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Dǔ极罕见姓氏。《汉语大字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 《集韵》云:“杜,姓也。楚有杜敖。” 一音tú; 今多音dù,为现行常见姓氏。
杜Dù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魏县,山东之龙口、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山西之太原,云南之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鲜、白、壮、京、彝、土、水、土家、布依、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 在商为豕韦氏; 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叔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至宣王,灭其国,以为大夫。杜伯无罪被杀,子孙分适诸侯,居杜城者为杜氏。在鲁有杜洩,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 ❷又云:“后魏有独孤浑氏,改为杜氏,实虏姓之杜也。” ❸《姓氏考略》 注引 《世本》 云: “ ‘杜康作酒。’ (注):‘黄帝时人。’”则杜康当为杜姓之始。 ❹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都勒氏、都善氏、图克坦氏等或改为单字姓“杜”。见 《满族姓氏录》。 ❺为达斡尔族姓氏所改。或为德贡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杜” 而为单姓。系出敖拉 “哈拉”。或为德都尔 “哈拉”所改,亦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 “杜” 而为单姓。或为达力德索氏所改,取其首音谐 “杜” 而为。 ❻或为鄂温克族之杜拉尔 “嘎拉” (按: 即 “哈拉”)所改。盖取其首音谐“杜”而为单姓。 ❼或为鄂伦春族之杜宁肯 “哈拉” 所改,取其哈拉之首音谐 “杜”而为单姓。 ❽或为裕固族之杜曼氏所改,取其首音谐“杜” 以为单姓。 ❾回族之杜姓,或为杨姓所改。清代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本姓杨,过继给其姨母杜氏,遂更名杜文秀。 ❿土族有 “什东加” 氏,方音有别,故或作 “什杜加”,意为有羊圈的人。因其养羊著称,遂以什杜加为姓。后改单姓“杜”,盖取“什杜加”之第二音节谐杜 (或 ‘东’) 而为姓。注 ❺—— ❿见《中国人的姓名》。 汉代有杜密,阳城人; 唐代有杜甫,伟大的爱国诗人,人称诗圣; 明代有杜琼。
杜Tú历史上罕见姓氏。《姓氏词典》 引 《康熙字典》收载并注此音。又注: “春秋时晋有杜蒯。” (按: 杜蒯,当即“屠蒯”,又作“杜蒉”。) 一音dǔ,又音dù,皆为姓。 杜dù❶香草名。見“杜若”、“杜衡”。 ❷木名。即杜棃,棠棃。《古文苑》揚雄《蜀都賦》:“杜樼栗柰,棠棃離支。” ❸堵塞,斷絶。張衡《西京賦》:“結罝百里,迒杜蹊塞。” ❹姓。見“杜連”、“杜𨝘”。 ❺地名,即杜陵。本漢宣帝陵墓,後因以置縣,在今陜西西安市東南。班固《西都賦》:“商、洛緣其隈,鄠、杜濱其足。”張衡《西京賦》:“抱杜含鄠,欱澧吐鎬。” 杜 杜赤棠,棠梨。《唐风·杕杜》一章:“有杕之杜,其叶湑湑。”毛《传》:“杕,特貌。杜,赤棠也。湑湑,枝叶不相比也。”《尔雅·释木》: “杜,赤棠; 白者棠。”陆玑《草木疏》:“赤棠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恶。子白色为白棠,甘棠也,少酢,滑美;赤棠子涩而酢,无味。俗语云: 涩如杜是也。赤棠木理韧,亦可以作弓干是也。”《本草纲目》李时珍〔集解〕:“棠梨,野梨也。处处山林有之,树似梨而小,叶似苍术叶,亦有团者,三叉者,叶边皆有锯齿,色颇黪白,二月开白花,结实如小楝子大,霜后可食,其树接梨甚嘉。有甘、酢; 赤、白二种。”《唐风·有杕之杜》一章:“有杕之杜,生于道左。”毛《传》:“道左之阳,人所宜休息也。”郑《笺》:“道左,道东也。日之热恒在日中之后,道东之杜,人所宜休息也。”《小雅·杕杜》一章:“有杕之杜,有睆其实。”毛《传》:“睆,实貌。杕杜犹得其时蕃滋,役夫劳苦不得尽其天性。” ☚ 赤豹 杞 ☛ 杜读音d·u(ˋ),为u韵目,属u—ü韵部。徒古切,上,姥韵。 ❶姓。 ❷棠梨,也称杜树。 ❸阻塞;闭。 ❹拒绝。 ❺古国名。 ❻姓。 上一条: 土 下一条: 肚 杜〔du〕 杜鹃 〔du juan〕 bit guibhuad. 杜鹃花 〔du juan hua〕 benxreas. 杜ㄉㄨˋdù二2408①名根。湘语。湖南长沙。杨树达《长沙方言续考》:「今长沙谓根为兜,株之古音也。或曰字当作~。《方言》卷三云:~,根也,东齐曰~。」②动懦怯的人怒而奋斗。吴语。浙江宁波。应钟《甬言稽诂・释情志》:「俗又称懦夫勃然而奋斗谓~。如云『老实人发~性』。此乃大怒之合声。」③形涩。冀鲁官话。河北。清光绪十年《畿辅通志》:「~,涩也,赵曰~。见《方言七》。」④形人迂拙不圆通。吴语。浙江宁波。应钟《甬言稽诂・释情志》:「《方言七》:『~,涩也,赵曰~。』郭璞注:『今俗语通言涩如~。』涩者,滑之反。移言人之迂拙不圆通者亦曰~。」⑤形本地产的。吴语。上海〖du13〗。胡祖德《沪谚》:「毛芋艿,~白酒。」浙江平湖:~瓜子。⑥形私自。吴语。江苏苏州。《何典》第二回:「土地老爷也未便~做主张,就将令亲轻饶放赦。」⑦形家庭自制的。吴语。上海〖du13〗。《沪谚外编》:「~做酱油滋味邪气好,不过做起来蛮搂丝麻烦。」⑧动堆叠。吴语。江苏江阴。   杜du堵塞,断绝。同义合成词:“杜绝”。成语:“防微杜渐”。李斯《谏逐客书》:“强公室,~私门。”张溥《五人墓碑记》:“剪发~门,佯狂不知所之。”(佯:假装。之:往。) 杜❶〈隐〉清末以来祝由科(以迷信之术治病骗人)指居住。杜,住之音转。 ❷〈隐〉清末零剪业指大。 杜dù❶阻塞;防止 △ ~绝|防微~渐。 ❷姓。 杜dù
杜𢾖 ❷❶杜梨,也叫棠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树。 ❷堵塞:~绝︱~门谢客︱防微~渐。 ○~撰(zhuan)(无根据的编造,虚构)。 杜dù❶ 一种落叶乔木,又称“杜梨”“棠梨”。 ❷ 阻塞,堵塞:以杜流弊│防微杜渐│杜门谢客。 ❸ 姓。 杜杜du杜蘅1(heng) 杜鹃2 杜绝 杜梨 杜门 杜宇 杜仲 杜撰杜弊清源 杜耳恶闻 杜渐防微 杜口结舌 杜口无言 杜门不出 杜门谢客 杜门自守 杜dù香草名:闻馥郁而薆然兮,纫蘅~以为纕耶。(七八·1962) 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果木部 > 喬木 > 杜 杜 dù 亦稱“杜梨”。果木。一種野生梨。薔薇科。落葉喬木。枝常有刺,葉菱狀卵形或長卵形,葉緣有銳鋸齒。花白色,傘形總狀花序。梨果小,近球形,褐色,有淺色斑點。種子黑褐至黑色。木材可雕刻,製器物。樹皮可製栲膠或作染料。果實可食,亦可釀酒、入藥。幼樹常作嫁接良種梨之砧木。分佈於遼寧、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江西、湖北等省。古人常植於社前,稱為社木。始載於先秦典籍。《詩·唐風·杕杜》:“有杕之杜,其葉湑湑。”《爾雅·釋木》:“杜,甘棠。”郭璞注:“杜,今之杜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梨》:“插法:用棠、杜。杜如臂以上,皆任插。杜樹大者,插五枝;小者,或三或二。”唐·白居易《有木》詩之四:“有木名杜梨,陰森覆丘壑。”《太平御覽》卷九百六十九引《博物志》曰:“梨類甚多,樝、杜、樸皆是,有大小甜酢之異耳。”清·汪灝等《廣群芳譜》卷五十五:“棠梨,(鄭康成《詩》注云:北人謂之杜梨,南人謂之棠梨。)實如小楝,霜後可食,其樹接梨甚佳。”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全草 > 杜衡 > 杜 杜 dù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杜衡 > 杜 杜 dù 杜dù❶旧时江湖社会谓住。《江湖通用切口摘要》:“杜: 住曰杜。”《切口·祝由科》:“杜: 住也。” ❷旧时另剪业谓大。《切口·另剪业》:“杜: 大也。” 杜dù〖名词〗 一、地名。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是唐代豪门贵族聚居的地方(1)。《钴鉧潭西小丘记》: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凭这个小土山的优美景色,把它搬到沣、镐、鄠、杜这些地方。 二、指杜如晦(585—630),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唐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1)。《潮州韩文公庙碑》: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辅佐,仍不能挽救。
杜dù〖动词〗 杜绝,堵塞(4)。《苏秦以连横说秦》: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在朝廷上游说各国诸侯,堵住左右大臣的嘴巴。《李斯谏逐客书》:强公室,杜私门。——加强王室的力量,堵塞贵族的特权。《五人墓碑记》: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又有削发为僧、闭门不出、假装疯狂、不知去向的。 杜dù❶ 树名,即棠梨。《诗经·唐风·杕杜》:“有杕之~,其叶湑湑。”(杕dì:挺立的样子。湑湑xǔxǔ:茂盛的样子。) ❷ 堵塞。如“防微杜渐”。《汉书·晁错传》:“内~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杜*duB6C5 ❶堵塞,拒绝:~绝违法行为/~门不出/以~小人之口。 ❷[杜撰]duzhuan毫无根据地编造;虚构:这个故事完全是他~的。 ❸树名。甘棠,又称杜梨,棠梨。落叶乔木,果实小而圆,味涩可食,枝叶可入药。 ❹香草名,即杜衡,又名“土卤”、“杜若”、“杜莲”等。多年生草本,叶广披作针形,味辛香,可入中药。 ❺[杜鹃]dujuan 1.鸟名,又名“布谷”、“子规”、“杜宇”。身体黑灰色,尾部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吃小虫,为益鸟。2.植物名,又叫“映山红”,常绿或落叶灌木,春天开红色花。 ❻姓。 杜绝 杜绝杜(杜厥;柅杜) 绝(闭绝;阏绝) 杜绝疏失:杜隙 杜绝弊端:杜弊 杜绝淫邪:闭淫 防范杜绝:防杜 防止杜绝:防绝 禁止杜绝:禁绝 遏止,杜绝:柅杜 事先杜绝:预杜 多次禁止,仍未杜绝:屡禁不绝 (彻底制止:杜绝) ☚ 平息 阻止 ☛
堵塞 堵塞堵(~住;~上;~截;堵挡;~满;~死) 杜(杜禁) 拥(~散)防(壅防) 陻 堙(~厄;~塞;~窒;~井) 湮 塞(~洞;充塞;镇塞;遏塞;逼塞;厄塞;掩塞;填塞;阻塞) 厌(~其源) 久 扼(扼塞;阻扼) 壅蔽 壅遏 间执(~馋口) 塞住耳朵:充耳 阻塞交通:碍塞 禁断 堵塞道路:柴路 阻路 遮路 枳道(~不前) 断道 把道路堵住:拥道 堵塞决口:堵口 护堤堵缺:护塞 筑堤堵塞:堤塞 堵塞漏洞:堵漏 钳制堵塞:钳塞 阻止,堵塞:止塞 填塞,堵塞:陻塞 堵塞使断绝:阻断 阻绝 拥绝 掩绝 堵绝(~漏洞) 阻断水流:断流 辍流 防卫堵绝:防塞 堵塞净尽:遏灭 (阻塞洞穴、通道使不通:堵塞)
另见:添加 补充 ☚ 覆盖1 填塞 ☛
凭空捏造 凭空捏造景撰 景撰 架捏 活见鬼 将无作有 将无做有 生编硬捏 不根据事实而捏造:面壁虚构 面壁虚造向壁虚构 向壁虚造 乡壁虚造 毫无事实,凭空捏造:无中生有 没屋架梁 驴生戟角 驴生笄角 凭空捏造,无中生有:架谎凿空 没有根据地编造:杜撰 杜田 白撰 臆撰 凭主观臆想编造:臆造 虚构的,随意臆造的:杜 苦心臆造,以求与人不同:戛戛生造 凭空捏造 毫无根据地编造、虚构:凭空臆造 凭空捏造,毫无根据:凿空架虚 架虚凿空 凭空捏造出某种过失或缺点:构成 虚构事实,无中生有:画蛇足 画蛇添足 无中生有,凭空胡诌:没空生有 混淆是非,无中生有:载鬼 无中生有,荒诞离奇:载鬼一车 ☚ 捏造言辞 虚构 ☛ 杜古国名。祁姓。在今长安县东南。周宣王时,其国君杜伯被杀。《括地志》称:“杜伯国,今永兴长安县南十五里,有下杜伯冢,庙记云杜伯所筑”。一说即唐杜氏,亦称荡社。春秋初年为秦宁公所灭。 杜dù❶姓。 ❷棠梨。 ❸阻塞。如:杜门谢客。 杜 杜古国名。祁姓,在今西安市西南。周宣王时杀其国君。另有说即唐杜氏, 亦称荡社。春秋初年为秦宁公所灭。 ☚ 樊 毕 ☛ 杜[Ⅱ𢾖]dùⅠ ❶ (棠梨;通称杜树) birch-leaf pear ❷ (姓氏) a surname:~ 甫 Du Fu Ⅱ (阻塞) shut out;stop;prevent:以 ~ 流弊 so as to put an end to abuses ◆杜邦公司 [美] E.I.Du Pont Company; 杜蘅[衡] {植} Asarum forbesii;wild ginger; 杜渐防微 destroy evils before they become apparent;destroy at an early stage before any mischief is done;nip in the bud; 杜鹃 {动} cuckoo;{植} (杜鹃花) azalea; 杜鹃花 Rhododendron simsii;azalea; 杜绝 stop;completely eradicate;put an end to; 杜梨 Pyrus betulaefolia;birch-leaf pear; 杜门谢客 close the gate and shut out visitors;close one's door to visitors;live in complete seclusion; 杜松子酒 gin;[荷] geneva;[英] jacky; 杜宇 {动} cuckoo; 杜仲 (杜仲科落叶乔木) Eucommia ulmoides;{中药} (杜仲树皮) tu-chung;the bark of eucommia; 杜撰 fabricate;make up; 杜铂 {冶} platinum plating;platinizing;platini ̄zation;platinize 杜dù❶杜弊清源|杜断房谋|杜渐防萌|杜口裹足|杜口结舌|杜口绝言|杜口无言|杜门屏迹|杜门却扫|杜门谢客|杜墙不出|杜微慎防
❸防萌杜渐|防微杜渐|剪发杜门|慎防杜渐 杜 甲骨文; 金文; 篆dù[木(意符)+土(聲符)→杜(《説文》:“杜,甘棠也。從木,土聲。”杜,初文與“土”,“社”實爲一字,然後分化爲 三。杜,棠梨〈杜樹〉。 音同堵,借爲堵塞〈防微杜漸、杜門謝客〉。花名,杜鵑,花多爲紅色,又叫映山紅。現已成爲庭園觀賞植物。鳥名,杜鵑,即布穀,候鳥。它把蛋下在别的鳥窩裏,請“保姆”代孵。等到小杜鵑比“保姆”大得多時,“保姆”還是把它當作“親兒子”,不斷慈愛餵養。關起門來没有根據的寫作〈杜撰〉。姓。)] 《詩經·唐風·杕杜》:“有杕(dì)之杜,其葉菁菁。”(一株棠梨單獨生,青枝绿葉很茂盛。) 杜dù(7画)
  【提示】木,中间是竖,不是竖钩; 位于字左时,末笔的捺改点。 *杜dù7画 木部 (1) 杜梨,落叶乔木,果实小而酸。也叫棠梨。 (2) 堵塞;断绝: ~绝|~门谢客|防微~渐。 杜 ☚ 棠 楢 ☛ 杜dù甲骨文以来从木,从土,土亦声。一种树名。果实俗叫杜梨。假借为阻塞(sè),堵塞义。如:以杜流弊。引申为断绝(通“断”,韵母阴阳对转)。如:杜绝。 杜★常◎常
dù形声,从木,土声,本义为杜梨,一种落叶乔木,假借为阻塞、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