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水路运输经济学研究水路运输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亦称水运经济学或航运经济学。 水路运输指使用船舶、排筏及其他浮运工具,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或人工水道和海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一种运输方式,分海洋运输(包括沿海、近海和远洋运输)和内河运输。水路运输经济指水路运输中的经济活动。 水路运输经济学以水运经济活动为研究领域,以水运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学科的任务是揭示水运经济活动的规律,研究水运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发展水运事业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水路运输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水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水运体系(船舶、航线、港口)的形成和发展; 水运的建设(船舶建造、港口建设) 及其经济效果,水运的计划和组织;水运的生产要素及其合理组织;水运企业管理; 水运客、货运输的成本、利润、价格;运输量的计算和预测; 水运的货损及保险; 水运经济效果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等等。 船舶的出现历史较为悠久。在中国,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朝出现独木舟,春秋时期已能造乘载几十人的木船。世界上十五世纪已有人远洋航海,1492年哥伦布作为欧洲人首次航海到美洲大陆。十八世纪初出现了以蒸汽作为动力的轮船。当代,船舶向着大吨位,快速发展,现代化的航海技术有力地促进了水运事业。水运经济学伴随着水运事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科。1957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内部印行了苏培基编著的以 《水运经济学》为书名的教科书。1979年以来,这门学科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阅读书目:《水运经济》(上海海运学院学报丛书),1980年12月出版;《水运企业营运经济活动分析》邓奇予等著,人民交通出版社1983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