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水稻优良品种选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水稻优良品种选育 水稻优良品种选育广西农事试验场经过4年试验,于1939年从本地3285个水稻品种中选育出广西早禾一号至十四号等30个优良稻种,比农家品种增产10—20%;又从外省引进的品种中选育出黑督四号等5个优良稻种,每亩增产50—60市斤。中央农业实验所广西工作站经4年对比试验,于1941年从5000余品系中,选出中桂马房籼、中桂月湖籼二纯系,比当地优良德种增产11—14%,这些优良稻种,1946年被列为“全国主要改良稻种”。60年代初,广西农业科学院陆万佳等人又培育出广选三号优良稻种,比矮仔粘增产29.8%,成为广西60—70年代的早稻主要品种,对广西的水稻生产起了重要作用。1969年博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出团结一号晚籼中熟种,生育期130—135天,产量名列全区晚稻良种之首,具有成熟一致,抗病性强的特点。并在湖南、四川等省推广。70年代初,广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协作组会同全国杂交水稻协作组袁隆平等合作研究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夏首次发现并育成强恢复系,并首先用于农业生产,使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居国际领先地位,1981年,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家特等发明奖。1975年广西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杂优课题组对IR2153—159—1—4进行成对测交后,选出“77139”株系,定名为新恢复系“30选”,株高81公分,具有叶片挺直稍宽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好,恢复力和抗病虫害强等特点,早糙制种全生育期130天左右,晚稻制种全生育期110天左右。与汕A、威A、白A等配组则成感光杂交稻,与海青A等配组则成感温杂交稻。汕优30选是1980年用恢复系30选与不育系珍汕97配制的弱感光型晚稻组合,全生育期120天,株高104厘米,具有株型集散适中,后期耐寒性比双桂一号强,成熟时青枝腊秆等特点,比汕优二号增产14.6%,系桂南稻区杂交晚稻的主栽组合,该成果获1983年度广西科技成果一等奖。1977年广西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研究所采用IR36×IR24的优良系进行测交筛选,经多代对株系筛选,选出2624—33株系,达到恢复系标准定名为新恢复系桂33,其恢复力强,结实率达81%,千粒重26.4克,抗病性强。用恢复系桂33与不育系珍汕97配制而成的感温型组合,分蘖力强,结实率达85.4%,千粒重27.4克,经大面积示范,比汕优二号和六号增产10%,1985年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977年广西博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王腾金等人把“三系”杂交水稻育种机制引入到优质谷培育,用不用系“博A”与“恢复率测6—7”配组育成具感光性的杂交中熟晚稻籼新组合——“博优64”,具有分蘖力抗逆性强,适应性好,丰产性能高,米质优的特点,制种技术也易掌握,制种亩产一般170—300公斤,制种田与大田比值高达1:170——200以上,一般亩产达400—500公斤以上,适宜北纬24°以南的地区种植,目前已推广到广东、福建、海南等省,1990年评为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3年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农科所培育出汕优863—1新组合杂交水稻优良品种。1990年参加广东省杂交水稻新组合区试验,亩产488公斤,比对照种增产9.84%,名列第二,同年在全县大面积推广,使全县水稻总产首次突破0.5亿公斤,获广东省水稻高产一等奖。 ☚ 广西柑桔类病害研究 甘蔗良种选育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