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代诗经研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汉代诗经研究诗三百篇在汉代被作为经典而传习、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影响深远的诗经学。汉初传授《诗经》的,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齐、鲁、韩三家为今文,汉代并立于学官;毛诗为古文,终汉之世,未立于学官,虽属私学,不如三家显,但自郑玄为毛诗作笺之后则盛行于世,而三家诗相继消亡。考索汉代旧籍与后世之辑佚、研究可知三家诗与毛诗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于卷数、文字和诗旨解释三个方面,而三家诗又因师法传统和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四家论诗的共同特点则是对诗之本事进行钩稽,阐发其微言大义,以明其美刺作用,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教化作用。继承先秦儒家诗论的成果,把汉永传诗经生的零散诗论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从而形成较完整的诗歌理论,则是《诗大序》的功绩。毛诗在每首诗的前面都有一篇序文说明写作背景和作者寓意,称为《诗序》,后人又把《诗序》分为大序、小序,一般把首篇《关雎》题下总论全《诗》的部分作为诗大序。关于诗序作者,历来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1)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苌合作,此说以郑玄《诗谱序》为代表。(2)东汉卫宏作,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倡此说。(3)汉儒经师陆续编纂而成,非成于一人之手。《诗大序》对于诗歌的发生、性质、作用、体制和表现手法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是汉以前儒家诗论的总结。《诗大序》指出了诗言志抒情的特征,说明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关系,论述了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教化作用,提出了“美刺”的概念,如释颂为“美盛德之形容”,释风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诗大序》又首先提出了《诗经》的“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后人对“六义”的解释很多,要之有三种: (1)体用说,认为风、雅、颂是诗体,赋、比、兴是诗法,此说以孔颖达、朱熹为代表。(2)六体说,认为风、雅、颂、赋、比、兴均为诗体,章炳麟持此说。(3)六用说,把风、雅、颂、赋、比、兴均释为诗法,程颢主此说。《诗大序》对风、雅、颂作了解释:“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但对赋、比、兴的具体说明则付阙如,这无疑是造成后人意见纷歧的一个重要原因。《诗大序》标志着汉儒关于《诗经》的研究已达到很高水平。虽然它对提出的某些问题尚未充分展开论述,但却为后人提供了命题,使他们得以就此进行创造性的引申发挥。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著《毛诗传笺》、《毛诗谱》等,以古文之《毛诗》为主,融会今文之三家诗说,对《诗大序》中有关“美刺”及其相关的“正变说”作了详细的阐述,使之更为明确,又对它提出的“六义”说进行了理论阐发:“风,言贤圣治道之遗也;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颂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完成了政教中心的诗学观。汉代诗经研究从经学家零散的笺释上升到《诗大序》这篇完整的诗学批评论文,最终发展到郑玄的经学化诗之研究,形成了以义疏为研究方法,以伦理教化为中心思想,从而服务于现实政治的诗经学。其影响下及于唐代,直至宋代理学兴起,以《毛诗序》为代表的汉代诗经研究的义理才倍受青睐,丧失了它在《诗经》研究方面的一统地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