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汴河怀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汴河怀古〔1〕《汴河怀古》是咏史绝句,有新的立意。原题二首,这是第二首。皮日休(约公元834~883),字逸少、袭美,襄阳人。咸通八年进士,任著作郎、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军。黄巢入长安称帝,任翰林学士。黄巢失败,被杀。《全唐诗》录存其诗九卷。他在晚唐继承中唐新乐府传统,创作《正乐府》,反映民生疾苦和政治黑暗,但识见与艺术尚未及中唐。 〔2〕“尽道”二句:作者著有《汴河铭》可以作这两句的疏解:“隋之疏淇、汴,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今自九河外,复有淇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哉!”尽道,都说。此河,指汴河,当时运河的一部分,今淤塞。通波,指通航。 〔3〕“若无”二句:水殿龙舟,指帝王乘坐的豪华游艇。据隋杜宝《大业杂记》:隋炀帝开凿运河,为了往游扬州,“敕王弘于扬州造舟及龙船、水殿、水航、板䑽、板舫、黄蔑舫、平乘艨艟、轻舸等五千余艘。”范文澜《中国通史》三编一章三节:“萧皇后乘坐制度较小的翔螭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作者以此指隋炀帝追求声色之乐,穷奢极欲,大量征发民工,挥霍民财,造成人民反抗,天下大乱。禹功,大禹治理水利的功绩。不较多,差不多。 皮日休的这首咏史七绝,对隋炀帝开凿运河作了新的评价。唐皎然《诗式》分析此诗说:“首句言因凿此河,发丁滋怨,亦隋之足以取亡,翻起。次句言有此河水利可通,今日赖之,正承。三句开一笔,其意全在四句发之。”第四句“共禹论功不较多”,是皮日休对开凿运河历史意义的肯定性评价。《剑桥中国隋唐史》也肯定了隋开凿运河在防御北方和东北部区域的战略意义,以及完成全国交通体系而促进中国经济尤其是东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汴河怀古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亦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是为满足一己的淫乐。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咏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 大运河是隋代的一号工程,而长城是秦代的一号工程。长城的名气更大,但从造福后代的角度而言,则不可与大运河同日而语。大运河与都江堰一样,是以水利造福民族的工程,虽然其上马的初衷不一样。诗一开始就说:很多追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广;“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 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耀,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作者对隋炀帝的憎恶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说就其对后代作出的贡献而言,就是用大禹治水的功绩作比,也是不过份的。这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只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将运河的功与炀帝的罪划分界限。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驳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正,斥责更为强烈。这种手法的运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是寓有深意的。此诗以议论为主,在立意的新颖、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 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汴河,即隋代所开通济渠。因隋通济渠中间一段(自荥阳至开封一段)即古汴水,故唐宋时人遂将自黄河至入淮河之通济渠东段全流通称汴水、汴河或汴渠。此河为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所开,炀帝南巡即乘龙舟由此河出行。 本诗乃吊古抒怀之作,但是,作者写得别具只眼,堪称上乘之作。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炀帝亡国,原因非一;但其沉重的徭役的确是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的重要原因。在这诸多繁重的徭役之中,开挖汴河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故此,本诗一开篇即认为“隋亡为此河”;“此河”,即汴河;而且在此五字之上,作者又冠以“尽道”二字,表明持此说者非一人也,同时这“尽道”二字又把诗人和众人严格地区别开来,这就为下面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好了准备。第二句陡然一转,从汴河有功于世的角度肯定了它造福后代的功绩。“千里”“通波”实乃仰仗“此河”。这二句,一句引世人对炀帝开挖汴河之批评,一句自抒对炀帝开挖此河之褒扬;一贬一褒,阵线分明。三、四句综合二者,另辟新意。诗中的“水殿”,乃一种豪华游船。据隋杜宝《大业杂记》载:“(炀帝)又敕王弘于扬州造舟及楼船、水殿、水航板……等五千余艘。”“又有小水殿九,名浮景舟,并三重,朱丝网络。”“龙舟”,是一种刻有龙纹的帝王所乘的大船。据《隋书·炀帝纪》 (上)载:“上御龙舟,幸江都。”“水殿龙舟”之“事”即是隋炀帝乘舟南游之事。诗中用“若无”二字轻轻一转,虚设了假如没有炀帝乘船南游的荒唐之事,那么开挖汴河简直可以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啊!这种虚设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可是在文学作品中它决非可有可无之笔;正是在这一虚设的前提之下,皮日休巧妙地赞扬了炀帝开挖汴河的历史功绩。 做翻案文章,是古今文人咏史之作的一大秘诀。皮日休这首诗的妙处正在翻与不翻之中。炀帝大兴劳役是其亡国原因之一,这一铁的事实是容不得翻的;可是诗人却在虚设的前提下论其开河的客观贡献,应当说这是一个相当聪明的角度。可见,对事物的全面评价并非易事。有些众口一词的定论未必即为定论;有些事情的全面评价也应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后才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匆匆忙忙的结论未必就那么可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