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永嘉学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永嘉学派南宋薛季宣、陈傅良和叶适为代表的学派。浙东学派之一。因主要人物均为永嘉(今属浙江)人故名。该派基本特色是“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宋元学案·艮斋学案》)。早在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就已有周行己、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戴述、赵霄、张辉、沈躬行、蒋元中等“永嘉九先生”。至南宋,薛季宣提出道不远物,主张道德必须通过人事日用表现出来。由此与理学正统发生分歧。此后,陈傅良又进一步主张,为学应当匡世济民,义理道德必须见诸事功。叶适则集永嘉之学大成,提倡功利之学,反对空谈道德性命。他以“道”不离“器”的观点论证了道义与功利的一致性,认为离开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习学记言》)。叶适以后,主要人物有丁希亮、周南、宋驹等人。他们“常以世道废兴为己任”,且“语多讥弹时政”(《宋元学案·水心学案》)。此派思想对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的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 永嘉学派 150 永嘉学派南宋学派之一。因主要代表人物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均为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市)人,故名。此派反对朱熹、陆九渊的理学,认为“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离开了具体的客观事物就不可能有抽象的“道”存在。提倡功利之学,反对虚谈性命之说。 ☚ 浙东学派 水心学派 ☛ 永嘉学派 永嘉学派南宋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学派。因主要人物均为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市)人,故名。该派以事功经世为重,与永康学派同称事功学派。始于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时太学有“永嘉九先生”周行己等传伊洛之学,乾淳之际的郑伯熊、伯友兄弟继其余绪。至南宋薛季宣始与道学正统发生分歧,季宣得其师袁溉之传,不专讲义理,“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宋元学案·艮斋学案》),反对“道语不及事”,提出 “以求经学之正,讲明事务本末利害”,主张“无为空言,无戾于行”(《浪语集·答象山侄书》),于田赋、兵制、地形、水利亦甚下工夫。其弟子陈傅良进一步季宣“实事实理”之思想,刻苦钻研经制,自三代两汉而后,无事无物不详尽考究,使永嘉之学占得地步。叶适承继薛、陈二人,将功利之说做了系统总结,成为集大成者,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派,鼎足而立。叶适重视学术史的研究,对先秦以来各派思想甚多评述,认为充盈宇宙者是物,而“道”存在于事物本身,提出“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水心别集·卷五》),而“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习学记言·卷四十七》)。提倡功利之学,反对虚谈性命之说。永嘉学派珍重历史文献,要求于经史文献中掌握治道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盖亦鉴于一种闭目合眠朦瞳精神自附道学者,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何等也”(《宋元学案·艮斋学案》)。该派主要人物还有丁希夷、周南、宋驹等。 ☚ 水心学派 永康学派 ☛ 永嘉学派以南宋薛季瑄、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学派。因主要人物均为浙江永嘉人,故名。其学主礼乐制度,求见之事功。于赋、兵制、地形、水利诸方面亦下功夫。以世道兴废为己任,讥弹时政,并注意探究学术思想之统绪流变。主要人物还有丁希亮、周南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