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永乐大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明解缙、姚孝广先后主其事,参加编写者达二千一百余人。二万二千八百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卷帙之宏富,前所未有。全书按《洪武正韵》韵目编排,以韵统字,以字系事。一字之下,详注音韵训释,备录各种字体,依次辑入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奇闻异事、诗文词曲等资料,常整篇、整书抄录。所收资科、条目,或以一字一句分韵,或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韵,或录全篇,以篇名分韵。后人常用以辑佚、校勘,清修《四库全书》时从中辑出三百多种书。本书未经刊印,唯有原本与明嘉靖年间重抄正、副二本。原本与副本并毁于明末。正本亦逐渐散佚,所存又迭遭帝国主义者焚毁、盗卖、劫走,现仅存二百一十五册,藏北京图书馆,连同复制影印本、胶卷等共七百三十卷,约为全书百分之三略强。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刊行。 ☚ 册府元龟 渊鉴类函 ☛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解缙等撰。《永乐大典》是明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历时五年,先后参加者达二千一百六十九人,仅誊抄的书手就有一千三百多人。成书于明成祖永乐六年 (1408),定名 《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改变了过去类书的编排体例,采用 “以字系事” 的方式,即按照明太祖颁布的 《洪武正韵》 为序,每字先从字义作详尽的解释,其下再详细排列有关的人物、事迹、名物、地理、诗文、词章等,所引均系古籍原文。也就是说,它把中国古类书的编纂形式发展为近代百科全书的形式。事实上,现代有学者就将《永乐大典》视为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引用的书籍非常广泛,经史子集,三教九流,甚至宋元以来的通俗小说、戏曲,都网罗无遗。全书共为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装订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是名符其实的 “大典”。这样一部“大典”在当时就因工费太大,未能刊印。一百六十多年后,嘉靖皇帝派内阁大学士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负责,请书手一百零八人,经过六年,又照抄了两套,一套藏在文渊阁,一套藏在皇史成(皇家档案库),原本放在南京。明朝亡国后,南京和皇史宬存放的均毁于兵火,只有文渊阁的一套保留下来,清初移存翰林院。清朝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还从中辑录出五百余种已经亡佚的古籍,如 《旧五代史》、《宋会要》等。后来,《永乐大典》逐渐散失,光绪元年清点时,已不到五千册,其后遗失更严重,到光绪十九年,仅存六百余册。原来,清初康熙、雍正年间新编了一部大型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后来居上,《永乐大典》 自然遭到冷遇。纪昀在 《四库全书总目》 中就对 《永乐大典》 发表了这样的意见: “菁华已采,糟粕可捐。” 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残存的绝大部分被抢掠而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联、东德等国先后赠还一部分,加上国内藏书家捐献、从英、法等国拍照影印回来的,以及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残卷,总共七百三十卷,由中华书局缩版影印,分装为二百零二册,约当存世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不过是原书的百分之三而已。现代学者为此颇多感慨,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世界第一部百科全书,竟然落得这般下场。其实,这是《永乐大典》 的必然结局。当初编纂成书后,连国家也无力刻印,而即使刻印出来,又有几人能买得起? 即使买得起,这样卷帙浩繁的类书,又有多大实用价值?一部工具书,册数上万,字数三亿多,工具性在哪里?大则大矣,但大而无用。《永乐大典》是中国皇帝好大喜功心理的集中表现。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内容最广博、卷帙最庞大的一部类书,也是15世纪以前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明解缙、姚广孝等奉敕编。永乐元年(1403)七月,以“靖难之役”夺得皇位的明成祖,为了炫耀文治,藉以笼络人心,消弭朝野间的不平之气,决定编一部新的类书,命令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负责总纂。成祖指示:“尝观《韵府》(《韵府群玉》)、《回溪》(《回溪史韵》)二书,事虽有统,而采摘不广,纪载太略。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全书告成。赐名《文献大成》。既而认为所辑资料,尚多未备,复命太子少保姚广孝与解缙续行监修,并召集朝臣文士、四方宿学老儒分别担任编辑、校订、绘图、圈点等工作,凡2169人,开馆于文渊阁,当时有人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修《永乐大典》时人才荟萃的盛况。编写的基本文献来源于文渊阁的宋元两朝藏书和派人到各地采购的图书。至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定稿。姚广孝撰写了《永乐大典表》进呈。成祖审阅后,甚为满意,并亲自撰写了序言,赞扬《大典》“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著为奥典”,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于是向全国各地征集了一大批各色善书人,开始清钞。这些人员中,有不少是技艺高超,擅长篆、隶、楷、草的书法家和工于绘画的艺术家。永乐六年(1408)冬正式完成,分装成11095册,藏入南京文渊阁东阁。因卷帙过多,工费浩繁,未能刊印。明永乐十八年(1421)成祖迁都北京后,移存在文楼(清代改称宏义阁)。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世宗命重录正副二本(一说仅录一副本。重录二本之说依据《四库全书总目》),高珙、张居正等校理之,书手108人,至隆庆六年(1567)完成。将原本送还南京,正本存文渊阁,副本存皇史宬。万历二十二年(1594)南京祭酒陆可教请分颁巡方御史校刊,未及施行。明祚既倾,存于南京的原本和皇史宬的副本均毁于兵火,只存嘉靖年间所抄的正本一份,清初移存于翰林院。由于长期无人过问,逐渐散失。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大典》仅存9677册,已残缺千余册,合2422卷。咸丰以来,原书流散情况异常严重,多被盗运到海外。光绪元年(1875)重修翰林院衙门时,清点《大典》已不到5000册;至二十年(1894)六月,翁同和曾入翰林院检查,竟只存800册了;而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存放《永乐大典》的翰林院敬一亭被毁,该书绝大部分为兵火所焚,未毁者几乎全被劫走,运往英、美、德、法、俄、日等国,作为古董贩卖,或入私家庋藏,或入博物馆当作点缀品陈列。至民国初年,仅存64册。如此巨大的文化典籍宝藏,几乎损失殆尽,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苏联政府分3次赠还中国嘉靖钞本《永乐大典》64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赠还3册,国内藏书家损献27册,连同北京图书馆等处保存的仿钞本、传钞本、摄影本、显微胶卷、旧影印本等共得730卷(另说720卷,714卷)。文化主管部门决定予以整理重印,自1959年9月至1960年12月,由中华书局缩版影印完成,分装为202册,20函,另附原书卷2435—卷2437乌字韵仿制本1册;1984年中华书局又将20多年新收集的65卷连同以前影印的730卷及目录60卷,一并缩印出版,约当存世之书(800卷左右)的98%强,是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最为齐全的影印本,但也只占原书总卷数的3.3%。台湾省亦出《永乐大典》影印本742卷[中华书局影印的730卷加配台湾和西柏林所藏的12卷(中华书局续印本已收)];日本亦影印过天理图书馆所藏的16卷《永乐大典》。 解缙(1369—1415),字大绅,明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授中书庶吉士,尝草疏万言指斥时政,帝称其才,改御史。后罢官8年,建文时再出仕。永乐初,任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很受成祖重视。永乐五年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谪广西。永乐八年入京奏试,适成祖不在京师,谒太子而还,乃以“无人臣礼”罪下狱,后在狱中被杀。著有《文毅集》、《春雨杂述》等。姚广孝(1335—1418),明苏州长洲(今江苏吴县)人。14岁出家为僧,名道衍,字斯道。洪武中从燕王朱棣到北平(今北京),为心腹谋士。惠帝削藩,他劝燕王起兵,并为策划军事。朱棣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曾参与纂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工作。卒谥恭靖,赐荣国公。 《永乐大典》22937卷 其中包括凡例和目录60卷,(《明实录》作22211卷,《明史·艺文志》作22900卷。)订成11095册,(一说11090册。)总字数约3.7亿。 《永乐大典》的编辑体例与一般类书分类辑录不同,它是按韵部属字排列资料的。这也是出于明成祖的指示:“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繁,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尔。”《永乐大典》摹仿元朝阴幼遇《韵府群玉》和钱讽《回溪史韵》这两部书的体例,依照明代《洪武正韵》的韵目,按韵分列单字。在每一单字之下,都先注《洪武正韵》的音义,次录各韵书、字书的反切与解说,又用唐颜真卿《韵海镜原》的方式,用大字并列这个字的篆、隶、楷、草各体。文中除类目的标题外,引文皆用小字双行注出。注解中的书名、作者名及断句圈声之小圆圈,全用红字写出,极为醒目。如卷02259: 瑚 《洪武正韵》:洪孤切。瑚琏,宗庙器。《礼记》:“殷之六瑚。”《左传》作胡。又珊瑚,生海底。”许慎《说文》:“瑚,从玉胡声,户吴切。……(后接“瑚”的篆、隶、楷、草四体写法) 然后为“总叙”,即在每一个重要事项下面都有一个历史的概括的总论,考究其源流沿革,这使《永乐大典》完全具备了百科全书应有的条件,一些生僻之字则没有这一项。如卷02254“壶”字: [总叙]陆佃《埤雅》:“似匏而圆曰壶。壶,圆器也,故谓之壶,又曰壶卢。……壶性善浮,要(即“腰”)之可以涉水,南人谓之要舟。……”《汉书》:“东朔曰:壶者,所以盛也。”许慎《说文》:“壶,昆吾。圆器也。注:昆吾纣臣,作瓦器。”《博古图》:“礼器之设壶居一焉。……” “总叙”之后即分类汇辑和这一单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诗文词曲等各项记载。尤为可贵的是,字下所列经、史、子、集等重要典籍,都是据原书整部、整篇或整段的以书名或篇目为标题载入字目之下,又把集部中的诗词和散文,按照事目分编,也载入字目之下。一些有图可稽的名物随字目后用白描的手法绘出其图。再如卷02254“壶”字的“总叙”之后即列“贯耳弓壶”、“喝姬壶”、“召中丁父壶”、“百兽圆壶”、“贯耳壶”、“玉壶”、“少女提壶”、“碧玉壶”、“提壶”等数百种与“壶”字有关的名物、人事、奇闻异见、诗文词曲等。每一标题之下用双行小字注其经、史、子、集中的各种记载。如: 贯耳弓壶(有插图) 《博古图》:“其制高一尺一寸八分,深一尺五分。……” 玉壶 唐·李白诗《玉壶吟》:“烈士系玉壶,壮士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少女提壶 扬雄《太玄经》:“地玄居首次,七老父擐车,少女提壶利考家。……” 《永乐大典》与以前历代修纂的各种类书相比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在编纂方法上。我国古代类书的编纂方法有分类的,有按韵相编,也有以数目字来编纂的。一般官修书以分类编纂为多,这有许多不便。同一条目或被折散,或重复出现;而不熟悉分类部目的,又难以查找。而《永乐大典》采取按韵与分类两者相结合的“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纂方法,就避免了这些缺点。明成祖称赞这种编辑方法是“揭其纲而目毕张,振其始而末具举。”查索者只要“因韵以求字,因字以考事,自源徂流,如射中鹄,开卷无所隐”。 2、《永乐大典》收辑各类典籍之宏富,也是其他类书无可比拟的。唐《艺文类聚》收书1431种,宋《太平御览》收书1690种,而《永乐大典》收书达七、八千种之多,等于以前大型类书的五、六倍。在收辑典籍的内容上,它一反过去类书偏重儒家经典、史传文集的传统做法,收辑的典籍极为广博,上自唐虞、下至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皆搜罗在内。并着重编入很多有关医学、农业和手工业的科学书籍。大量收入民间所通行的戏文杂剧和平话小说一类当时为正统封建学术思想所排斥的古典文学书籍,当然这与主纂人的收书宗旨有关,也是成祖笼络知识分子并夸耀文治的手段,也是《永乐大典》长于《四库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永乐大典》卷13965-13991收入戏文33种,卷20737-卷20757收入杂剧90多种,还有《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和《种艺必用》等农学书,而《四库全书》辑佚时均一概不辑。且《永乐大典》尤为可贵的一点是,字下所引各项材料,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比清代《四库全书》在纂修时任意将古籍窜改删削,更大有上下床之别了。这使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借以保存流传。正如明成祖在他的《永乐大典》御制序文中曾说过的:“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著为奥典”云云,确非夸大之辞。 3、《永乐大典》在装帧上也别具一格。全书采用上等白宣纸,印有朱丝栏,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钞成双行,行28字,用极为端正的楷书抄写,墨色黝黑,微发古香。对于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等皆绘有图形。所绘之图,全用白描手法,形态逼真,精丽工致,是古代书籍插图中的佳品。凡征引书名和圈点,全用朱笔,相当醒目。版心亦为朱色,上鱼尾内标有“永乐大典卷××”,下鱼尾内记每卷页码。每册高营造尺1尺5寸6分,宽9寸3分。书面硬裱,用粗黄布连脑包过,显得格外庄重朴实。每册外封左上有一长方框,内题“永乐大典”四字,其下用双行小字注明卷几至卷几。右上角有一小方格,题该册所属韵目,又低一字再注明这一册又是该韵目之第几册。这样“考索之便”,真如“探囊取物”了。 《永乐大典》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而且就其书籍本身,也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学科的文献资料。其主要作用在于辑佚和校勘古籍。但对该书的利用,是清代才开始的。最早利用该书的是李绂和全祖望。虽其力量单孤,但仍辑出王安石《周官新义》、高氏《春秋义宗》、《唐说斋文钞》等10种久已失传的书籍,引起了学者的注意。清高宗乾隆中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乾隆三十八年(1772)设《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书处”,先后参加39人,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亦参加。至1780年,共辑出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总计385种,4946卷。其中价值比较大的有: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林宝著的查考唐人世系及生平传记的《元和姓谱》、薛居正著的后来列入二十四史之一的《旧五代史》、李焘著的著名的编年体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陈振孙著的著名目录学著作《直斋书录解题》、研究南宋初年历史的重要史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得以保存。175种集部书籍主要为宋元人诗文集,成就斐然。嘉庆间修《全唐文》和道光时重修一统志,也利用过《大典》。翰林院的一些对古代文化典籍有兴趣的人,也做过辑佚工作,其中以徐松最有成就,辑出的有《宋会要》500卷,《宋中兴礼书》、《续中兴礼书》150卷。此外,从《永乐大典》辑出的,尚有《宋元两镇志》、《九国志》、《奉天录》等,也都是重要的史料。今人编辑《全宋词》、《全金元词》,有不少采自《永乐大典》,像苏轼、陆游、陈亮、文天祥、谢翱、汪元量等虽有诗文存世,但仍有不少可据残存本补充。 《永乐大典》毁于帝国主义侵略者,文献损失的巨大是无法弥补的。但就在这残存的805卷中,其文学、史学、医学、农业等诸方面的价值仍是很大的。如“三未”韵的“戏”字内的《小孙屠》、《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这三种戏文,可供研究戏曲、小说之参考;如“七皆”韵的“台”字内的有关元代御史台的几种记载,可供研究官制之参考;如“二十九尤”韵的“油”字内,罗列中国古代各种油质及其制法、用途的说明,可供研究经济、技术之参考;如“九真”韵的“尊”字内集录“尊”字的各种字形和“尊”的许多图式,可供研究钟鼎彝器之参考;如“六模”韵的“湖”字内“西湖”一项,采摘十几部书对西湖的叙述,可供研究地理、方志、古迹者参考;医药方面,采录多种医方书籍,可供中医学者进一步研究。此外像农业、园艺等方面,其中都有材料可以发掘利用。 但《永乐大典》也有缺点,清人就曾因其“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辑方法指摘它说:“割裂庞杂,漫无条理,或以一字一句分韵;或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韵;或录一书,以书名分韵。与卷首、凡例多不相应,殊乖编纂之体。”(《四库全书总目》)如《窃愤录》本应隶于“窃”,竟错隶于“录”;而《灌顶经》则又误隶于“顶”,因而使全文割裂,首尾不相连贯。兼之深藏宫禁,得见者稀,故其影响不如清代所刊类书之巨。 《永乐大典》征引的书籍,都是根据明代南京文渊阁所藏的宋、金、元精本摹写,与现存通行本相校勘,《大典》本无不文通字顺,足可订正今本文字讹误。如卷11127—卷11139、卷11141等,几乎保存了一部宋版《水经注》。清人戴震曾说他校《水经注》时,文字多据《永乐大典》订补,实际上戴震只利用了赵一清、全祖望校本的成果,并没有利用《永乐大典》。今后在整理《水经注》时用《大典》相校,一定能取得不少新成果。又如《商君书》、王子年《拾遗记》,一般以明刊本为佳,今以《永乐大典》相校,不但《大典》征引文字远胜明本,而且尚有通行本没有的佚文遗篇,内容有所增多。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自清末以来,一些学者曾用《大典》雠校群书,所获甚多。我们今天整理古籍时,应当充分利用《大典》,这样一定可以整理出更好的版本来。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综合性类书。因是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敕令大臣解缙、姚广孝等组织3000名文臣儒士,历时5年编纂而成,故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辑入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图书8000余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戏剧、地理、医卜、农工技术及道教、佛教等各方面的著作。《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凡例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书面硬裱,以黄绢连脑包过。封面左上首签题《永乐大典》4字。其篇幅之大,搜罗之广,缮写之工整,装潢之精湛,为当时世界上所罕见的珍品,可惜书成后没有刻版付印。《永乐大典》是按韵目编纂的,辑入古籍时不许任意删节涂改,必须是按原书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篇或整段抄录。因此,保留了古书的原来面目,使宋元以前许多佚文秘典赖以保存流传。《永乐大典》有永乐正本一部,嘉靖副本一部,都是缮写本。正本藏于文渊阁,副本原存北京皇史宬,原本藏于南京,明亡时原本与副本皆毁。仅存的正本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进入北京时焚烧劫掠,大部分被毁掉,一部分流散到国外。至今国内外仅存300余册,在国内的约有200余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该书进行多方搜集整理。1986年,中华书局将已征集到的显存《永乐大典》近800卷,缩印精装出版。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原22877卷,明解缙等奉敕编纂。明成祖朱棣以古今事物散于众书,不易检阅,欲将经史子集诸家之书,析类辑为一编,而以韵统之,便于考索。于永乐元年命缙主其事,至永乐六年冬成书,赐今名。本书收存历代重要典籍达七八千种,惜于明季已散佚。后经多方搜集,共得720卷,1959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其中有2卷收录赋作。 ☚ 古廉文集 性理大全 ☛ 永乐大典我国历史上内容最广博、卷帙最庞大的一部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改为《永乐大典》。明·解缙、姚广孝等奉诏编纂。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有“凡例”和“目录”六十卷。收录经史子集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释道、技艺等古今图书达七八千种,共装成11095册,约3亿7千多万字。按《洪武正韵》韵部编排,每一单字下详注音韵训释,备录篆隶楷草各种字体,依次辑入有关的各项文史纪载。保存了不少宋元以前的佚文秘籍,清修《四库全书》时, 从中辑佚出500多种书。此书原有正副二本,正本毁于明亡之际,副本到清咸丰时也渐散失。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副本又遭焚毁劫夺,所余仅64册。现经多方努力搜集,由国家保存的《永乐大典钞本》已增至215册。1960年中华书局曾将现有存书影印出版,合共七百三十卷,虽仅原书的百分之三,仍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永乐大典类书。明人解缙(1369—1415)等编。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 目录六十卷。缙字大绅,吉水(今属江西)人。洪武进士,授中书庶吉士,改御史。成祖间,擢侍读。未久,进侍读学士,总裁唐修《太祖实录》。后遭谗被杀。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命解缙等编纂古代文献成一编 定名《文献大成》,与其事者一百四十七人。既而以所纂尚多未备,遂投入更多人力,广收各类图书七八千种。与其事者二千一百六十九人,成二万二千余卷,约三亿七千万字。永乐六年编成,故名。编辑体例 按《洪武正韵》韵目分列单字,每一字下,依次辑入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等,多方面典籍。其中包括经、史、子、集,以至道藏、释藏、戏曲、平话、工农技艺等等,搜集极为丰富,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在我国学术史上有伟大的价值和贡献。元代以前,许多佚文、秘典,多赖此保存流传。此编辑录古籍,不对原书任意删改,而是一字不易地整篇、整段录入,保持了古籍原貌。诸多文学古籍,原作失佚,后人从此辑出。此书卷帙巨大,始终未能刊刻,仅孤本藏南京文渊阁。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世祖命高拱等一百○八人重抄正副二本。明末,原本及副本并毁,仅剩正本藏北京文渊阁。明清之际,正本亦逐渐散佚,至乾隆间已缺残二千四百卷。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肆意劫掠,原书已丧失殆尽。目前,仅收集到二百十五册,连同复制影印本、照相胶卷等,总七百三十卷,约占原书百分之三略强。有一九六○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永乐大典》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明代永乐元年(1403)七月,成祖朱棣命翰林学士解缙主持,召集147位文臣着手编纂,翌年11月编成《文献大成》。成祖认为“所纂尚多未备”。永乐三年(1405),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解缙共同主持,召集朝臣文士、四方宿学老儒2180人重新编纂,于永乐五年(1407)定稿。全书按明初官修韵书《洪武正韵》76个韵部编排,引文处用朱笔抄写,其他文字用墨笔抄写。成祖亲撰序言,正式定名《永乐大典》。征召全国各地擅长楷书的书法家清钞,并征召技艺高超的画家绘图。永乐七年(1409)十月,全部钞、绘完成,是为《大典》的正本,又称“永乐钞本”。该大典定有凡例21项,全书正文共22877卷,目录60卷,共22937卷,装订成11095册,约3.7亿字。《大典》收书8000多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及天文地志、人事名物、农业手工业科学、古典文学戏文杂剧、僧道典籍等等无所不包,是世界上问世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百科全书,成为后世辑佚逸书的资料宝库。比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等主编的《大百科全书》(1765年开始编纂,1772年完成)早364年。《大典》采用上等白宣纸。印有朱丝栏,每半页8行,大字占一行,小字钞成双行,每行28个大字,楷书极为端正。对于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用白描手法绘有图形。每册长52cm,宽30cm,硬裱封面,用粗黄布连脑包过。每册30~50页,多数为2卷1册,也有1卷或3卷1册的。嘉庆四十一年(1562)秋,明世宗朱厚 永乐大典 080 永乐大典古代大型类书。明永乐元年(1403)成祖朱棣命解缙等编。调动全国3000多名学者,启用皇家图书馆全部藏书,第二年成书,名为《文献大成》。明成祖嫌内容简略,又派姚广孝、解缙等重修,于永乐六年 (1408) 完成,定名 《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外加凡例和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约3亿7千万字。它以《洪武正韵》为纲,“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书”的编辑方法,按韵分列单字,每一单字下详注音韵、训释、备录篆、隶、楷、草各种字体,将自古以来图书中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抄入,当时辑入的图书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工技、农艺、医学等七八千种,保存了明以前关于文艺、历史、天文、地理、哲学、宗教以及实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直到清纂修《四库全书》时,还从中辑出当时已失传的500多种秘籍。明嘉靖年间,宫中失火,它险遭焚毁,朝廷恐这孤本或遭意外,化了5年时间,另摹副本1部。永乐正本藏文渊阁,嘉靖副本藏皇史宬。正本约在明亡时亡佚,副本行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该书大部分焚于兵火,余下的皆散落在断壁残垣之中,侵略军竟拿它来铺路、筑工事,肆意糟踏。一些懂得此书价值的侵略者便乘机抢劫,那时英国使馆与翰林院毗邻,劫去最多。直到清末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时,这部巨著只存64册。残存本分散在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或私人手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图书馆多方设法收购,到目前为止,已增至215册。1960年,中华书局把收集到的国内外所有藏本,及复制本共730卷影印出版,郭沫若为影印本写了序文。《永乐大典》比《大英百科全书》早300多年,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 册府元龟 渊鉴类函 ☛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Yougledadian明朝永乐年间官修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永乐元年(1403)由解缙主修,第2年完工。明成祖朱棣认为过于简略, 永乐三年再命姚广孝、解缙等人重修, 召集的朝廷官员、文人学士达2169人,动用了当时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全部藏书, 到永乐六年冬,全书告成。初名《文献大成》,赐名《永乐大典》。全书共有22877卷,另加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约37000万字。《永乐大典》辑入上古至明朝初年的各类书籍七八千种, 举凡经史子集百家之书, 以至天文、地志、阴阳、僧道、医卜、技艺之书无不搜罗在内。在目录排列上, 按《洪武正韵》,以韵统字, 以字系事, 辑入各种文史记载, 内容包括天文、地理、人事、名物及艺术、经书、史籍、工技、农艺、医学等。它所引材料均直接抄自各书原文, 做到一字不改,许多书籍都是整部、整篇、整段地辑入,保存了我国宋元以前的大量文献资料。永乐以后, 许多书籍失传。《旧五代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等重要图书, 都是在散佚后, 清人从 《永乐大典》里辑出来的。全书编成后, 只缮写一部,到嘉靖、隆庆时又抄了一个副本。正本不知毁于何时,副本曾散失一部分,到清乾隆38年开四库全书馆时,已经散失2400多卷,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又被劫走不少。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此书一部分被毁, 一部分被劫走。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 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 共计795卷。 ☚ 大明律 大明会典 ☛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Yong ledadian明代解缙负责纂修的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曾任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命解缙等人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 ☚ 明实录 本草纲目 ☛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解缙等奉敕撰,147人参预编纂。原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收存历代重要典籍多达七、八千种。约3.7亿字。以单字为目,用洪武正韵系字。每字下先注音,次录各韵书、字书所注反切、释义,再列该字楷、篆、隶、草各体,最后分类汇辑各书中与该字有关之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词典故、杂艺等各项记载。此书保存了我国明代以前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地理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丰富资料。原书绝大部分已毁。中华书局1984年将以前影印的730卷及目录60卷,连同新发现的65卷,一并缩印成16开精装本,分装10册出版。 ☚ 雅俗稽言 博物要览 ☛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类书名。明成祖命解缙等辑。始于永乐元年,成于六年(1403—1408)。收明以前各类图书近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道经、释藏、戏曲、平话、工农技艺等,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按洪武正韵排列。为世界上最大的类书(百科全书),保存了明以前大量的珍贵文献资料。嘉靖、隆庆间,又依永乐时所缮正本另摹副本1份。正本约毁于明亡之际,副本在八国联军入京时大部分遭到焚毁,未毁的则被劫走。现有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出版的730卷残本。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明解缙等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也可算上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收入古书8000种,包括经、史、子、集以及道藏、释藏、戏曲、平话、工艺技艺等方面的图书共22937卷,11095册,37000多万字。因成书于永乐年间,故名《永乐大典》。全书按韵目收单字,按单字依次辑入与该书相联系的各项文史记载,篇幅浩繁,规模宏巨,许多元代以前佚文秘典,该书全部全篇收入,诗中保存了大量宋金元人的诗词、戏文、笔记、方志等资料。嘉靖、隆庆年间,依永乐时所缮正本另摹副本一份。正本毁于明亡之际,副本至清咸丰时逐渐散失,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部分被毁被劫。1960年中华书局据所能征集到的部分副本和仿钞本,复制本共730卷影印出版。此书可供辑佚或校勘之用。 ☚ 太平御览 古今图书集成 ☛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明解缙(1369—1415)、姚广孝(1335—1419)等奉敕编纂。解缙字大绅,又字缙绅。吉水(今属江西)人。洪武进士,为官多次受谪,终死狱中,追谥文毅。著有《文毅集》。姚广孝字斯道。初为僧,名道衍。工诗画。选侍燕王,燕王立,录功第一。尝监修《太祖实录》。卒赠荣国公,谥恭靖。明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谕翰林侍读解缙等: 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瀚,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尔。尝观《韵府》、《回溪》二书,事虽有统,而采摘不广,纪载大略。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书,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厥浩繁。永乐二年十一月书编成。赐名《文献大成》。成祖审阅后,认为过于简略。复命太子少保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箎与解缙同监修。以翰林学士王景、侍读学士王达等为总裁。以翰林侍读邹辑、修撰梁潜、吴溥等为副总裁。此次参加编写者共有2169人。于永乐二年十一月编成。二万二千八百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改赐名为《永乐大典》。本书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卷帙宏富,前所未有的大型类书。采集古今图书约七八千种,各类具备,无所不有。此书当时只抄了正本一部,欲复写刻版。但因工费浩繁未能完成。嘉靖四十一年选礼部儒士程道南等一百人,照《永乐大典》原本,抄写了正副二本。高拱、张居正校理,至隆庆初年告成。原本放在南京,正本贮于文渊阁,副本另贮皇史宬。明亡,南京原本与皇史宬副本俱毁。正本亦渐散失,乾隆年间查点时仅存九千六百七十七册,已经散失二千四百多卷。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翰林院靠近使馆,被劫走、遗失更多。光绪元年重修翰林院经查点所存已不到五千册,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京,又被焚毁、盗卖、劫走。所余仅有六十四册。清末之后渐转入北京图书馆。后来经过该馆历年搜集和各方面赠送的共有二百一十五册。加上从国外各图书馆和私家征集到的复制本,包括照片在内,共得七百一十四卷。此书以《洪武正韵》为纲,摹仿宋阴幼遇《韵府群玉》和钱讽《回溪史韵》二书的体例。按韵分别单字,在每一个单字之下,都先注《洪武正韵》的音义及各韵书的反切与解说。又用颜真卿《韵海镜源》的方式,备录其字的篆、隶、楷、草各种字体。之后分类汇辑各书中与该字有关之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词典故、以至奇闻异事等各项记载。凡单字注释、引文之书名、作者,皆用红字写出,颇为醒目。或以一字一句分韵;或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韵;或全录一书,以书名分韵。如凡例所定“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元代以前的秘册佚文,往往一字不易的全行录入,因此保存了不少古籍。清乾隆三十八年修《四库全书》时,从中辑出的佚书,已经收入《四库全书》者,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零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合计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还有虽已辑出,未及列入《四库》者,如《宋元两镇志》、《奉天录》、《九国志》等。此后,也时常有人从中辑录佚书遗文的,如清代徐松所辑的《宋会要》,其中大部分史料都是《宋史》所未记载的。《永乐大典》的文学价值是很高的。它出书也较早,比著名的法国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都要早三百多年。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研究者对其成书的经过和情况也有不少撰文,可供参考。《永乐大典考》袁同礼撰,著录欧美各国所藏《永乐大典》卷数。《永乐大典考》李正奋撰,考订编纂《永乐大典》的经过和书的存佚情况。有明永乐六年原写本,已佚。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卷11127卷至11141卷,计15卷。日本昭和五年东洋文库影印卷19416至19426,共11卷。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全十册)。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类书名,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元年 (1403) 解缙等人奉明成祖命辑,初名《文献大成》。后姚广孝等人重修,成书于永乐六年(1408),定名为《永乐大典》。此书引用古籍七、八千种,正文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凡例、目录六十卷,共装订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全书按韵目分列为单字,按单字依次辑入与此字相联系的各项文史记载。因卷帙过多,未能刊行。嘉靖、隆庆年间,又依永乐时所缮正本另摹副本一份。正本约毁于明亡之际,副本至清咸丰时也渐散失。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副本大部遭焚毁,余者也几被劫走。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了历年征集到的《永乐大典》七百三十卷。 ☚ 半坡文化 让·阿尔普 ☛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明)解缙等奉敕撰。中华书局1984年12月出版。10册。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更广收经、史、子、集,以至天文、地理、阴阳、医卜、戏曲、平话、释道、技艺等各类图书7000至8000种,辑成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改称今名。全书依照《洪武正韵》韵目分列单字。每字之下,详注音韵训释,备录篆、隶、楷、草各种文体,按单字依次辑入该字相联系的有关天文、地理、人事、名物、奇闻异事等各项记载和诗文词曲。原书绝大部分已毁。1984年,中华书局将以前影印的730卷及目录60卷,连新发现的65卷,一并缩印成16开精将装本,分10册出版。 ☚ 群书通要 天中记 ☛ 永乐大典永樂大典yǒng lè dà diǎn类书名。明成祖命解缙等辑。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成于六年(1409年),毁于历次战乱。1960年中华书局据历年征集到的七百三十卷,影印出版。《四库全书提要·伤寒微旨论》:“今检《永乐大典》内,此书散见颇多,每条悉标韩祇和之内。” 永乐大典yong le da dianGreat Encyclopaedia of Yongle,completed in 1408 《永乐大典》yong le da dianYongle Encyclopedia→解缙(Xie Jin) 永乐大典书名。中国著名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明姚广孝、解缙等人奉敕修纂。22877卷,目录60卷,装订为11095册,约3亿7千万字。永乐三年(1405)起纂,六年(1408)冬成书。此书整部、整篇或整段辑入中国上古至明初各类书籍7—8千种。目录按《洪武正韵》的韵目分列单字。每一单字之下,先详注音韵训释,备录篆书楷草各种字体,再分类汇辑和此单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典等各项内容。所引材料均直抄各书原文,一字不改。宋元以前许多佚文秘典,赖此书得以保存流传。清《四库全书》自此书中辑出的佚书,多达500余种。书成未刊刻,仅录正本及副本两部。正本毁于明亡之际。副本由清廷自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四库全书》开馆时,已散失2400余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存放此书之敬一亭被毁,损失惨重,部分被帝国主义者盗远回国,仅剩下64册。解放后,经搜集、私人捐献及国外赠还,已达215册。1960年,中华书局就现已搜得及赠还者影印730卷,约当全书总卷数百分之三强。本书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成书时间较著名的法国《狄罗德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均早300余年,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永乐大典类书名。全书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约三亿七千万字,分装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明永乐年间,成祖责令大臣解缙组织三千名文臣儒士、历时五年编纂而成。辑录明代以前图书七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戏剧、平话、天文、地理、医卜、农工技术以及道教、佛教等各方面著作。依据《洪武正韵》韵目分列单字,进行排列。辑录古籍,一字不易。使宋元以前许多佚文秘典,保留了原貌并得以流传。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等重要文献,就是清代学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永乐大典》有永乐正本一部,嘉靖副本一部。正本不知毁于何时,副本亦不断散失。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焚烧劫掠,大部分损毁,一部分流散到国外。至今国内外仅存三百余册,国内约二百余册。(参考图561)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