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涵养林营造工程
水源涵养林的经营管理、营造、改造工程的统称。水源涵养林营造工程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现有水源涵养林 (天然林和人工林) 的经营管理,主要是水源涵养林的最佳 (理想的) 林型及培育 (或作业法); 二是水源涵养人工林的营造,主要是水源区内草坡、灌草坡和灌木林及其他宜林地的人工造林; 三是水源区内天然次生林、低价值 (特指涵养水源功能低) 人工林、疏林的改造。
森林减缓洪水、涵养水源的效果,一般是通过降水截留、蒸发散、缓和地表径流、增强和维持林地入渗性能四种水文效应而获得的。组成水源涵养林的树种,应是深根性树种,树种生长快,根量多,根的分布广,根系分布深而均匀; 单位面积上的叶量大、叶细密,在小枝上呈锐角着生,而且小枝聚集形成稠密的树冠。就林分来说,应是蓄积量大、郁闭度高,枯枝落叶厚的林分。最好是多种树种、异龄林、深根性和浅根性树种组成的,且包含根系分布很广的一定数量的老龄林的郁闭的复层异龄、壮龄林。根据江河规划,确定水源涵养林的面积和位置,从现有林划出来,定向培育经营的水源涵养林 (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天然灌木林),或通过封山育林培育的水源涵养林、人工营造水源涵养林,均应加强经营管理。这是确保森林涵养水源,维持江河水量平衡,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主要措施。
经营水源涵养林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经营技术政策和水源涵养林的成熟和更新。森林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机理是一样的,只是防护对象不同。河源区大部分是石质山地或基岩风化不严重的地区,森林的理水功能主要表现为涵养水源; 而在表土疏松、基岩风化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森林的理水功能主要表现为保土防冲。这是森林理水功能的两个方面在不同条件地区的反映。尽管两者防护机制一样,但在配置和营造技术上是有区别的。首先,在造林地选择上。我国各河川的水源地区,多是石质山地和土石山区,一般都保存有一定数量原始林,而且不能划出相当数量的土地面积供造林之用,只能利用林中空地、草坡、灌草坡造林; 同时,在大中型流域治理时,将河川上游,特别是大型水库上游不宜作农田的坡地和不宜放牧的阴坡,尽可能划为林地,用以营造水源涵养林。水源涵养林应该营造在最适宜的地形上,如沟谷底、陡坡和源头等。其次,在树种组成及密度上,水源涵养林在我国多处在边远深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方。
选择营造水源涵养林的树种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从实际出发,以乡土树种为主; 水源涵养林组成树种的寿命要长,自我更新能力强; 选择树种以深根性、根量多和根域广的树种为主; 树冠大,郁闭度高,枝叶繁茂,枯枝落叶量大。最后,在施工与抚育方面,水源涵养林多配置在中高海拔的土石山区,其整地技术与常规造林基本相同。一般水源涵养林造林地多处高山地区,降水量大,造林易于成活,因此主要是要做好林地清理和整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