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悬泉置遗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汉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市与安西县之间的安敦公社南侧1.5公里的山前砂砾冲积扇上,总面积约22 500平方米。这儿因有一苦水泉,为附近数十里内饮水的水源,所以自西汉以来,是通往敦煌的必经之地。这个遗址由坞和厩两部分组成。坞近正方形,边长50米,墙体以40×20×11厘米的土坯垒砌,外涂草泥。坞内沿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平房,坞外西南角建一土坯垒砌的平台,西南部有一组长约50米呈南北向的马厩。目前已揭露面积2400平方米,清理出遗址坞墙外的废弃物堆积区、坞墙西半部、坞内依西壁和北壁所建的房舍3组12间(内含13号房舍套间),以及坞内西南角的马厩2间、北部马厩1间、坞外西南部马厩3间,基本搞清了坞的形制、结构和坞内外的建筑整体布局。该遗址始修于西汉武帝后期,直到魏晋时期仍沿用,先后经过多次整修、改建、延续近400年。已出土简牍15 000余枚,其他铜、铁、漆、木、纸、粮食等遗物共16大类2 650余件,计有麻纤维纸、帛书、封泥、印章、绢、𫄥、罽(其中数件缀有彩色图案)、臿、锛、车、盖弓帽、箭簇、猎具、五铢、耳杯、漆筷、漆勺、梳篦、带钩、鞋、纺轮、玩具、席、帘、笔、砚、画板、瓮、罐、量具、木画杙、墨书题记,以及大麦、小麦、青稞、谷子、麋子、豌豆、扁豆、黑豆、苜蓿、大蒜、杏核、桃核等,展现了当时交通大道上邮驿活动的概貌。大量西汉宣帝、元帝时期麻纤维纸,尤其是4件有墨书文字的纸的出现,不仅大大提前了纸的发明时间,而且证明早在西汉时期,纸就开始成为书写工具,并在西部边郡广泛使用,足证当时的造纸数量较大,纸的使用与传播已相当普及。边缘清晰的整张麻纸的出土,为研究汉代造纸工艺,提供了实物见证。东汉早期写于墙壁上的墨书诏书和医药方,以赭石界栏,直行隶体,在甘肃是首次发现。它为汉代文书制度和医药水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大量外形完好、胚和腹沟保存较好、子实饱满的粮食,是甘肃出土数量、品种最多的一次。它是研究汉代农业品种、农艺技术和粮食储运保管的珍贵实物。这次出土简牍,大多为木简,其质料以柽柳为主,其次为杆儿松,再次为胡杨,竹简极少。简牍形制有简、牍、觚、封检、楬、削衣等。完整或较完整的薄册约40册。纪年简最早为西汉武帝太始三年,最晚为东汉和帝永元十三年。以宣帝、元帝、成帝时简最多。文书大致有诏书、律令、科品、檄记、薄籍、爰书、、劾状、符、传、历谱、术数书、字书、医方、相马经等,以及现尚难以确定篇名的古佚书。其中重要的如《官廷配辇诏》,对汉室各宫廷的车辆配备作出具体规定,还有《徙民屯田诏》,发布从中原各地徙民敦煌屯田的命令。大量邮驿文书、薄籍简牍的出土,为我们探索汉代邮驿制度提供了极为丰富翔实的资料。大大突破了敦煌、居延汉简的内涵,拓宽了简牍研究的领域,为汉代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中外交流、民族关系、邮驿制度、屯田制度、水利建设等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