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沈从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沈从文1902—1988

苗族,湖南凤凰人。
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中国历史博物馆。1978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著有《边城》、《中国历代服饰研究》、《沈从文文集》等。
原名:岳焕
乳名:茂林
自号:窄而霉斋主人
笔名:小兵、上官桔、上官碧、王玖原、王寿、木子、壬玖、凤哥、为琳、巴鲁爵士、甲辰、休芸芸、刘季、红黑旧人、远桂、芸、芸芸、何远驹、沈甲辰、沈着、沈懋林、沉、张皉、若琳、罗俊、季蕤、岳林、茹、炯之、扇陀、菌、晨牧、焕乎、黑君、雍羽、疑礙、璇吉、璇若、懋林
别名:崇文

沈从文

从文自传沈从文开明书店1934年初版、1946年再版147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64页
我的生活——沈从文自传
怀沈从文
记沈从文
忆沈从文教授
“永远地拥抱自己的工作不放”——访著名文学
家、古文物学家沈从文
沈从文
陈纪莹
祝秀侠
晓晖
贾树枚
上海中央书店1943年版99页
公论报1949年9月19日
*中华日报1952年10月14日
*中华日报1967年8月9日
光明日报1980年11月7日
沈从文和郁达夫的相识
沈从文和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郁达夫和沈从文
春夜的寻访——记沈从文
“说明员”沈从文
关于沈从文及其他
坚实地站在中华大地上——访著名老作家沈从
王海吟
龙海清
陆建明
谷苇
徐城北
荒芜
郑笑枫
中国青年报1982年3月14日
湖南日报1982年3月24日
文学报1982年4月22日
文学报1982年6月17日
天津日报1983年4月24日
团结报1985年5月4日
光明日报1985年12月19日
论沈从文
沈从文印象记
沈从文论
吕慈
王以仁
苏雪林
浊流1931年3期
文艺战线1931年1卷5期
文学(上海)1934年3卷3期,作家论第
151页
怀念沈从文教授马逢华*传记文学1963年2卷1期,*自由中国
1963年16卷3期,*当代文艺1967年
12期
沈从文(上、下)
记沈从文
沈从文的创作与恋爱
沈从文剪影
与沈从文会见记
陈敬之
李辉英
林秀石
李立明
许芥昱著 李国威
*畅流1966年34卷8—9期
*当代文艺1967年12期
*艺文志1969年45期
*东西风月刊1973年12期
*明报月刊1976年11卷3期

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黄永玉花城1979年5期,新华月报1980年9期,
文坛老将第91页
不受岁月羁绊的人——访老作家沈从文先生
沈从文小记
沈从文论
龙海清
王亚蓉
(美)金介甫著 杨
苡译
湘江文艺1980年3期
战地1980年4期
钟山1980年4期
沈从文谈自己的创作——对一些有关问题的回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4期
沈从文先生二三事
沈从文研究资料目录之一(一九二四一一九四
八)
萧离
本刊资料室编
文汇(增刊)1980年7期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1期
沈从文笔名
略论沈从文的初期创作
沈从文的“浮沉”与现代文学的研究
“浮沉半世纪”的沈从文
记沈从文——三十年代作家直接印象记之八
沈从文和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浅谈沈从文的作品与
人品兼及湘西的沈从文热
爱黎 凌宇
邵华强
吴立昌
吴立昌
陈纪滢
萧离
刘一友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1期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1期
复旦学报1981年2期
书林1981年3期
*传记文学1981年38卷4期
新观察1981年17期
吉首大学学报1982年1期
鲁迅与沈从文
一个不寻常的人——记沈从文
沈从文杂感
华济时
徐秋水
(日)宫原哲雄著
高鹏译
湘潭大学学报1982年3期
北疆1982年4期
文学研究动态1982年21期
关于沈从文同志的文学成就历史将会重新评价
略论苗族作家沈从文及其创作
访沈从文
沈从文论
重晤沈从文教授
沈从文还乡记
他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著名文学家、学
者沈从文成才侧记
朱光潜
龙海清
易征
高云
马逢华
张玲麟
龙海清
湘江文学1983年1期
求索1983年2期
集萃1983年2期
复旦学报1983年2期
*传记文学1983年42卷2期
*传记文学1983年42卷2期
年轻人1983年4期
沈老的心愿——访著名湘籍作家沈从文先生
历史时代:对一个作家的评价
历经沧桑大道直——访著名老作家沈从文
沈从文概论
沈从文
沈从文
关于沈从文与鲁迅的几点比较
记忆中的沈从文
沈从文
田特平
彭燕郊
蔡测海等
凌宇
郭晨
冯钧国
郭光华
郭朋
(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图书馆(原名湘图通讯)1983年5期
湘潭大学学报1984年1期
小说林1984年12期
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1期
海峡1985年4期
文科月刊1985年4期
求索1985年6期
人物种种第40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5分册第73页
沈从文(1902— )
沈从文和他的作品
沈从文
沈从文
贾逸君
林海音
李立明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册)文学第5页
*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第223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152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110页,中
国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40页
沈从文
沈从文
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
生命之火长明
从文习作简目
沈从文与文史研究
一条温暖的围巾——中国作家郁达夫与沈从文
阿英
颖子
朱光潜
黄苗子
沈从文手订
彦火
吴振标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12页
*中国新学术人物志第71页
文坛老将第83页
文坛老将第118页
文坛老将第137页
*当代中国作家风貌续编第34页
名人轶事录第263页

从文自传 沈从文文集第9卷第100页
从新文学转到历史文物——九八○年十一月
二十四日在美国圣若望大学的讲演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0卷第331页
沈从文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
“拥抱着工作不放”的沈从文
预备兵的技术班
沈从文(1902— )
沈从文
沈从文
沈从文
忆沈从文
沈从文
季 林
沈从文
施秀乔
张又君
沈从文
编纂组
坦荡荡斋
贺玉波
赵 聪
梁实秋
陈敬之
*作家的生活第19页
作家的童年(4)第4页
*近代中国作家论第83页
作家剪影第140页
我的童年第97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6册第65页
现代中国名人外史第223页
*现代中国作家论第2卷第115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223页
*春云集第81页
*“新月”及其重要作家第125页

沈从文

沈从文传:生命之火长明
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
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
凌 宇
李 辉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514页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277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01页
“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
湘西秀士:名人笔下的沈从文 沈从文笔下的
名人
吴立昌
凌 宇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341页
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436页
沈从文:1902—1988
望湖楼小品沈先生
满目青山夕照明——沈从文先生近况
困境中遇知己——沈从文传记之一
初露锋芒——沈从文传记之二
三人支持两个刊物——沈从文传记之三
大都市中的“乡下人”
傅晓红
黄苗子
肖 路
凌 宇
凌 宇
凌 宇
凌 宇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169页
团结报1986年3月15日
文学报1987年11月5日
文学报1987年11月19日
文学报1987年12月3日
文学报1988年1月28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2月4—6、9—
13、16、20、23、24日
“丁玲失踪事件”前后——沈从文传略之五
眷恋乡土多名作,饮誉中外何寂寞,杰出作家沈
从文告别亲友、读者
凌 宇文学报1988年3月24日
人民日报1988年5月19日,人民日报(海
外版)1988年5月20日
一个爱国的作家——怀念沈从文老师
现代杰出文学家沈从文先生逝世
汪曾祺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5月20日
文艺报1988年5月21日
凤凰涅槃了——在沪著名作家回忆沈从文谷 苇文学报1988年5月26日

还是且讲一点他:追念沈从文
聂华苓深情回忆——她曾两晤沈从文
忆沈从文先生
追思沈从文先生
多一些理解与宽容——读《沈从文传》
四十年代末的沈从文
一个不甘寂寞的灵魂——回忆沈从文先生
和沈从文一次难忘的会晤
一个有特殊风格的人——从文先生琐忆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怀念沈从文先生
悼念沈从文师逝世二周年师恩没齿寸心知
文章事业足千秋——胡昭衡谈沈从文
素朴——怀念沈从文先生
话说赵树理和沈从文——记汪曾祺先生一席谈
病中的沈从文先生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略论沈从文的文艺思想
从民族古井里汲取新鲜泉水
一个人和一个谜——沈从文散论
沈从文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作家沈从文:哲学与世界观(节译)
卞之琳
毛洪波
严文井
黄萍荪
令 华
袁可嘉
韩棕树
朱国华
季羡林
汪曾祺
吴小如
林 龙
彭荆风
红 药
彭荆风
冉忆桥等
华济时
凌 宇
简德彬
郑笑枫
(美)金介甫著 谢
伟民译
文汇报1988年6月4日
文学报1988年6月16日
文艺报1988年6月18日
华声报1988年6月21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7月25日
光明日报1988年12月25日
中国文化报1989年1月15日
人民政协报1989年1月17日
文汇报1989年4月1日
文学报1989年6月1日
人民政协报1990年5月4日
团结报1990年5月9日
文学报1990年6月2日
文学报1990年10月18日
文汇报1991年9月11日
语文教学通讯1982年1期
吉首大学学报1984年2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3期
吉首大学学报1986年2期
新观察1986年2期
吉首大学学报1986年4期
沈从文研究在日本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从文与《益世报》的《诗与文》——四十年前北
平文苑报海中的一从浪花
(日)小岛久代著
汪曾祺
王 弗
吉首大学学报1986年4期
人民文学1986年5期
新闻三味1987年3、4期
论沈从文的两种跨越
近几年来沈从文研究情况综述
沈从文和他的老师田名渝
首届沈从文研究学术座谈会发言摘录
向成国
郑战兵等
田光学等
吉首大学学报1987年3期
语文导报1987年3期
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1期
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1期
生命之火长明——记沈从文
自我评述
沈从文先生自订年表
沈从文致萧乾的信(五封)
凌 宇
沈从文
张兆和整理记录
人物1988年2—6期
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2期
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8年4期
三姐夫沈二哥
执拗的拓荒者——怀念沈从文先生
滇云浦雨话从文
回忆老友沈从文
初识沈从文
悼念沈从文先生
乡土作家之路——论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从“乡下人”到名作家——沈从文步上文坛前后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怀念沈从文老师
悼沈从文老
沈从文的执着
沈从文传(第三章 京城怪客)
张充和
刘北汜
施蛰存
蹇先艾
傅汉思
田 涛
韩立群
王保生
汪曾祺
吴重阳
刘北汜
(美)金介甫著 符
家钦译
新文学史料1988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8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8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8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8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8年4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4期
民国春秋1988年6期
人民文学1988年7期
民族文学1988年7期
文汇月刊1988年8期
文汇月刊1988年9期
沈从文人生一角
湘西,你不要悲恸!——为沈从文先生大去远
凌 宇等
肖 离
名人传记1988年11、12期
新观察1988年14期
《从文自传》新说
从凝固走向开放——对于国内现代文学史教材
有关沈从文评论的嬗变轨迹的述评
王嘉荣
叶德政
吉首大学学报1989年1期
吉首大学学报1989年1期

幻想的彼岸世界——沈从文的道德观试论
沈从文与左翼文学——兼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沈从文与佛经故事
沈从文现象
沈从文祖籍家世初考
敬礼! 乡土博物馆学家沈从文——博物馆史事
与人物之十二
骆邦建
吴立昌
谢会昌
刘一友
钟亚萍
宋伯胤
吉首大学学报1989年1期
吉首大学学报1989年1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1期
吉首大学学报1989年1期
吉首大学学报1989年1期
博物馆研究1989年1期
一代宗师沈从文
再生的凤凰——忆沈从文
负疚的怀念——关于沈从文先生断忆
怀念从文
沈从文——孤独的湘西魂
沈从文与胡适
从“边城”飞出的凤凰——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
作家的独特性
古 华
巫宁坤
邵燕祥
巴 金
彭晓勇
黄艾仁
安刚强
新文学史料1989年2期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89年2期
散文世界1989年2、6期
新文学史料1989年2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2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3期
安庆师院学报1989年4期
对沈从文研究的一点新理解
沈从文在故宫
沈从文论
干涸的清泉——丁玲与沈从文分歧所在
“和合菩萨”沈从文
忧伤的遐思——怀念沈从文
沈从文年表简编(1—2)
悄然而逝的沈从文
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在北京逝世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1902—1988)
沈从文、王力关于古人胡子的讨论
为名人正名
金介甫
于善浦
王锡伦
陈漱渝
周健强
刘祖春
糜华菱
吴立昌
李方诗等主编
李维民主编
苏丽萍
郑笑枫
群言1989年8期
紫禁城1990年1期
北方论丛1990年2期
人物1990年5期
名人传记1990年6期
新文学史料1991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95年3、4期
*传记文学1996年69卷5期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182页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57页
名人与光明日报第289页
名人与光明日报第395页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

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岳焕,笔名小兵、炯之、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人。小学毕业后,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地游历谋生,当兵,做收税员,广泛地接触了旧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1922年受新文化的影响,到北京学习写作。1924年起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1928年在上海与丁玲、胡也频编辑《红与黑》杂志。1930年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回北平,编辑《大公报》副刊。1934年发表《边城》。抗战开始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并编《大公报》《益世报》《平明日报》等副刊。作品写得较多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心态,也写“山大王”一类的人物,努力反映“下等人”的苦难及其根源。早期作品倾向浪漫主义,后期转向现实主义。在艺术上于博取中有独创;语言别具一格,湘西乡土色彩浓郁。著有短篇小说200余篇,中长篇小说10余部。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蜜柑》《都市一妇人》《月下小景》《篁君日记》《山鬼》《八骏图》《主妇集》,中篇《边城》,长篇《长河》等,散文集有《湘行散记》《湘西》《烛虚》等,其他尚有《废邮存底》《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等。新中国成立后,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1978年任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沈从文散文选》《沈从文文集》。

☚ 汪静之   孟超 ☛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2.28—

原名沈岳焕。曾用名沈崇文。笔名有休芸芸、小兵、炯之、上官碧等。湖南凤凰(今苗族自治州)人。苗族出生于一个中产家庭。幼年在家乡上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生活,继入预备兵技术班。翌年正式入伍,曾任上士司书。后来也当过屠宰收税员。经常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境活动。五四运动后来到北平,曾投考北京大学未成,于是开始以他早年所经历的生活为基础,尝试文学创作。后来相继结识胡适、郁达夫、徐志摩等人,得到他们的鼓励与支持,开始在北平的《小说月报》、《新月月刊》、《现代评论》等报刊上发表作品。曾和胡也频合编过《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北伐战争后,来到上海,继续从事创作与编辑活动,曾和丁玲等合编《红黑》月刊。后加入新月社,并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作品。1929年曾在吴淞中国公学教授写作,1930年一度去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后又回到北京编辑《大公报》副刊《文艺》。他前期的创作多数为短篇小说,结集出版的有《鸭子》(1926年)、《入伍后》(1928年)、《阿丽思中国游记》( 1928年)、《都市一妇人》(1932年)、《月下小景》(1933年)、《八骏图》(1936年)等二十余种,为同时期小说创作数量最丰富的作家之一。这些作品以他所熟悉的湘西一带的军队和农村为背景,描绘了粗犷放纵的军人生活和地方风土人情,有对黑暗势力和下层劳动者的抨击和同情,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描写了知识分子的生活,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他的代表作品中篇小说《边城》,对湘西的淳朴民情、生活风习、人物形态的描写,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牧歌似的生活情调和善良的人情味。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虽欠开阔,但在艺术上独具一格,赢得了文坛和读者的赞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抗战时期,他主要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同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评论工作。他从三十年代开始,就从事文学评论写作,写过一些作家论,发表过引起争议的关于“反差不多”、文艺与政治关系方面的文章。在文学评论上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抗战胜利后,先后在北京大学任教,编《大公报》和《益世报》副刊等,出版了长篇小说《长河》(1948年)。在这前后,他的兴趣逐渐转向历史文物和考古工作。建国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任职,从事出土文物、中国丝绸、工艺美术等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等。业余偶尔进行文学创作。1957年重游湘西后,发表了《新湘西行》。沈从文是一位多产的、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先后出版作品集数十种,以三十年代《边城》等作品为代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 沈寂   沈松泉 ☛

沈从文

沈从文

(生平经历、小说创作及其他文学活动参见小说卷)他从二十年代中期开始散文创作,在第一本创作集《鸭子》中就收录了《月下》、《小草与浮萍》等8篇散文。此后,结集出版的散文集有《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西散记》、《废邮存底》(与人合著)、《湘西》、《昆明冬景》、《记丁玲(续集)》、《烛虚》、《云南看山集》等多种。就体裁而言,他的散文有小品,有长篇纪行体散文,有传记,有自传等多种样式。他的散文题材广阔,或抒写人生的感触,或留连往时的遗迹,或追怀故朋好友,都体现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其中以对故乡湘西风情的描写和自传最有特色。作者写出了湘西山川的秀美和神秘,再现了那一个特定区域的人情风俗,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复杂感情:既有对故乡生活的诗意化了的温情,也糅合着对落后野蛮的传统习俗、黑暗的社会现实的针砭。作者在具体的人生画面的描绘之中,融合着深沉的感情,创造出富于诗情画意的意境。语言自然柔畅、清新秀美、富于幽默感。

☚ 沈启无   沈起予 ☛
沈从文

219 沈从文1903—1980

现代作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炯之等。湖南凤凰县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便在家乡土著部队做杂务。受新思潮吸引,1923年去北京学习写作,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从翌年起开始发表作品。1928年去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与黑》和《红黑》杂志。1929年到吴淞中国公学教写作,次年又到青岛大学任教。1934、1935年先后在北京和天津编辑两地的 《大公报》副刊。《边城》、《八骏图》、《月下小景》等小说便是这时期写成的。抗战爆发后去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编《益世报》、《大公报》副刊,兼搞创作。解放后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兼职。1978年后到中国社科院任研究员,出版过中国古代服装研究的专著。1982年三联香港分店出版了《沈从文文集》。

☚ 冯雪峰   黄药眠 ☛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Shen Congwen

现代小说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1902年12月28日生于一个行伍家庭。六岁时入私塾学习。1917年后随当地土著部队辗转流徙于湘川黔三省边界地区和沅水流域,开始对文学发生兴趣。1922年到北京,靠自学从事文学创作。1924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陆续发表作品。1928年到上海,在吴淞中国公学任教并继续写作。1929年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在《新月》月刊上发表作品。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9月,开始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后又主编过《益世报·副刊》等,在文坛有较大影响,当时有“京派作家”之称。抗战时期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小说习作课程。抗战后又到北京大学任教,并担任《益世报》、《经世报》等报纸副刊的编辑。
沈从文在写作上十分勤奋,经过在20年代的勤学苦练后,30年代成为他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最有成就的是描写湘西边地风土人情的“湘西小说”。在这类作品中,作者或以抒情古雅的笔调去讴歌边地人民的原始人性美,或用写实手法去描写封建文明、“近代文明”对这种原始人性美的污染、摧残,因而这些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难言的忧郁情调。中篇《边城》,短篇《丈夫》、《萧萧》、《夫妇》,长篇《长河》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与这类作品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刻画、讽刺都市上层社会虚伪变态人格的作品。短篇《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烟斗》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除小说外,作者还写了不少独具风格的散文作品。著名的散文集有《湘行散记》、《湘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结束了他的写作生涯,长期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工作,并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1年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出版。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在北京病逝。现有花城出版社和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出版的《沈从文文集》十二卷行世,搜罗作品较为齐全。

☚ 萧红   李劼人 ☛
沈从文

沈从文

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902年,卒于1988年。原名沈岳焕,曾用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璧、璇芳等。湖南凤凰人。1926年,沈从文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同时与胡也频等人一起编辑 《京报》副刊和 《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沈从文来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人一起编辑 《红与黑》和 《红黑》杂志,并加入“新月社”。1934年,沈从文来到北平和天津,至1935年的一段时间,在 《大公报》文艺副刊做编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来到云南,并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沈从文又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任教,同时任 《大公报》、《益世报》等报刊的副刊编辑。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沈从文曾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处从事研究工作,这期间曾著有《中国古代服饰史》等学术著作。沈从文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长河》、《阿丽思中国游记》等,中篇小说《边城》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八骏图》、《月下小景》等,散文集《鸭子》、《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西散记》、《废邮存底》、《湘西》、《昆明冬景》、《烛虚》、《云南看山集》等等。沈从文的创作语言自然柔畅,清新秀丽,情感深沉,创造出富于诗情画意的意境。沈从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他的小说《边城》家喻户晓。并被搬上影视银幕,影响广泛。沈从文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孙犁   严文井 ☛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曾用过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笔名。湖南凤凰人,苗族。1902年12月28日生。小学毕业后,曾随当地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城各县生活。并任小官吏。1918年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洋文学作品,受“五四”运动启发,对新文学发生兴趣。1923年到北京,最初他以“休芸芸”的笔名,在北京的报刊上发表一些短小的作品。从1928年起,他在大学教授“小说习作”,为了给同学作习题举例,自己随时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写下表现不同生活题材的作品,他写的小说集有二十余种,主要是短篇,是同一时期里短篇小说创作最多的作家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心理描写也颇细致。其中有着重描写原始性的粗犷放纵行为的,如《雨后》;更多的篇章则是写知识分子的恋爱,以许多笔墨描绘一些世俗的纤细的感情的,如《八骏图》;还有描写旧军队的生活。他的小说从形式到内容都较驳杂,他的风格是热情、抒情、诗味的,简单而微妙的描写,热情中蕴藏着忧郁。他的作品总的思想倾向是向往一种健康的世态,富有人情美和心灵美的人与人的关系,恢复被“近代文明”所污染、所泯灭了的人性。这种思想倾向的代表作有《栢子》、《虎雏》、《边城》等小说。同时,他以另一种写实的笔调揭露大都市中“绅士阶层”虚伪的面目和空虚的精神生活以及他们的堕落,给予抨击。由于他在文学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艺术上确有自己独到的特色,不但注意细节描写的真实性,还结合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他的小说和散文浸透了乡土抒情诗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牧歌意境,对后来的作家的影响很大。解放后,沈从文基本上终结了他的文学创作,主要从事文物整理工作。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79年出版了20万字并附有几百幅文物图案的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1年此书在香港出版后,引起全世界有关学术界的重视。

☚ 胡风   柔石 ☛
沈从文

沈从文

沈从文 (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1928年同胡也频、丁玲先后编辑 《红黑》 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编北平 《大公报》 副刊 《文艺》。抗战胜利后回北京大学任教。1957年后,放弃文学创作,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研究出土文物。1926年起,陆续在 《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 上发表作品。有 《柏子》、《虎雏》 和《边城》、《八骏图》、《绅士的太太》、《有学问的人》 等。其小说在艺术上很有成就,在作品中,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腻的心理刻划、朴素的文字叙述,浸透了乡土抒情诗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牧歌意境。著有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为我国物质文化史填补了一项空白。作品有 《沈从文集》。

☚ 冰心   梁实秋 ☛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岳焕,苗族。凤凰人。1922年到北京,开始创作活动,成名后历任中国公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并主编过《大公报》、《益进报》的文艺副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停止文学活动,在历史博物馆致力于文化史研究。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有著述70余种,近300万字,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从文自传》、《八骏图》、《湘行散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1984年由花城出版社和三联书店出版《沈从文文集》共12卷。是全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 汪先宗   沈其震 ☛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还有休芸芸、炯之等。苗族,凤凰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就去土著部队当兵,在沅水流域游荡五年,亲历了各种生活和人物。后来受了新书报的影响,于1922年离开家乡只身到北京。他一面在大学旁听,一面学习写作,从1924年起开始发表作品。1928年去上海,除写作外,又曾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3—1937年,在北平和天津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与朱光潜过从甚密,并创作了《边城》*、《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著名作品,成为“京派作家” 的代表人物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湘西,小住沅陵。路过长沙时,见到徐特立。从徐特立关于抗战会延长、要注意团结的谈话中受到启发,着手写作鼓励人们团结抗战的散文集《湘西》。继之去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研究历史文物。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后又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和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沈从文曾有“多产作家”、“文体作家”之称,出版作品70多种,其中包括短篇小说200余篇,中长篇小说十余部,以及散文、剧本、新诗、评论文章和研究历史文物方面的著作等。其作品大多收入12卷本《沈从文文集》。

☚ 白薇   成仿吾 ☛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

现当代小说家。原名沈岳焕。生于湖南凤凰县一破产地主、军官家庭。小学毕业后当过部队文书,辗转于沅水流域。1922年去北京升学未遂,开始写作,不久发表作品。至1948年,先后辑集出版短篇小说集数十部,还发表不少中、长篇小说。主要描写故乡湘西的风土人情,题材广泛而又别开生面。早期作品如《风子》、《神巫之爱》等,单纯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原始野性。后来增强了作品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深度。如《绅士的太太》、《顾问官》等讽刺和揭露城市上流社会和官僚军阀的虚伪与丑恶; 《丈夫》、《萧萧》等表现下层人民的屈辱与不幸;《还乡》、《船上岸上》描写少数民族和边地人民的淳朴性格、人情美、心灵美。《柏子》于水手与妓女之间充满原始活力的恋情描写中,表现出人物强悍而又真诚朴实的性格。这后一类题材和主题的作品,影响最大的是中篇《边城》,它通过少女翠翠曲折的爱情故事,将僻远边城明媚的风光、宁静的生活与边民淳朴的民性、美好的心灵融为一体,起到与大都会中被泯灭人性的所谓文明世界形成鲜明对照的作用,成为其代表作。总的说来,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而时代色彩淡薄,但文笔短峭简练、新鲜活泼,在人物的心理刻画和细节的真实描写中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建国后,主要从事出土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和物质文化史的研究。

☚ 阳翰笙   朱点人 ☛
0000636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