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水稻黄叶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水稻黄叶病rice transitory yellowing virus

由一种植物弹状病毒(plant rhbdovirus)侵染,引起水稻花叶、矮缩和黄枯的系统性侵染病害。又称黄矮病或暂黄病。1957年在中国广东省发现,60年代初在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等省、自治区大发生。1965年台湾与广东分别证实其为叶蝉传染,1968年台湾首先报道其病原为弹状病毒。
分布和为害 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稻区,曾多次流行,减产达50%以上。本病还分布于日本、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
稻苗发病时先在剑叶或剑叶下一叶的尖端呈微黄绿色斑驳,后向叶片中、下部扩展,形成叶肉发黄、叶脉仍保持绿色的黄色条状斑驳花叶(见彩图 )。同时心叶抽生缓慢、植株渐矮缩。老病叶与茎秆夹角增大,进一步平展或下垂,最后枯黄,向上纵卷,仅中肋保持绿色。始病叶以下叶不表现病状。轻病株在良好的生长条件下,新生叶片及分蘖的病状可逐渐减轻,直至消失,恢复的病株一般抽穗迟,穗形小,但也有一些抽穗结实正常。早期恢复的病株常隐症带毒。
水稻苗期发病植株易早期枯死;分蘖期发病植株,分蘖减少,抽穗迟,穗形小半包于叶鞘内;拔节至孕穗期发病,植株稍矮,仅剑叶表现症状,抽穗迟穗形小。
病因 病原物为水稻黄叶病毒(Rice transitoryyellowing virus,RTYV)。病毒粒子含脂膜,在细胞内呈杆菌状,或呈钝端透明而稍膨大的子弹状,外径180~210×94(纳米),多聚集在细胞核的内、外膜之间。病毒粒子子弹状,直径120~140×96(纳米)。病毒含有6种结构蛋白,分别称为L、G、N、NS、M1、M2蛋白,其分子量分别为170,84,60,43,31,29.5×103。核酸为单链RNA(ssRNA),分子量为3.4×106
寄主植物除水稻外,还有假稻(Leersia hexan-dra)、大黍(Panicum maximum)。人工接种可侵染黄花烟草(Nicotiana rustica)引起枯斑。
由叶蝉传播,水稻分蘖期前,带毒叶蝉的数量是决定病害发生程度的主导因素。传毒的介体有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二 点 黑 尾 叶 蝉(N.virescens)和二条黑尾叶蝉(N.nigropictus)。在中国长江中、下游稻区以黑尾叶蝉为主;在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以二条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为主;在福建、台湾以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为主。
耕作制度影响传毒介体的数量,是左右病害发生的因素。在单、双季稻混栽和双季稻区,终年有传毒介体适宜的食料,有利于介体昆虫的发生和传病。纯单季稻区冬春缺乏足够的昆虫食料,虫口繁殖受到限制。
品种抗性及稻作类型与发病程度有密切关系。粳、糯稻大都感病,籼稻有少数品种抗病,但未发现免疫品种。杂交水稻播种移栽早,秧苗分蘖多,单位面积栽插苗数比常规稻少,因此其感染发病的机率也比常规稻高,常造成大田整丛连片发病,损失严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介体昆虫由吸食病株获毒,获毒时间随介体昆虫种类而异。二条黑尾叶蝉饲毒5分钟后获毒个体为27%,4小时后可达100%;黑尾叶蝉饲毒10分钟仅有2.6%个体获毒,饲毒24小时也只有10.2%。介体昆虫从获毒开始到能传毒需经一段循回期。病毒在黑尾叶蝉体内的循回期为7~39天。循回期随温度上升而缩短。通过循回期的介体昆虫能终生间隙传毒直至死亡。病毒在介体昆虫内能增殖,但不能经卵传给子代。
病毒随介体取食侵入植株,经过7~30天的潜育期后植株表现症状。水稻自1叶期至始穗期都能感染发病,以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潜育期短;拔节后感病显著减少,潜育期延长;孕穗期后不易感病。在苗龄相同条件下,潜育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
病毒在冬季再生稻或介体昆虫体内越冬。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毒黑尾叶蝉主要在看麦娘(Alopecurusaequalis)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绿肥翻耕期迁至早稻秧田或早栽大田秧苗上传毒,引起初次侵染,第二三代带毒虫是晚稻发病的主要侵染源。在早稻上繁殖的第一代和在晚稻上繁殖的第四代虫,由于受循回期和水稻发病潜育期的制约,因此对早、晚稻的再次侵染作用不大。在晚稻上繁殖的末代若虫在病株上吸毒后带毒越冬。
病害控制 种植抗病或抗介体昆虫品种。经鉴定籼稻抗病品种有博罗矮、窄叶青8号、水混、杜勒(Dular)。中抗品种有红青矮1号,百日稻、哥伦比亚Ⅲ、IR-110-20、古巴稻154等。抗黑尾叶蝉的品种有温草、珍龙B、军协、绵阳高脚麻谷、乌尖、观音籼、Kaladumai、印度718、矮优4号等。
适期防治介体昆虫。在病区以血清学技术检测带毒虫量,在成虫迁飞传毒期及时用击倒作用强的药剂防治,能有效地防止水稻分蘖期以前感病。
此外,将成熟期相同的水稻品种因地制宜连片种植,晚稻秧田远离病源田,早稻收割方向背向晚稻田,晚稻移栽时剔除病苗,适当增加栽插苗数,大田初期促进稻苗早成活、早分蘖等,均有减轻发病的作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