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学

 经学流派,又称“朴学”,指考据训诂之学。汉代古文经学家在阐释儒教经典时,学风朴实,不尚议论,注重字句训诂和名物考证,清初顾炎武等人始竭力推崇汉儒这种 “实事求是”的学风,以反对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汉学” 之名遂著。顾炎武提出: “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即由字音而通字义,由字义而通古经。这虽是清代经学家独特的解经方法,但其实证的精神却与汉代古文经学家一脉相承,故 “汉学” 一名,既指汉代古文经学,又指清代由顾炎武开创而在乾嘉时代达到极盛的考据训诂之学。但顾炎武主张 “通经致用”,这是与后来乾嘉学派为考据而考据的学风大有区别的。乾嘉学风的形成,自然与清王朝前期的 “文字狱” 不无关系,但更多的是出于学者 “喜新厌旧” 的天性。学者当日从汉唐繁琐的注疏之学中走出来,讨论着理与气、动与静、人与宇宙、人心与人生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其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都令人耳目一新。但正如历史上的任何学派一样,宋明理学在流行数百年后,已成老生常谈,失去了其新鲜的魅力。学者对在形而上的思辨领域中神游八表感到厌倦,而想回到脚踏实地的学问上来。乾嘉学者赵翼诗曰: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正是表达的这种心情。乾嘉学派是清代 “汉学”的高峰,主要分为 “吴派” 和“皖派”两大支。吴派导源于江苏吴县人惠周惕,经其子惠士奇而成于其孙惠栋,钱大昕、王鸣盛、江藩等都属这一派。吴派以 “博古好古” 为宗旨,故其在搜集汉儒旧说和辑佚亡书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皖派虽导源于江西人江永,但使之成大气候的却是安徽人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都属这一派。皖派的特点是 “无征不信”,即使对汉儒旧说,也不盲从。主张以文字学为基点,从训诂、音韵、典章制度等方面阐明经典大义,故其在文字训诂和名物考证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清代 “汉学” 及乾嘉学派主要是以考据的方法见长,其研究领域后来扩展到经史子集四部书,并不限于儒教经典。

汉学

指汉儒考据训诂之学,与“宋学”对称。清代亦指推崇汉儒朴学风尚,专力于训诂,辨伪的乾嘉学派。明清之际学者顾炎武等主张“通经致用”,推崇汉儒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清阎若璩、胡渭等用训诂考据方法治经,有所创获。乾嘉年间,惠栋、戴震等更继承和发展了汉儒的训诂方法,分吴皖二派,而“汉学”之帜遂张。汉学对整理古籍,辨别真伪,有不少贡献,但也形成了一种为考据而考据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亦称“朴学”。

汉学

指汉代的经学、训诂学。清人又称其为朴学。两汉经学因所据文本不同, 师授渊源不一, 形成治学观点不同、 方法有别、 风格迥异的两大学术派别。 汉代训诂的宗旨、 内容、 方法无不受制于经学, 今文经学派重微言大义, 古文经学派重名物训诂, 清人所称汉学往往指古文经学。 汉代产生了一批有名的训诂学家, 留下了许多训诂著作, 创立了义训、 形训、 声训3种训诂方法和传注式、 专书式两种训诂体式。

汉学hàn xué

外国人指研究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学问。1878年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诸国之学,则惟英文学、法文学及汉学而已。”1889年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卷十:“守旧党皆隐居者流,而通汉文、汉学者居多。”

国学、汉学;西学

○国学guó xué

(名)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经学、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版本学等:~大师|老前辈心系~|深厚的~功底。

○汉学hàn xué

(名)外国人称研究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学问:~家|西方有许多人研究~| 中国学者应该了解西方的~研究成果。

●西学xī xué

(名)清末称欧美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东渐|中学为体,~为用|他有深厚的汉学和~功底。

汉学

亦称“朴学”。与“宋学”对称。汉代经学家(主要是古文经学家)为准确解释六艺群书,力求从语言文字本身去阐发文意,对文字、音韵、训诂等作了较为科学的研究。他们这种重视训诂考证、治学严谨的学风便被称为朴学或“汉学”。汉学主要代表人物有贾逵、马融、许慎、郑玄等,其中许慎、郑玄成就最高。清代是汉学的复兴时期。顾炎武推崇汉儒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开复兴汉学的先河。乾嘉学派信古尊汉,轻义理、重考据,把清代汉学推向高峰。出现了惠栋、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孙诒让等一大批著名汉学家。汉学对中国语言文字学、校勘学和古籍整理诸方面贡献卓越。但始终未能摆脱经学的束缚。

汉学

汉学

亦称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之学。清代亦指推崇汉儒朴学风尚,专力于训诂、辨伪的乾嘉学派,与“宋学”对称。明清之际的经学大师顾炎武,为反对明末“学者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空谈义理、心性的王学 (王阳明心学) 流弊,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通经致用”,推崇汉儒朴实的学风。清代经学家阎若璩、胡渭等继承顾炎武的考据传统,用汉儒训诂考据方法治经、辨伪,有所创获,但已失却“通经致用”的精神。乾嘉年间,惠栋、戴震等更继承和发展了汉儒的训诂方法,以汉儒经注为宗,承东汉许慎、郑玄之学,专从文字学入手,以训诂考据方法治经,并扩大到史籍和诸子,形成吴、皖二派。吴派领袖惠栋最迷信汉儒,主张凡汉皆好,统而名之曰“汉学”。著《易汉学》、《周易述》,专宗汉说,提出古训不可改,经师不可改。其弟子王鸣盛、江声等也都是绝对地墨守汉学。皖派领袖戴震主张由字以通词,由词以通道,然后方可通经。他经通古音及名物制度,从音韵、训诂入手,直探儒家经典的义理,所著《孟子字义疏证》是乾嘉学派的重要著作。如此一来,汉学之帜遂大张。清代汉学家治学严谨,学风质朴,重实证而轻议论,于古籍整理、辑佚辨伪、语言文字研究及古代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考据,有较大贡献。其弊在偏于信古好儒,脱离实际,为考据而考据。

☚ 朴学   新学 ☛

汉学

又称“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之学。汉人治学,好儒信古,重字句与名物训诂考据,使学者一生“皓首穷经”,一经说至百余万言,极为繁琐。与“宋学”相对称。顾炎武、阎若璩、胡渭、惠栋、戴震等人继承汉儒治学传统,注重考据、辨伪,反对宋儒空谈心性义理之弊,由经至史、子之学,多有创获,但也有脱离实际的缺陷。分成吴、皖两派。

汉学han xue

❶ Han school of classical philology
❷Sinology

汉学

sinology


汉学

sinology

汉学

Sinology; Chinese studies; Han school of classical learning
~家Sinologist

汉学

❶西夏设立的培养官吏的教育机构,景宗元昊尊崇蕃学,乾顺始建国学(即汉学),招收弟子员三百,并设立养贤务负责生活供给。对于汉族封建文化在西夏地区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❷清代学术领域中的一个学派。因研究经学回溯和尊崇汉代的经说而名。又因它盛行于乾隆、嘉庆时期,称乾嘉学派。也有就其学术风格或研究方法,而称为朴学或考据学派。这一学派的先驱,可以追溯到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阎若璩、胡渭等。一般可以分为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吴派的学风是搜集汉儒经论,加以疏通,汉学自此才形成与宋明理学抗衡的局面。皖派重视三礼( 《周礼》、《仪礼》、 《礼记》)名物制度的考证,以语言文字学为治学的途径,皖派的出现,又把汉学推向了发展的高峰。自此,汉学取代宋明理学,支配了学术界。汉学在学术领域中取得了很大成果,对古代文化做了基础性、总结性的工作,在研究方法上包含科学因素,学风也比较踏实。但是,其缺点是研究范围狭窄、缺乏创造性思考(除戴震外)、宏观研究上缺乏建树,且脱离实际、烦琐细碎。嘉庆后期,这个学派趋于衰落。

汉学

官学名。西夏置,用汉族语文进行教学。西夏统治者鉴于固有文化远较汉族落后,对汉族文化采取积极吸取的政策。贞观元年(公元1101年),御史中丞薛元礼上书请求尊行儒教,崇尚诗书,重视汉学。崇宗采纳其议,命于蕃学外建立汉学,置教授,招收弟子三百名,设养贤务以供给廪食。人庆元年(公元1144年),仁宗复令州县各立汉学,增弟子员额为三千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