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扬剧、苏剧、淮剧和锡剧
扬剧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上海及安徽部分地区。扬剧是由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而成的。1935年正式形成。
扬州花鼓戏的前身于清康熙年间便在民间出现了。最初,它的形式十分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慢慢地丰富,可以演出《补缸》、《小寡妇上坟》等小戏了。随后出现了一些戏班。苏北香火戏原是农村酬神赛会时,由香火(即巫)扮演的戏,唱腔较为粗犷。扬剧的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但在唱腔上一般只分为男、女腔。各行当的表演形式也较多地借鉴了京剧、昆剧的艺术形式。著名演员有高秀英、金运贵、石玉芳等。解放后,经整理演出的剧目有《百岁挂帅》、《鸿雁传书》、《上金山》等。
苏剧流行于苏州一带。前身是流行于苏州的“苏州滩簧”。这是一种曲艺节目。苏州滩簧又名对白南词,它和一般的说唱艺术不同,它唱的是代言体的戏文,有对白和唱词。对白南词早在清乾隆时代就已流行。1912年出现了简单化妆的对白南词的表演节目。1941年,朱国梁在上海创建了第一个苏剧团。
苏剧的音乐优美动听,受昆曲的影响很大。常用的曲调有费家调、弦索调、平调等,具有地方特色。苏剧表演朴实细腻。著名演员有朱国梁、庄再春、蒋玉芳等。传统剧目有《湖楼、受吐》、《窦公送子》等,大都由传奇改编。
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起源于江苏盐城、阜宁一带。它是由当地民间曲调“门叹词”和敬神的香火戏相结合,吸收了徽戏和京戏的表演方式和剧目而成。形成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淮剧最初的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后受徽剧影响产生了“靠把调”和乡土色彩较浓的“老淮调”。随后,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春调”和“小开口”。1939年,淮剧演员筱文艳创造出了“自由调”,大大增强了淮剧的音乐表现力。
淮剧的剧目早期以生活小戏为主。如《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后又出现了《秦香莲》、《白蛇传》、《岳飞》、《千里送京娘》等大戏。解放后,整理演出的有影响的剧目有传统戏《三女抢板》、《探寒窑》、《女审》,以及现代戏《海港的早晨》等。
锡剧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带,是由无锡、常州农村的民歌小曲“东乡调”发展为曲艺“滩簧”而成的。其后,滩簧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舞蹈,开始出现了由两个角色组成的“对子戏”。“对子戏”又逐渐发展为小戏、大戏。辛亥革命后搬上舞台。不久,进入上海演出,称“常锡文戏”。1952年正式定名为锡剧。
锡剧的音乐抒情性强,柔和轻快,富有江南水乡的音乐味。伴奏乐器有正、副二胡、琵琶、三弦、箫、笛等为辅。
影响较大的锡剧剧目有《双推磨》、《庵堂相会》、《珍珠塔》、《孟丽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