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遗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遗址

西汉时期在都城长安南郊兴建的专供皇帝使用的礼制建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957年~196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包括平帝元始年间兴建的明堂、辟雍,新莽地皇元年(20年)兴建的王莽九庙,以及郊祀用的泰一坛(圜丘)和社稷坛(官社、官稷)。
辟雍遗址 位于汉长安城安门南出大道1500米处的东侧,今西安市大土门村的北边。平帝元始四年(4年)创建。平面呈外圆内方,方位平正。正中是中心建筑,建于圆形夯土台上,台面直径62米,高出地面0.3米。台上的中心建筑平面似 “亞” 字形,四面对称,每边长42米,正中是一个方形夯土台,每边长约17米,发掘时残高1.5米,台面已被后代水道打破,推测台面上原有高大的主体建筑(太室)。在中心台的四角,各有方形的小夯土台两个,大小相同,台面也已毁没。其中紧临中心台的小夯土台应是为加固中心台上的主体建筑而设的; 外面四角的小夯土台应是衬托主体建筑的4个 “夹室” 的建筑台基。中心台的四边有4个厅堂,各长24米,应即所谓 “明堂” 、“总章” 、“青阳” 、“玄堂” ,堂内两侧又各有小房间,应即所谓 “左个” 、“右个” 。四堂前面围绕敞厅。在中心建筑的四周有围墙,呈正方形,四边各长235米,距中心建筑各96米,夯土建造,残高0.15米~0.30米,基宽1.8米,墙内外侧有方形柱础石,排列有序。墙基内外有防水坡,坡下有砖砌的滴水沟。从现存的现象观察,围墙顶上应有板瓦覆盖的小坡顶。围墙每边的正中各有完全相同的一座大门,门道宽4.5米,长12.5米。门道中央有木质门槛和门框柱。门道两侧有夯土台。复原后,门道上方应有楼观式的两层门楼建筑,门楼下部应是木架构造的门阙。围墙内的四隅有曲尺形配房,每边长47米,房后紧靠围墙,房前未见门、墙的遗迹。从发掘现状推测,应是单坡顶敞廊建筑。环绕围墙外侧有圜水沟,直径360米左右,宽约2米,深1.8米,沟壁砖砌。正对四门的水沟上又各有长方形小圜水沟,北边的小水沟与西来的昆明故渠相通。
王莽九庙遗址 位于汉长安城安门和西安门南出的平行线之内。共有12座建筑。出土的石础上有 “始建国” 年号,还有王莽改易的地名“节砀” 等题记。据《汉书·王莽传》记载,九庙似应包括王莽的3个远祖——帝喾、田和、田建,由于庙数应指常数,故以九庙称之。也有人认为,多出的3个是新庙,即王莽自留庙及其子孙有功德而为祖、宗者。12座建筑完全相同,1号~11号建筑的四周有方形大围墙,围墙每边长1400米。12号建筑在南边大围墙外的正中。两者的围墙相距10米。每座建筑都有中心建筑、围墙、四门和曲尺形配房所组成。中心建筑和围墙的平面作方形,轮廓如 “回” 字形,规矩方正。1号~11号建筑大小相仿,间距相等,分3排,东西并列,北排的1号~4号遗址与南排8号~11号遗址,方位一致,南北对应; 中排的5号~7号遗址错落于南北排之间。十二号建筑的围墙与1号~11号建筑的围墙无别,但十二号的中心建筑比1号~11号的中心建筑约大1倍,细部结构也稍有区别。中心建筑方形,每边长约55米(十二号中心建筑每边长约100米),四面对称。中央为 “主室” ,四隅有 “夹室” ,平面如“亞” 字形。台基夯土筑造,高出周围地面。出土时,台基面上的主室、夹室建筑,已经毁没,残存少数铺草泥的台基地面,上涂朱红色。“主室” 的四面各有一厅堂,内部结构完全相同。厅堂内的右边有一 “厢房” ,左边有一 “隔墙” 。四堂之间有绕过夹室的回廊相通。4个厅堂的前面各对着3个方形土台。方台外侧有砖砌路面,正对四门。整个中心建筑还环绕着鹅卵石铺砌的散水。每座建筑的四周都有夯土围墙。每边长260米~280米。围墙每边正中的大门和四隅的曲尺形配房,形制与辟雍的全同。
官社遗址 位于王莽九庙围墙外西南边,现存夯土台基高4.3米,东西残长240米,南北宽70米。主体建筑已毁没,仅存四周廊庑建筑。发掘证明,遗址始建于秦或汉初,西汉中期重修扩建,西汉末年废弃。
官稷遗址 在官社的西南边,现存两重围墙,平面呈 “回” 字形。外围墙每边长约600米,内围墙每边长约273米。内外围墙正中各有1门。门道建筑与王莽九庙的门道相同。未发现中心建筑,估计是未及修建而王莽政权已迅速覆亡的缘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