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汪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汪藻(1814—1861)

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翰辉,号鉴斋、小珊、箫珊等。汪锡珪弟,潘曾沂中表弟,翁心存门生。居阊门吉庆巷。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进士。历河南即用知县、工部屯田司郎中,以候选道报捐盐运使衔。咸丰中被委为胥盘路城内团练局总董,对抗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 年)太平军攻克苏州后,避居浙江。与潘钟瑞、钱振伦为好友。喜藏书画碑帖。诗书画皆善,尤工词。著有《静怡轩诗钞》《绣蝶盦词钞》等。

2

(词)宋·汪藻

高柳蝉嘶,采菱歌断秋风起。

晚云如髻。

湖上山横翠。

帘卷西楼,过雨凉生袂。

天如水。

画楼十二。

有个人同倚。

(词)宋·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

君知否?

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汪藻/怀璧砚铭

☚ 寂照轩铭   汪藻 ☛

汪藻

汪藻

汪藻(1079~1154),字彦章,德兴(今属江西)人。宋崇宁进士。调婺州观察推官,历著作佐郎、屯田员外郎,召试中书舍人,累拜翰林学士,知湖州,升显谟阁学士。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博极群书,老不释卷。有《浮溪集》

☚ 汪藻   怀璧砚铭 ☛
汪藻

汪藻1079—1154

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二年(1103)进士。高宗朝,召试,擢中书舍人,累拜翰林学士。绍兴元年(1131),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八年,升显谟阁学士。历知徽州、宣州,夺职居永州。绍兴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六。孙觌为撰墓志铭(《鸿庆居士集》卷三四)。《宋史》有传。著有《浮溪集》三十六卷、《浮溪文粹》十五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 刘一止   曹组 ☛
汪藻

汪藻1079—1154

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幼颖异,入太学,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进士,调婺州观察推官,改宣州教授。徽宗亲制《君臣庆会阁诗》,众臣属和,唯汪诗最佳,迁为著作佐郎。因与时相王黼不合,长期不得用。钦宗继位,召为屯田员外郎,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南渡后,高宗召为中书舍人兼知学士院,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兼侍讲,拜翰林学士,诏令多出其手。尝论诸大将拥重兵,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卒如其策。高宗绍兴元年(1131),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上所修日历六百六十五卷,升显谟阁学士,出知徽州,逾年徙宣州。言者论其曾为蔡京、王黼之客,夺职居永州,卒于该州。藻为人清俭廉洁,通显三十年无室庐以居。博极群书,老不释卷。藻早年曾受江西诗派中坚徐俯、洪炎等赏识,亦曾向韩驹学诗,然其诗主要受苏轼影响,风格高华有骨,兴寄深远。许多作品描写战乱之中奔波逃难中的种种感受,如《次韵向君受感秋》、《避地函亭野步》、《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等皆是此类作品。工于五古、七律。著有《靖康要录》、《裔夷谋复录》、《青唐录》、《浮溪集》等。孙觌为撰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 王以宁   王铚 ☛

汪藻1079—1154

字彦章。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县)人。南宋诗人。与胡伸并称“江左二宝”。徽宗崇宁间进士,调婺州观察推官,累迁著作佐郎。南宋初,历官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兼侍讲,拜翰林学士。高宗绍兴中知湖州,后升显谟阁学士。寻知徽州、宣州,后以事夺职,居永州。原有《浮溪集》六十卷,已佚,清人有辑本。
索引:汪藻,彦章,浮溪。

汪藻

汪藻1079—1154

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中进士,累官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迁兵部侍郎、翰林学士,绍兴中以显谟阁学士出知徽宣二州,后以事夺职,居永州;通显三十年而无室庐以居,然博极群书,老不释卷。工文,亦能词,蕴藉清丽。

☚ 刘一止   曹组 ☛

浮溪集/浮溪集/浮溪集/浮溪文粹

☚ 石林居士建康集   浮溪集 ☛
汪藻

汪藻

字少章。清道光(1821~1850)间庠生。著有《读史札记》、《游齐云山诗草》、《锦川小稿》。

☚ 程廷镜   章道基 ☛

汪藻1079~1154Wang Zao

man of letters of the Song Dynasty.Works: A Collection of Floating Brook,etc.

汪藻1079—1154

南宋诗人。字彦章。饶州德兴 (今属江西)人。崇宁五年 (公元1106年) 进士。高宗朝,累官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拜翰林学士。绍兴八年 (公元1138年),以显谟阁学士知徽州,徙宣州。又曾为蔡京、王黼宾客。其诗初学江西诗派,后学苏轼,风格清新。南渡后,有忧念国事之作,情感真实。也擅骈文。有《浮溪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