欢聚偕游沈园时的音容笑貌,趁着“满城春色宫墙柳”(《钗头凤》)这样的良辰美景把酒言欢的动人情景,自然也有他们被迫离异以后那次沈园相逢时唐氏“遣致酒肴”以“通殷勤”的感人情状。总之,这句诗很富有生发性,使我们想到诗句以外很多很多关于诗人和唐氏在沈园所发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而诗人这时想到的,则比我们更多更多。只是因为写诗,又是短小的绝句,诗人只能从昔日与唐氏有关的生活情事中选取一个富有代表性、也是诗人印象最深的情事细节来加以描写,以表达他对唐氏的深情怀念。正是,年年桥下春波碧,岁岁心头恨难消!诗人以“伤心”二字领起后二句,正说明诗人触景伤情,弥增其痛。此二字或以为太露,其实正起着化景事为情思的作用。 第二首写诗人“老不忘情”,对唐氏的爱情至死不渝。 首句赋起,悲叹唐氏故去已久。旧时常以“香消玉殒”比喻年轻女子之死,这里“梦断香消”即指唐氏之死。但诗人没有简单地套用这一譬喻之辞,把“香消玉殒”倒置为“玉殒香消”,而是置入“梦断”一语。盖“玉殒香消”云云,均指肌体的殒没,而置入“梦断”,就有了新的含义,带上了精神方面的因素。试想,在唐氏被迫与诗人仳离以后,她的痛苦比诗人显然还要更甚一层,她的“怏怏而卒”就是她不堪婚变折磨的明证。她在同诗人离异以后,甚至改嫁赵士程以后,显然还在魂思梦想地眷念着她的结发夫君,“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钗头凤》),“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相传唐氏之《钗头凤》)云云,则又正是她同诗人离异后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然而,她终于去了,她的美梦也罢,恶梦也罢,也早随着她玉骨香肌的殒没而彻底断绝了。所以,诗人在这里巧置“梦断”一语,便极大地丰富了全句的感情意蕴。至若“四十年”云云,不过取其整数而已,实际唐氏“怏怏而卒”已不止四十年。第二句写此次沈园所触之景;柳树已老,老得都不飘柳絮了。这不只是写景事变化之大,同时也是诗人的自喻之辞,极言自己就象沈园的老柳树一样,已经没有什么生命力了。统观全首,这两句全为诗人“老不忘情”张本。 第三句转到自身的描写,极言自己已年逾古稀,也快要化作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市的东南)下的一抔泥土了,也就是说,自己也不久于人世了。此句和开首两句一样,也是为结句蓄势,就象启闭水闸一样,先把闸门关得严严的,把水位提得高高的,然后突然把闸门打开,让水奔涌而出。这里先把感情的闸门关上,直到最后才突然打开,让感情的潮水蓦地倾泻下来: “犹吊遗踪一泫然。”吊,凭吊。遗踪,指当年诗人和唐氏涉足沈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泫然,指泪水暗暗滴下的样子。联系前三句,意思是说,尽管你已故去四十多年,尽管沈园已今非昔比,发生了那么巨大的变化,尽管我自己也不久于人世,然而,一看到我们昔日所留下的痕痕迹迹,还是情不自禁,悲从衷来,暗暗地滴下伤心的泪水。结句直抒对唐氏的怀念之思,悲悼之情,很真挚,很感人,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那悲不自禁,老泪纵横的情状。俗话说,人不伤心不掉泪,伤心到极泣无声。泪是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泫然涕下”更是伤心至极而又无可告语的形象写照。这里,正是通过这无声的泪——“一泫然”,把诗人的感情活动十分真切地具现出来,其中有爱,有恨,有痛,有悔,有对往事的深情追忆,有对死者的深挚思念,也有对现实情事的深沉慨叹。总之,那感情十分复杂,只是诗人没有直接点明,也无须直接点明,慧心的读者自可通过自己的审美联想去发掘这一情事细节所可能包含的各种深层意蕴。从章法上看,这一首是层层垫高、一句深似一句的写法,直把诗人对唐氏的那种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和盘托出,但又不是一泻无余。结句句首的“犹”字,虽系句上虚字,却极有表现力,起着振醒全篇的作用。 这两首《沈园》诗达情真挚,为我们刻画出一个愈老愈不能忘情的抒情形象。从这个抒情形象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也看到了诗人的爱情悲剧给他造成的巨大精神创伤。两首诗的结句深得绝句结法之妙,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无终,耐人咀嚼和品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