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水稻线虫病rice nematode diseases水稻受线虫侵染而引起生育失常,产量下降的一类病害。 简史 最早报道的稻线虫病为潜根线虫病[Hirschmanniella orygae (Breda de Hann.) Luc &Goodey],窄茎线虫病(即稻茎线虫病)[Ditylenchnsangustus (Butler) Filipjer] 和 干 尖 线 虫 病(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20世纪初先后在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和日本等国发生。直至40~50年代才分别明确干尖线虫病的病原物为贝西滑刃线虫。中国开展水稻线虫病的研究始于1949年,在20世纪50年代查明了15个省、市的部分稻区都有稻干尖线虫病的发生,从而推广了温汤浸种的防治技术,70~80年代明确了在中国南方稻区普通发生稻潜根线虫病和局部地区发生稻根结线虫病及胞囊线虫病鉴定了病原种类,并对其中一些线虫病的发病规律及控制途径进行了研究。 种类和分布 迄今已知与稻作有联系的寄生线虫有30多种,诱发的主要稻病有干尖线虫病、茎线虫病、潜根线虫病以及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spp.)和胞囊线虫病 (Heterodera spp.)。环线虫病(Meso-criconema spp.)在美国部分稻区集中发生,路易斯安娜州和得克萨斯州的受害稻田有40万公顷。短体线虫 (Pratylenchus spp.)、纽带线虫 (Hoplolaimusspp.)和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spp.)等常限于陆稻上发生。有的虫种也影响一些国家的稻作生产,如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在津巴布韦,印度短体线虫 (P.indicus) 和 印 度纽带线虫(Hoplolaimus indicus)在印度。 稻干尖线虫病 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球稻区,造成的为害因时、因地、因品种和管理的不同而不 一致。20世纪50年代后干尖线虫病的为害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年来在 一些稻区的发病有所回升。病株上部叶片特别是剑叶尖端2~5厘米处变为淡黄至苍白色,卷缩如纸捻状,以后变褐坏死和破裂,称为“干尖”。干尖一般在分蘖期出现,至孕穗期最为明显。病株矮化,生长不良,花序小和小穗少,花多不孕,受孕花籽粒小。病株的隐症情况时有发生,在江苏的一些稻田中隐症株率达30%~74%。隐症株不仅带虫,产量也下降。病原线虫为滑刃目的贝西滑刃线虫即稻干尖线虫,可寄生于30多属的40多种高等植物。在中国除水稻外,尚为害粟和草莓等。此虫也能取食多种真菌。带病稻种是主要初侵染源。在干燥的稻种中病原线虫处于休眠状态,能存活3年。土壤传染的可能性极小。病原线虫在播种后恢复活动,迁移进入稻苗生长点、叶芽及新生嫩叶尖端的细胞外,以外寄生方式吸取细胞汁液,随着幼穗的形成聚集在穗部取食。多数病原线虫在孕穗期迁至颖壳外表,并在花期迅速侵入颖壳内表面直至稻粒成熟,少数线虫存在于米粒表面,充实稻粒内的线虫数常比秕谷内多。田间线虫可藉灌溉水与病、健叶接触传染。线虫发生的世代数与气温有关,30℃时每代经历10天,35℃为8天,饱和湿度有利于线虫活动。 稻茎线虫病 在印度和孟加拉国通称“Ufra”,是中国进口植物的一种检疫对象。分布于南亚、东南亚部分国家、以及埃及和马达加斯加,主要为害深水稻,特别在孟加拉、越南和泰国为害严重。稻株在全生育期均可表现症状。病苗上部叶片褪绿或出现黄色条纹,扭曲或严重畸形,至孕穗期病株的叶片和叶鞘上散生褐斑,在茎的上部节间也能出现褐变。穗期发病早的穗及穗轴暗褐色,常包裹于褐变的叶鞘内,成纺锤形膨大,不结实; 受害轻的可抽穗,穗轴暗褐色,仅在穗先端产生正常的籽粒。病原物是垫刃目的窄茎线虫即稻茎线虫,专性寄生于几种稻属植物和假稻(Leersiahexandra)芒稷(Echinochlora conola)和间裂囊颖草(Sacciolepsis interrupta)。病株中线虫主要集中在褐变的穗轴基部、茎顶部的一些节间以及颖壳内,稻株成熟后进入休眠状态。聚集成絮状团在稻茬上越冬。越冬后的线虫遇水湿条件恢复活动,进入幼苗,取食柔嫩生长组织的表皮细胞(外寄生),并随稻苗生长上移为害。稻茎线虫在田间主要藉灌溉水和雨水传播,天气潮湿时也能经叶片接触传染,种子和土壤不能传播。冬、春干燥有利稻茎线虫越冬。生长季节,高湿度是稻茎线虫病发生与流行的必要条件,线虫侵染稻株的最适温度为27~30℃,在孟加拉国5月至6月和11月期间至少可发生3代。 潜根线虫病 遍布各国稻区,是最常见的线虫病,估计全世界发病面积有2亿英亩左右,产量减少25%。病原线虫直接为害稻根,病部变为褐色,根组织褐变与线虫侵染频率密切相关。病株地上部缺特异症状,一般表现生长延缓,株高、叶重及其分蘖能力下降。病原物是垫刃目的多种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spp.)。在中国稻区发现有10种,以稻潜根线虫为最普遍,与许多国家稻田中的优势种相同。一些国家尚并存有其它重要虫种,如伊莫默潜根线虫在日本,细尖潜根线虫和刺尾潜根线虫分别在印度和尼日利亚,美国的主要虫种为尾皱潜根线虫和贝尔潜根线虫。这些潜根线虫寄主范围广泛,多数是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其中不少为稻田杂草。在稻收获后,线虫各虫态均可在稻茬和杂草以及一些冬作物寄主的根部越冬,主要的越冬场所和虫态是稻桩中的雌虫和四龄幼虫。稻苗发根后开始侵染,在离根尖2~3厘米处侵入,在皮层内迁移取食薄壁细胞并繁殖,引起胞壁崩解和组织变色坏死。从卵发育到成虫一般需要1~2个月。湿润稻田适于潜根线虫生育,干燥或排水良好稻田影响其存活,pH值与这类线虫的数量成正相关。越冬虫量大,稻根受害重。 稻根结线虫病 在许多国家都有分布,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以及广西、广东和云南等省自治区。多数根结线虫常发生在秧田和陆稻上。在苏里南和中国发生的一种根结线虫适宜于浸水田中生育,对水稻有较大的为害,在泰国深水稻也有发生根结线虫病水稻受害根部形成许多根结,多发生于新根上,根尖生长受阻,根短,地上部矮化,叶片均匀变黄,分蘖能力减弱,茎细、穗小,籽粒小,秕粒多。病原物是垫刃目的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有草生根结线虫、稻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等7种。根结线虫系固定性内寄生物,对稻株的侵害与其它作物根结线虫病相似。稻根结线虫寄主范围窄,仅限于为害新根。在中国南方稻区有秧苗期、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三个侵染高峰,沙土、酸性土有利于发病,提高土壤pH值,病害减轻,水稻较陆稻发病重,这与草生根结线虫等主要为害稻苗和陆稻,并在渍水土壤中很少发生等有明显不同。病害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虫土壤和带虫秧苗,病原线虫藉水、风等传播。 胞囊线虫病 分布不广,在日本和印度为害陆稻。病原线虫直接侵害根系,病株根细,根毛减少,支根较多,发病后期在根内形成囊状雌虫和胞囊; 发病重的地上部生长严重受阻,叶片褪绿,分蘖减少和产量下降。病原物属垫刃目的胞囊线虫属(Heterodera),有微小胞囊线虫、稻生胞囊线虫、甘蔗胞囊线虫和稻胞囊线虫,分别分布于日本、印度、中国、西非、象牙海岸和孟加拉。前3种线虫仅为害陆稻,后1种适应淹水条件,为害水稻。线虫以二龄幼虫侵入后,在根内固定取食。在象牙海岸稻株生长期间,可发生2~3代。稻根浸液能刺激稻生胞囊线虫卵的孵化。 病害控制 根据水稻线虫病经带病稻种、病残体、病土和杂草等途径传播的特点,分别采取以下单一的或综合的防治措施。❶种子处理。可分别采用药剂或温汤浸种。药剂浸种可用6000~8000倍的92%巴丹液浸种48小时,温汤浸种先将种子在冷水中予浸24小时,再在51~53℃的热水中浸15分钟。 ❷清除病残体,铲除田间杂草,减少侵染源。 ❸轮栽。与其他非寄主作物或旱作轮栽。 ❹选用抗病品种。 ❺药剂处理。有的线虫病,如稻潜根线虫病可在秧田期施用呋喃丹,秧苗移栽前用药剂浸秧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