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red wilt of rice水稻下位叶叶尖发红、叶身散生赤褐色斑点的一类生理病,通常在插秧后2~4个星期内发生。其中有的后期可能继发胡麻叶斑病,根腐、早衰等。 赤枯病的类型 日本学者根据赤枯症状中某些不同的特点分为3个类型。Ⅰ型:最初叶色变深,下叶叶尖及中肋附近发生赤褐色小斑,以后渐次扩大并从叶尖开始枯萎,中肋不见黄化,根淡褐到深褐色,常有较多黑根、腐根。Ⅱ型:最初叶片中肋黄化—黄白化。严重时叶鞘也黄化,以后病部附近出现赤褐色斑点,渐渐扩大后整叶成赤褐色,最后下叶枯死。根多褐色并有黑根、腐根。Ⅲ型:最初下叶叶尖出现赤褐色小斑,扩展后从叶尖开始变黄褐—赤褐色而枯死,叶片的中肋多少有点黄化,但不如Ⅱ型明显。根黄褐色,生育后期有黑根、腐根发生。研究认为Ⅰ型主要与缺钾,Ⅱ型主要与缺锌,Ⅲ型与碘过量、磷不足有关。 发病土壤 容易发生赤枯病(Ⅰ型和Ⅱ型)的田块通常是一些排水不良,经常渍水、土体糊烂闭塞的土壤。施用多量未腐熟有机肥、绿肥,过度耕耙,气温骤升都促进发病或加重病情。说明发病与土壤还原性强、Eh值低、供氧不足有关。在此条件下,土壤中毒害物质如有机酸、硫化氢生成,亚铁离子浓度增高。水稻根系受有毒物质的侵害,有氧呼吸受抑,根系氧化能力下降,对营养元素吸收减少,铁、锰的摄入增加。所以赤枯病往往不是某种单一因子造成,而是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基于这个原因,所以也称赤枯病为“窒息病”(stifle diseace)。在窒息条件下,水稻对磷、钾吸收显著受阻,锌则易形成硫化锌沉淀而有效性降低。如果土壤原来磷、钾、锌元素水平偏低,在窒息条件下植株体内这些元素含量进一步降低而导致缺乏症发生。赤枯病Ⅲ型日本称水稻开田病,多发生于新垦水田条件下。碘在氧化条件下和土壤有机物结合成非可给态,淹水还原时溶出成可给态,在土壤由旱转水时短时期内可以有大量的碘溶出。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发现此型赤枯病稻体内含碘很高,最多可达100毫克/千克左右,而一般陆生高等植物含碘通常在0.2~0.5毫克/千克。以含碘较高的旱地土壤或一般土壤加10毫克/千克碘化物淹水栽培水稻时,可得上述同样症状。 赤褐色素生成 患病植株赤褐色素形成,一般认为是基于土壤还原环境,植株吸收钾不足,水稻根系受还原物质危害,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下降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大,使叶片中多酚类氧化形成醌,醌与铁、氨基酸等结合产生赤褐色色素。 赤枯病的防治 由于病因复杂,应注重综合治理。主要方面是改善土壤环境,同时增施相应肥料。具体措施是:改善排灌系统,排除土壤渍水;冬作翻耕作畦,促进土壤氧化,种稻期间及时落干烤田;对Ⅰ型需增施钾肥,Ⅱ型施用锌肥和钾肥,Ⅲ型多施磷钾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