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汗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汗简》

 古文字学著作。北宋郭忠恕(?—977)撰。三卷,目录叙略一卷。忠恕字恕先,洛阳人,先仕后汉、后周,入宋,太宗时为国子监主簿。本书是一部古文(通行于金文之后,小篆之前的古字体)字典,收录七十一家古书中的古文、籀文,依《说文》部次排列,每字下先列楷体,再注反切或出处,有的只有反切,比较简略。书后为目录,即始一终亥的五百四十个部首,与《说文》全同。这是最早的一部古文字典,所征引的古书,存于今者不及二十分之一,其中的古字,多赖此书得以保存。近世发现的魏“三体石经”中的古文,与此书古文相合者很多,说明此书的准确性很高。后来谈古文之书,辗转援据,大抵从此书所出,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忠恕所编,实为诸书之根底,尤未可以忘所自来矣。”本书为北宋兴起的金石考古学提供了一部认识古文的字典,现在仍是研究汉字形体演变的有价值的著作。比较流行的有清郑珍的《汗简笺证》八卷。
汗简

汗简hànjiǎn

┃┃ 著述的别称。元·袁桷《偶述末章答继学》诗:“汗简功深岁月修。”清·严复《和荆公〈适意〉》诗:“灯火年年作近邻,韦编汗简苦陈陈。”

☚ 汗青   阳秋 ☛

《汗简》

战国古文字著录专书。北宋郭忠恕撰。共7卷。作者鉴于古文“年代浸远,谬误滋多”而写,是对北宋前传世古文的全面整理和著录。所录古文出自《古文尚书》、《石经》、《说文》等71种材料,书前逐一开列书目,书中每字下注明出处。收字不避重文,共收2962字,去其重复约2400余。排列全依《说文》部次,正文用古文,释文用楷体。《四库全书总目》肯定了此书的贡献:“后来谈古文者,辗转援据,大抵从此书贩鬻。则忠恕所编,实为诸书之根柢。”有对此书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以为向壁虚造,影附诡托。近几十年来,随着地下出土战国资料的增多,人们借助郭书考释出不少战国文字,疑虑始得消除,并充分肯定其价值。不足之处是古文来源不一,时代先后交互,传抄中有不少讹误,个别赝品混杂其中。最早流传的本子是北宋李建中手录的“秘阁新本”。后有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李直方转抄本。现存善本是北京图书馆藏明弘光元年(1644年)冯舒转抄本。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書籍部 > 類别 > 汗簡
汗簡  hànjiǎn

猶汗青。《晉書·王湛等傳》史臣曰:“雖崇勳懋績有關于旂常,素德清規足傳于汗簡矣。”明·宋濂《元故盧陵周府君墓碣銘》:“秦火之烈,六經中絶……汗簡散落,後先參錯,乃理之常兮。”

汗简

汗简

著述的代称。元·袁桷《偶述末章答继学》诗:“韦编旧学阴阳秘,汗简功深藏月修。”

☚ 鸾函   金检 ☛

著述【同义】总目录
汗简著述
汗简

汗简

字书名。五代宋初郭忠恕著。正文四卷,加上《引用书目》《后序》《目录》各一卷,共计七卷。是研究战国文字的重要资料。书名取古人“杀青书简”之意。郭忠恕是宋初“传识古文科斗字”的古文字学家。他以《说文解字》和三体石经中的古文为基础,并辑录当时所见的来源于其他字书、写本和石刻的古文,汇集成编。
《汗简》按《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编排,每种形体后注明楷书及其所出,一字一体。据书前所列引用书目,共引书七十一种。除少数几种外,今绝大部分都已散佚。《汗简》所收古文实际上还包括了部分籀文和小篆。一些形体的归部往往任取上下左右之一部。由于所引诸书今多不存,清代学者颇疑其所据。近代三体石经残石出土后,证实《汗简》所录古文形体基本可信。郑珍父子《汗简笺正》,是研究《汗简》的专著。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有《汗简》与《古文四声韵》的合印本。

☚ 佩觿   古文四声韵 ☛

汗简

文字学书。三卷。宋·郭忠恕著。为古文字的汇编,依《说文》分部。所录古文字,虽和甲骨文、钟鼎文多不相合,又不能用六书来分析理解,但与出土的战国文字颇有合者,在古文字研究中有一定价值。清人郑珍有《汗简笺正》,可供参考。

著作

著作

著(著录;著撰) 青简 论撰
文字著作:篇章 篇条 篇记 篇语
对别人著作的敬称:高制
著作的开头:开篇
篇章的开头:发篇
著作的原本:原著
著作和编纂的成品:著述 余渖 汗简
作品著述:篇述
文章著述:辞翰
著述甚多:败笔成丘
笔记一类的著作:笔谈 笔录
解释经文的著作:传(经传;集~;补~)说记
疏解经籍的著作:议疏
阐发原书义蕴的著作:广义
采用表格式编篡的著述:表(年~)
历史著作:笔乘
专题著作:专著
带有研究性的著作:论著 论箸
遗漏补充的著作:补编 补遗 拾遗
前人的著作:陈编 前志
前人遗留下来的著作:遗著
前人的遗著、遗作:遗书
死者留下的著作:遗作
散佚的篇章:遗篇
(著作的成品:著作)

☚ 著作   诗文著作 ☛

史书

史书

史(史册;史策;史传;史乘;史牒;史编;史记;~学;~料;~话;~评;历史;国~;党~;家~;外~;正~;杂~;秘~;青史) 汗青 汗竹 汗简 编简 青编 青简 春秋 阳秋 金册 遐册 遐策 贞筍
史书的通称:阳秋
史书、书籍:竹素 竹帛(功垂~)
典册、史籍:玉牒
史籍、书册:汗竹
历史典籍,史书:史籍 丹青
各种史书:诸史
以词曲写成的史书:词史
私人著述的史书:野史 野乘 私史
野记史乘:记乘
贯通古今的史书:通史
篇幅巨大的史书:皇皇史册 煌煌史册
历法书:历(历书;~本;~册;历日;历头;元历;鸟历;通~;年~;黄历;皇历;台~;挂~;农~;玉~;瑶~) 通书 皇书 宪书百叶(百叶图)
一月一页的历书或挂历:月历
记有年月日的本子:日历 甲历 蓂历
不可更改、永不磨灭的史籍:不刊之史
(记载历史的书籍:史书)

☚ 记事书   谱牒 ☛
汗简

汗简

文字学著作。七卷。宋郭忠恕(生平见《佩觿》条)撰。此书系一古文字汇编,以《说文解字》及《魏正始石经》之古文字为基础,又集录宋所见之古文字体编撰而成。书名《汗简》,标明古文渊源为古代“书简”文字。正编四卷,前有《引用书目录》一卷,后有《叙略》、《目录》各一卷。《汗简》征引之古书或碑刻凡七十一种:古文《尚书》、古《周易》、古《周礼》、古《春秋》、古《月令》、古《孝经》、古《论语》、古《乐章》、古《毛诗》、《石经》、古《尔雅》、《说文》、《史书》、古《老子》、《史记》、《义云章》、《庄子》、林罕《集字》、郭显卿《字指》、裴光远《集缀》、王存乂《切韵》、赵琬璋《字略》、李尚隐《集略》、义云《切韵》、卫宏《字说》、张揖《集古文》、王维《画记》、古《礼记》、朱育《集奇字》、孙强《集字》、徐邈《集古文》、苏文昌《奇字集》、颜黄门《说字》、《证俗古文》、李彤《集字》、庾俨《字说》、周才《字录》、《开元文字》、淮南王《上升记》、《牧子文》、《杨氏阡铭》、《杨大夫碑》、张廷珪《剑铭》、《樊先生碑》、《碧落文》、《天台碑》、《孔子题吴季札墓文字》、《华岳碑》、《汉贝丘长碑》、《豫让文》、《王庶子碑》、《荀邕碑》、《王先生诔》、《滑州赵氏石额》、《古虞卿碑》、《𣡡林序文》、《烟萝颂》、《茅君别传文》、《陈逸人碑》、郭知玄《字略》、《济南碑文》、《无锡县名》、《马日䃅集》、《群书古文》、《弥勒像碑》、《山海经》、《陵歊台铭》、《演说文》、《银床颂》、《凤栖记》、《玄德观碑》。这些材料存于今者,不及二十分之一;且经清人考证,其中有些可能为异名重出。其所引《说文》,与今二徐本《说文》有一定差异,所引《石经》与出土《正始石经》残字亦略有不同。所录古文字,依《说文》部首编排,始“一”终“亥”,以形隶字,大体每字一体。字头用古体,释文用楷体,每字下皆注出处。
《汗简》为我国古代集战国文字大成之专著,当时王俅《啸堂集古录》、吕大临《考古图》、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皆未出,故钟鼎文资料阙焉,此书曾为“谈古文者辗转援据”,作为古文字研究的依据。但长期以来,此书也曾被视为杜撰,钱大昕《汗简跋》云:“其灼然可信者,多出于《说文》,或取《说文》通用字,而郭氏不推其本,反引它书以实之。其它偏旁诡异不合《说文》者,愚固未敢深信也。”其实,《汗简》所录古文虽与甲骨、钟鼎多不相合,然与出土的战国时代之铜器、简册、玺印、货币等所载文字颇有合者,故《汗简》对研究战国文字、汉字演变有一定价值。此书亦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收字较芜杂,有些字系从隶书改做古文的,有的为《说文》中之籀文或别体,有的系篆文或晚出之俗字;又如,编排体例不严,沔、汸二字俱从水,而沔从丐部、汸从方部,驶字不入马部而入史部等。
最早有北宋李建中手录之“秘阁新本”,后有北宋真宗年间李直方转抄本,还有明弘光元年(1644)冯舒转抄本。《四部丛刊》本系据冯舒本影印。1983年中华书局又据《四部丛刊》本影印,书后附有“校勘记”。清郑珍对《汗简》一书作了考订,成《汗简笺证》一书,可供研究者参考。

☚ 佩觿   类篇 ☛
汗简

汗简

(宋)郭忠恕编。3卷。此书是一部古文(通行于金文之后、小篆之前的一种字体)字典,收录71家古书中的古文、籀文,依《说文》部次排列,每字下先列楷体,再注反切或出处,有的只有反切。书后有目录。此书对研究汉字形体演变很有参考价值。今较流行的校注本,是清郑珍的《汗简笺正》,8卷,辨证、注释比较详细,以小字注于郭氏原文之后。今存光绪十六年(1890年)广雅书局刻本。

☚ 班马字类   佩觹 ☛

汗简

其中 《汉简》三卷,《目录》《叙略》一卷。宋郭忠恕 (?—977)撰。忠恕字恕先,又字国宝,洛阳 (今属河南)人。历仕五代,入宋官国子监主簿,因批评时政被贬谪。工书画,精小学,除汇编是书外,著《佩觿》三卷。是书为古文字汇编,征引典籍《古文尚书》、《古周易》、《古周礼》等以及碑铭七十一种,按《说文》分部隶字,一一加以注释。《四库提要》 云:“且所征七十一家,存于今者不及二十分之一,后来谈古文者辗转援据,大抵从此书相贩鬻,则忠恕所编实为诸书之根底,尤未可忘所自来矣。”所录古文,虽和甲骨文、金文多不相合,但与近代出土的《三体石经》等战国文字多相符合,所以《汗简》对于研究古文字是很有价值的。是书收入《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有清汪启淑刻本、汪立名一隅草堂本、《四部丛刊续编》本。清郑珍撰《汗简笺正》八卷,《广雅书局丛书》遂与《汗简》合刊之。

汗简

汗简

(宋)郭忠恕撰,李零、刘新光整理。中华书局1983年12月影印出版。影印本系据《四部丛刊》冯舒本影印。3卷。征引71家古书中的古文、文,依《说文》分部。每字之下,先列楷体,再注反切或出处,后列各家古文、文形体。书末附“汗简注阙字表”、“汗简脱释字表”和“汗简古文四声韵通检表”等。

☚ 订正六书通   《汗简》注释 ☛
0000030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