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赋之史的研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汉赋之史的研究 汉赋之史的研究汉赋研究专著。今人陶秋英(女)著。陶秋英,1932年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后任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本书原为陶先生的硕士论文,是《赋史》的一部分。1939年由上海中华书局作为《中国文艺社丛书》之一印行。198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重版时,以“书的重点是研究汉赋,故更名为《汉赋研究》”(《出版说明》)。书前有郭绍虞、姜亮夫二先生的序。全书分3编,共10章,29节,约7.8万字。第一编《总论》,共2章,对什么是赋,赋的衍变,赋的沿革作了较全面的研究。第二编《骚赋》,共3章,对骚赋的由来,骚赋的作者,骚赋在赋史上的地位作了深入的探讨。第三篇《汉赋》,共5章,对汉赋的形成,包括政治的影响,贵族的提倡,道家思想的影响,与其他学问——经学、文字学、诗歌——的关系和著作的风气;汉赋的派别源流与汉赋的作者——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蔡邕等以及汉赋的地位和影响作了全面的论述。本书是新赋学较早的专著,郭绍虞在其《序》中赞扬说:“陶女士旧撰《赋史》一稿,颇能着眼在这两方面,有时正名定义,必求合于赋的条件者以严其限;有时穷源竟委,又旁涉他体以尽其变。她不仅叙述赋体本身之演变,可说是叙述赋体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其他文体所生之关系。于是赋体本身的演变遂亦更容易看出。” ☚ 汉代辞赋之发达 汉魏六朝赋论集 ☛ 汉赋之史的研究 汉赋之史的研究陶秋英著,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39年4月初版。本书为《中国文艺社丛书》之一,全书分:总论、骚赋、汉赋3篇,共10章,近30节。内容包括赋的源流、产生、衍变、沿革;骚赋的由来和作者;汉赋的生成、派别源流及其赋作家赋作品等。 ☚ 中国韵文史 中国韵文演变史 ☛ 汉赋之史的研究 《汉赋之史的研究》陶秋英著。中华书局1939年出版。这部著作是作者计划写作的“赋史”的缩本,本来作者要写成赋史,但因为篇幅的关系,自魏晋以后编成短章,列入汉赋之末,作为结束。本书分为“总论”、“骚赋”、“汉赋”三篇。在“总论”里,作者论述了赋这种文体的来源和流变,首先,作者阐述了赋的定义,然后细述了赋的源流:赋的名称的产生、赋的实体的产生,以及赋与各种文体(如谣谚诗歌、铭箴颂诔)、与诸子(如纵横家、庄子、孟子的寓言)的关系;最后论述了赋的衍变和沿革,其中谈到了赋与诗歌、骈文的关系及赋给与其他文体的影响;在赋的沿革一节里,作者简述了骚赋——汉赋——魏晋六朝赋——唐律赋——宋文赋的发展演变过程。在“骚赋”一篇里,作者先由名称和实体论述了骚赋的由来,指出骚赋和诗经是两个系统,九歌是民歌,后经屈原修改过,它是骚赋之祖;继而作者论述了“骚赋时期的作者”,主要是屈原和宋玉,还有唐勒和景差;作者还论述了荀卿及其作品,指出他是“骚赋时期的一个非骚赋作者”;最后,作者又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论述了骚赋在赋史上的地位。在本书第三篇“汉赋”里,作者首先从政治影响、贵族的提倡、道家思想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学问(如经学、文字学、诗歌)的关系的角度,论述了汉赋的产生和特点;然后又将汉赋分为四大派,介绍了汉赋时期的作者,如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班固、张衡、蔡邕以及刘安、邹阳等作者,在对汉赋作者的介绍中,还介绍和分析了他们的作品;最后,作者论述了汉赋在赋史上的地位,指出汉赋有统一南北文学的功绩,它又是“自骚赋滋生各文体的关健”:七言诗酝酿于此时、骈文胚胎于此时、乐府受楚声影响盛行于此时。在这一篇的“结论”里,作者论述了赋这种文体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此书1986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重印,《出版说明》说:“这次重印,抽掉了作为屈原作品示例、但较常见的《离骚》,以及作为宋玉作品示例、但并无定论的《招魂》,把最后一章《结论》改为《汉赋的后身》,并作了个别文字上的改动。书的重点是研究汉赋,故更名为《汉赋研究》”。 ☚ 汉代散文史稿 汉赋研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