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水稻生产的三次大改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水稻生产的三次大改革 水稻生产的三次大改革湖南自古有“湖广熟,天下足”、“渔米之乡”的美名,是全国主要产粮区之一。1971年以后,湖南的稻谷产量一直名列全国第一。洞庭湖区被列为全国九大商品粮产区之一。湖南水稻的高产,与水稻生产上的三次大改革是分不开的。这就是:(1) 50年代的单季稻改为双季稻。1958年,双季稻发展到1482万亩,获得好收成。(2) 60年代的高杆品种改为矮杆品种。1966年,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从浙江等省一举调进矮杆良种种子2亿多斤,请进农民技术员2000多人。省、地、县先后成立了良种推广指挥部及种子办公室,《新湖南报》连续发表《放手发动群众,积极推广良种》等7篇社论。全省层层举办培训班,推广劳动模范田启发的高温破胸、适温催芽方法,防止烂种烂秧,促进了良种推广。全年稻谷总产量达1135万吨,比上年增长22%。(3) 70年代常规稻改为杂交稻。1973年,安江农校老师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1975年,全省多点试验示范1101亩,平均亩产492公斤,比常规稻增长20%以上。1976年起大面积推广,至1982年,湖南杂交稻种植面积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杂交水稻推广对湖南粮食增产起了巨大作用。1976年~1985年,全省累计推广杂交稻1.58亿余亩,每亩比常规稻增产74公斤,累计增产稻谷1140万吨。1985年临武县汾市乡劳模贺光栋种植的1.24亩双季杂交稻,亩产1248.5公斤。从此,推动了湖南的吨粮田的开发和推广。 ☚ 修复洞庭湖堤垸工程 韶山灌区工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