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江临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2,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3,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4,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5,留醉与山翁6


 
 【释】
 1.汉江:即汉水,流于楚的北境,水势始壮阔。经襄阳,南折贯于楚的中部,过江陵后又注于楚的东南境,与长江会于汉口。临眺:登高远望。
 2.“楚塞”二句:意思是说楚塞北临汉水,南接三湘,西起荆门,东通九江,而汉水贯其中。楚塞:泛指楚的四境。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荆门:山名,在宜昌南。《水经注》说是楚之西塞。长江出三峡至此一泻千里,与汉水会合,东汇九江。《禹贡》说:“荆(荆山,在汉江附近)及衡阳(衡山以南)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九道水)孔殷(甚得地势)。”这二句即全用其意。
 3.“江流”句:汉江浩淼,好像要流出天地之外。
 4.浦:水滨。
 5.襄阳:位于汉江南岸,今湖北襄阳县。即诗人临泛之地。
 6.“留醉”句:留下来与山翁共醉。山翁:指晋山简,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饮酒。这里可借指襄阳当时的地方官。
 
 【译】
 无边的楚地原野,
 联接着湘水奔涌,
 奔涌的九条江水,
 遥遥与荆门相通。
 浩瀚的汉江水呀,
 好似在天地之外流动,
 山色在雾气中
 若有若无,绰约朦胧。
 襄阳城在水面上漂荡浮动,
 浮动的波澜呀,
 摇曳着远处的天空。
 如此风光美景,
 我愿像山简那样
 沉醉不醒。
 
 【评】
 此诗一题作《汉江临泛》,“泛”与“眺”虽一字之差,却大有不同。“眺”者,远望也,诗人身在汉江之上,居高远眺;“泛”者,泛舟也,诗人身在江水之中,即景生情。“眺”和“泛”哪个更合适,还请读者读诗自裁。此处姑作“眺”解。
 《汉江临眺》是个大题目,诗人的口气自然也要大,方能显示出气魄来。起首一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楚塞”指湖北,“三湘”指湖南,《环宇记》谓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阳为三湘,荆门为山名,在湖北荆门县;九派极言水的支流之繁,此一联纵贯两湖,山水相连,一起首就点染了雄浑壮阔的背景,可谓是大处落墨,气势恢弘。这自是高屋建瓴、凭高远眺之景,而非身在水中之语。
 次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承上。“江流”承上之“九派”写水;“山色”承上之“荆门”写山;就气势来讲,也更为阔大:写水则水势浩瀚,滔滔淼淼,似是一直奔涌至天地之外了;写山则山色微茫,莽莽苍苍,忽隐忽现,若有若无。此二句诗意盎然、宛然如画,画面中虽只有浩渺无尽的江水与迷濛有无的山影,却饱蘸诗人无限情韵。明人王世祯曾评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正是此意。此诗此画,非池塘小桥那种江南秀景,而是大江高山,并且将大江由近及远的置于天地之外,将山色置于时有时无的迷濛之中,就更使有限的山水化为无限的空间。
 五六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承上又深写一层。五句紧承“山邑”而远望到沿江的郡邑,画面上增添了岸边浮动的城廊;六句承“江流”,近望到眼前的波澜。全诗从“荆门”(山)“九派”(水)到“江流”、“山色”再至“郡邑”、波澜,一脉通贯,交互承接,从远、近、动、静诸方面反复描绘,丝毫不觉重复,反倍觉其画面清晰,笔法飘逸,气势足以夺人魂魄。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是晋人山简。《晋书·山简传》说他镇守襄阳时常常大醉而归,诗人陶醉于临眺美景,不知今夕何夕,要与晋人同醉。结二句一方面透露诗人主观情致,一方面点出诗人所在之位置,是在襄阳临眺,襄阳在汉水中上游,有居高临下之势,正好烘托点出“临眺”二字。

汉江临眺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汉江临眺

【题 解】

《汉江临眺》是开元末期王维至襄阳时所作。此诗仍然体现了诗人一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大笔勾勒之下,将汉江意境优美、壮丽清新的景色描摹得淋漓尽致,如一幅在读者面前渐渐展开的水墨画,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诗人以雄浑之笔,从大处着墨,描写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壮丽山河。诗中远景近景互相映衬,疏密相间,实景虚写,轻笔淡墨,把汉江及汉江周围的景物描写得壮阔奔放,动态感十足。

首联总写汉江气势,写其与众多河流相接,“接”、“通”写出了江水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特点。“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句实景虚写,把本是清丽的山水之景写得忽隐忽现、若有若无。颔联的“浮”、“动”二字以夸张的笔触、奇妙的想象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亲身体会汉江波涛澎湃、撼动人心的绮丽景观。最后,诗人以山翁自喻,自然流露出对水光山色的喜爱与留恋,情绪乐观,让人回味无穷。

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想象新奇、描写生动,让人读来确有眼前一亮之感。


《汉江临眺》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解题】
 此诗约开元二十八年(740)于襄阳作,时王维以殿中侍御史负责南方的选拔贡举,途经襄阳。汉江:即汉水,源出陕西宁强县,东南流经湖北襄阳至汉阳入长江。临眺(tiao):至江边远望景物。一作“临泛”,临流泛舟。此诗极写汉水之浩荡,气势雄伟。尤其是颔联二句,历代传为佳句,为欧阳修《平山堂》词所袭用。
 【注释】
 ①二句谓汉江流入长江后流域之广。北至楚塞,南接三湘,西起荆门,东达九江。楚塞:楚国边界。战国时汉水西北部属楚国北部边疆。三湘: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名三湘。战国时三湘属楚国南部。荆门:山名,在今湖北枝城县西北长江南岸。《水经注· 江水》:“江水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山在南,上合下开,其状似门。虎牙山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九派:九条支流。古代长江流到浔阳(今江西九江)分为九派。②四句意谓江水浩荡无边似乎流出天地之外,遥望远山亦若有若无,郡邑似乎浮在前边水面上,翻滚的波涛似乎使远方的天空也在摇动。③二句意谓襄阳风光很好,愿与山简一起留在此地畅饮酣醉。风日:风景。山翁:指晋朝山简,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常在习家池畔豪饮,每次大醉而归。此处指与诗人同游的地方长官。

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王维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汉江临眺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过香积寺 下一篇: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
诗词简介: 汉江即汉水。唐自高宗以后,因桂广交黔等地可选土人为官,但有时所选不当,于是派郎官、侍御史为选补使去选适当的人才,称“南选”。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以侍御史知南选,途经襄阳,此诗即作于其时。此诗题又作《汉江临泛》,描写襄阳附近汉江的宏阔气象。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汉江临眺》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 《 hàn jiānɡ lín tiào 》 
    《 汉 江 临 眺 》 
    [ tánɡ ] · wánɡ wéi 
    [ 唐 ] · 王 维 
    chǔ sāi sān xiānɡ jiē , jīnɡ mén jiǔ pài tōnɡ 。 
    楚 塞 三 湘 接 , 荆 门 九 派 通 。 
    jiānɡ liú tiān dì wài , shān sè yǒu wú zhōnɡ 。 
    江 流 天 地 外 , 山 色 有 无 中 。 
    jùn yì fú qián pǔ , bō lán dònɡ yuǎn kōnɡ 。 
    郡 邑 浮 前 浦 , 波 澜 动 远 空 。 
    xiānɡ yánɡ hǎo fēnɡ rì , liú zuì yǔ shān wēnɡ 。 
    襄 阳 好 风 日 , 留 醉 与 山 翁 。 
     
  • 《漢江臨眺》
    [唐]·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楚国边塞连接着三湘之水,荆门山下茫茫九派相汇合。
    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
    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
    襄阳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愿与山翁留此地长醉不归。
  • ①“楚塞”两句写汉水南连湘水,荆门以下长江与浔阳九水相通。楚塞:楚国的边塞,此指汉流域荆襄一带。三湘: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合称三湘(见《太平寰宇记·江南道十四·全州》)。古人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如唐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余。”
     
    ②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汉书·地理志》应劭注,长江至江西浔阳(今九江)分为九支,实际上是九水于浔阳汇入长江。据《浔阳记》,九水指乌江、蚌江等,已难以确指。派,支流。
     
     
    ③“郡邑”两句谓水势浩大,襄阳城似在浦口浮动,波澜摇动着远天。
     
    ④此句用晋山简故事。山简以征南将军镇襄阳,好优游饮酒,常醉于习家池,因改其名为高阳池馆,时有儿歌:“山公出何许,径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山翁,即指山简。
     
  •  此诗约开元二十八年(740)于襄阳作,时王维以殿中侍御史负责南方的选拔贡举,途经襄阳。汉江:即汉水,源出陕西宁强县,东南流经湖北襄阳至汉阳入长江。临眺(tiao):至江边远望景物。一作“临泛”,临流泛舟。此诗极写汉水之浩荡,气势雄伟。尤其是颔联二句,历代传为佳句,为欧阳修《平山堂》词所袭用。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描写襄阳山川的壮丽景色,笔调雄浑,气势奔放。诗题一作《汉江临泛》。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嶓冢山,流经湖北省襄阳,至汉口入长江。楚塞,指楚国地界。战国时期,今湖北、湖南一带属于楚国。三湘,湘水与漓水合称漓湘,与潇水合称潇湘,与蒸水合称蒸湘,总称三湘。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山翁,指晋代山简。山简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常携酒出游,喝得大醉而归。
     
    诗的首联叙述江汉相通之广:楚塞北临汉水,南接三湘,西起荆门,东达九江,而汉水通贯其中。中间两联描写极目远眺所见的景象:汉江浩淼,江水好像流出天地之外;烟雾迷茫飘浮,远山若隐若现。水势盛大,便觉郡邑也浮立在水边;水流天际,波涛似乎在远空汹涌奔腾。面对如此壮美的自然风光,诗人不禁流连忘返,要与山翁共醉。
     
     王维这首五律取景状物,动静结合,极有画意,颇富神韵。其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写景名句,对后世影响很大。权德舆《晚渡扬子江》中“远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和欧阳修《平山堂长短句·朝中措》中“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都用了王维的诗句。
  •  唐代王维的五言律 诗。标题的意思是在汉江边远望。 题又作《汉江临泛》,意思是在汉 江里泛舟。汉江就是汉水,发源于 陕西省宁强县,向东南流经陕西省 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在武 汉市入长江。全诗是:“楚塞三湘 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 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 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楚塞,楚国的边境。这里指襄阳郡 一带,该地在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并与秦国接界。三湘,漓湘、蒸 湘、潇湘的合称,在今湖南省。 荆门,县名,在湖北中部,汉水与 漳水之间,曾为楚国西边要塞。九 派,长江在今江西省九江有九个支 流,故称九派。郡邑,襄阳郡府所 在的城市,即襄阳。浦,水边。襄 阳,即郡邑,在今湖北省北部,汉 水之上,是作者临眺的地方。山 翁,晋代的山简,曾任征南将军, 慎守襄阳,常饮酒游乐;这里借指 作者在襄阳做官的朋友。这首诗的 意思是: 汉江把北面的楚塞和南面 的三湘连接了起来,把西面的荆门 和东面的九派沟通了。江水浩荡, 好象流出了天地以外; 远山忽隐忽 现,在似有似无之中。郡邑好象浮 在水上,远处的天空在波涛上浮 动。襄阳风光美丽,要留下来和朋 友畅饮。诗中写了襄阳的位置和远 眺所见的山川景色,表现了作者对 那里的留恋。
  •  诗人以雄浑之笔,从大处着墨,描写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壮丽山河。诗中远景近景互相映衬,疏密相间,实景虚写,轻笔淡墨,把汉江及汉江周围的景物描写得壮阔奔放,动态感十足。

    首联总写汉江气势,写其与众多河流相接,“接”、“通”写出了江水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特点。“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句实景虚写,把本是清丽的山水之景写得忽隐忽现、若有若无。颔联的“浮”、“动”二字以夸张的笔触、奇妙的想象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亲身体会汉江波涛澎湃、撼动人心的绮丽景观。最后,诗人以山翁自喻,自然流露出对水光山色的喜爱与留恋,情绪乐观,让人回味无穷。

     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想象新奇、描写生动,让人读来确有眼前一亮之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