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江南逢李龟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唐诗篇名。七绝。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二三。大历五年(770)春作于潭州(今湖南长沙)。李龟年,唐代著名音乐家。郑处诲《明皇杂录》曰:“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学盛名。彭年善舞,鹤年、龟年能歌”。“其后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歌唱,如今漂泊至潭州相遇,不禁触发起今昔盛衰之感,于是以此诗相赠:“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感慨张本;后两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感慨。全诗含蓄隽永,情韵无限,时世之凋弊丧乱,彼此之凄凉飘零,尽寓于其中。黄生评曰:“此诗与《剑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供奉操笔,亦无以过。”(《杜诗说》卷一○)邵长蘅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杜诗镜铨》卷二○引)此诗确为杜甫绝句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 登岳阳楼 舂陵行 ☛ 江南逢李龟年 题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②。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③。 注释 ①江南:即潭州,即今长沙市。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音乐家,善歌,又善奏羯鼓、筚篥。玄宗时在园供职,很是宠任,曾作《渭州曲》。安史乱后流落江南。 ②岐王:唐玄宗四弟李范。寻常:常常。崔九:殿中监崔涤,玄宗宠臣,中书令崔湜之弟。几度:几次。闻:听过他唱歌。 ③落花时节:暮春。即指季节,也暗指两个均已入垂暮之年。 赏读 诗的前两句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相处的欢乐场景。“歧王宅里”“崔九堂前”是当时诗人和歌唱家经常出入的场所,点明当时社会歌舞升平,繁华鼎盛的局势。从“寻常见”“几度闻”可以想见当年诗人与李龟年等出入其间的频繁。同时暗示了后来几十年未闻,几十年未见,如今都已风烛残年了才相逢。这两句感情深沉而凝重。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家发生很大变化,元气大伤,诗人在安史之乱后,一直流离失所,直到贫病死去。这次在江南逢李龟年时,唐王朝已由繁荣昌盛走向衰落。所以诗的后两句表现诗人感抚时事无限叹惋的心情。风景秀丽的江南使人爽心悦目,可偏偏在“落花时节”相逢,落花时节四字暗示着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因而这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故人相逢,不仅不使人欢笑,反而催下酸楚的泪水来。二人都经过唐开元盛世,都沦落到不幸的地步。诗人抚今追昔,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带给诗人太多的感喟和思考,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是难以一一说清楚的。 这首诗朴实含蓄,回环曲折,感情真挚深沉,用最平凡的语句表现出动荡的时代,言尽而意不止。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大历五年(770)作于长沙。李龟年是开元天宝间著名歌唱家,《明皇杂录》云:“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洛阳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年轻时出入于洛阳社交界、文艺界(翰墨场),曾多次领略过李龟年的歌声。昨天的大名人,今日的漂泊者。猝然相遇,慨何胜言。诗人将可以写成大部头回忆录的内容,铸为一首绝句,然二十八字中有太多的沧桑。 歧王是玄宗御弟李范,崔九是玄宗朝中书令崔湜弟殿中监崔涤,这两人的堂宅分别在东都洛阳的崇善坊、遵化里。他们都是礼贤下士、在文艺界广有朋友的权贵人物,其堂宅也就自然成为当时的文艺沙龙。大歌星李龟年,洛阳才子杜甫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所以只一提“歧王宅”、“崔九堂”,当年王侯第宅、风流云集,种种难忘的旧事,就会一齐涌上心头。“寻常见”又意味着后来的多年不见和今日的难得再见,“几度闻”意味着后来的多年不闻和今日难得重闻。(杜甫该是从那变得悲凉的歌声中发现李龟年的吧)。意味深长:当年没人会给“寻常”的东西以足够的重视,而今失去随时相聚的机会,相逢的经常性(寻常)本身也就成了值得珍视(不同寻常)的东西了。这就是沧桑之感。 后二句写重逢,和以前的“寻常”和“几度”相呼应,是今日的“又重逢”。表面的口气象是说在彼此相逢的次数上又增加了一次,事实却不象它声称的、如同春回大地的那样简单。江南的春天的确照样来临,然而国事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身世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如此重逢岂容易哉!今日重逢,几时能再?李龟年还在唱歌,然而“风流(已)随故事,(又哪能)语笑合新声?”(李端《赠李龟年》)他正唱着“红豆生南国”、“清风明月苦相思”一类盛唐名曲,赚取乱离中人的眼泪,盛唐气象早已一去不返了。这恰如异日孔尚任《桃花扇》中《哀江南》一套所唱:“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残山梦最真,旧景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诗中“落花时节”的“好风景”,却暗寓着“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沧桑感和悲怆感;四十年一相逢,今虽“又逢”,几时还“又”。 诗当是重逢闻歌抒感,却无一字首及演唱本身,无一字道及四十年间动乱巨变,无一字直抒忧愤。然“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唐诗三百首》),这才叫“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江南逢李龟年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古柏行 下一篇:宿府 → 诗词简介: 杜甫于大历五年 (770) 飘泊湖湘,在潭州 (今湖南长沙) 遇李龟年,作此诗。从表面看,四句诗写得很轻松,只说过去在什么地方见过,如今又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重逢,如此而已。然而岐王、崔九,乃是开元时代的名流,提到曾在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 相遇,便会勾起对于开元盛世和青春年华的美好回忆,而 “寻常见” 与“几度闻” 的有意重复,又拉长了回忆的时间,流露了无限眷恋之情。由回忆回到现实,看眼前的自然风光,“正是……好风景”,与当年相见时没有两样。然而地点则在 “江南”,而不是京都。人呢? 都老了!“君” 不再是出入显贵之家的音乐大师,而是流落民间的白头艺人;自己呢?更贫病交加,孤舟漂流。以 “落花时节又逢君” 收尾,什么都没说,而往事今情,都从 “又” 字中逗出。“落花时节”,当然是以“落花” 点时令,而青春凋谢、国运飘摇之类的象征意味,也是显而易见的。七绝到了李白、王昌龄手中,已完全成熟,形成了含蓄蕴藉、风神摇曳、婉曲唱叹、情韵悠扬等艺术特色。杜甫另辟蹊径,力求创新,形式上多用偶句、拗体,喜发议论,不避俗语,内容上扩展表现领域,形成了质直厚重的个人风格。在现存一百三十八首绝句中,这一类作品占大多数,历来褒贬不一,目为 “别调”。但风神俊朗、情味隽永的佳作也不少,本篇即其中之一。黄生 《杜工部诗说》称赞说: “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 (王昌龄)、供奉 (李白) 操笔,亦无以过。”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①,崔九堂前几度闻②。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③。 【解题】 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暮春,时杜甫漂流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江南:指今湖南江湘之间。李龟年:唐代著名音乐家,宫廷乐师,善歌,又善奏羯鼓、筚篥,深受玄宗赏识。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为人歌数阙,座中闻之,莫不掩泣(见《明皇杂录》卷下)。杜甫少年时常在洛阳王侯大臣宅中听李龟年唱歌,晚年又在江南相逢,天涯沧桑,感慨万千。诗中前二句写昔日盛时,后二句写今日衰世。用一“又”字形成尖锐对比。国家兴衰、个人荣辱都包含其中。词清意苦,含蓄蕴藉。黄生《杜诗说》卷一○云:“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 【注释】 ①岐王:睿宗子、玄宗弟李范,封岐王。②崔九:指崔涤,排行九,开元时为殿中监。几度:多次。③落花时节:既点暮春季节,又有世衰人老的象征意义。 《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
诗歌篇名。唐杜甫作。唐范摅《云溪友议》:“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唯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宋葛立方《韵语阳秋》:“《明皇杂录》云:天宝中,上命宫中女子数百人为梨园弟子,皆居宜春北院。上素晓音律,时有马仙期、李龟年、贺怀智皆洞知律度,而龟年恩宠尤盛,自禄山之乱,散亡无几。老杜《逢李龟年》云:“岐王宅里寻常见,……”读之可以凄怆。”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此诗非子美作。岐王开元十四年薨,崔涤亦卒于开元中,是时子美方十五岁。天宝后,子美未曾去江南。”清浦起龙《读杜心解》:“黄生曰:‘此与《剑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使龙标、供奉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仇本载黄鹤云:‘岐王范、崔九涤,并卒于开元十四年。其时未有梨园弟子。公见李龟年,必在天宝十载后。’如此,则崔九之自注为失实,而解益支离矣。尝考《明皇杂录》,梨园弟子之设,在天宝中,时有马仙期、李龟年、贺怀智,皆洞知律度者。是则龟年等乃曲师,非弟子也。曲师之得幸,岂在既开梨园后哉?明皇特举旧时供奉,为宜春助教耳。则开元以前,李何必不在京师?又公《壮游》诗云:‘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开元十三、四年间,正公十四、五时,恰是年少游京之始。于‘岐宅’、‘崔堂’,更复暗合。世有细心读书人,请无信后人之臆解,疑作者之原文也。”近人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大历五年庚戍(770),公五十九岁,春在潭州,暮春逢李龟年。”今人夏松凉《杜诗鉴赏》:“当时这两位老人已值风烛残年之际,由于兵戈未息,以至还飘零在异乡作客,一个是老病孤舟,生活无依无靠;一个是辗转漂泊,依靠卖唱为生。今天在这异乡重逢,内心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从两句中的‘正是’和‘又逢’中,可以体味出诗人对国家兴亡、个人遭遇的无穷感慨!这‘落花时节’,既是对江南优美风景的点染,又是诗人与老友李龟年青春年华业已凋谢的写照,也是李唐王朝国运衰微的象征。”此诗写作者在江南由重逢李龟年而引起的对彼此衰老飘零、唐王朝盛衰变化的无限感慨。全诗深入浅出,质朴无华,委婉含蓄,意在言外,感情沉痛。清蘅塘退士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绝此为压卷”(《唐诗三百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