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
以强化降雨就地拦蓄入渗、防治水土流失为中心,以土地合理利用为前提,以恢复建造植被、建设基本农田、发展经济林及养殖业为主导措施的生态农业体系。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可分为生态系统初始发展、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三个阶段。
生态系统初始发展阶段,即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起步阶段,约需10—15年时间。主要任务是以建设基本农田提高单产为突破口,以恢复建设植被为重点,逐步改变水土流失状况。
生态系统稳定发展阶段,约需5—10年。在这一阶段要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林牧副各子系统内部结构,使基本农田初步实现稳产高产,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稳定发展。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阶段,是生态农业建设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治理面积达到80%以上,人均农业耕地减少到4—6亩,逐步实现农地全部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实现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永续利用,建成农林牧副相互促进、全面持续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和稳定、高效的生态经济系统。
建立水土保持生态农业要遵循黄土丘陵区地形、地貌特点和土壤侵蚀规律,要考虑避免和防止水土流失,可将水土保持型措施的配置分成平面水平配置和坡面立体配置两个层次,选用合理的生态农业模式。平面配置是以居民村为中心的近、中、远平面圈状结构配置模式。立体配置是根据土地质量及水、热资源在坡面上的层面分布规律,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梯层结构配置模式。即山顶采取隔坡水平阶种植牧草,坡上部修梯田栽种果树等经济林,坡中部修水平梯田,建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坡脚植树造林,建成水土保持、用材乔灌混交林。沟道中的支沟溪线上修筑柳谷坊和土谷坊,在主沟上适当地配置淤地骨干工程。这样的梯层结构配置模式,可形象地概括为 “山顶戴帽子,坡上挂果子,山腰系带子,山下穿裙子,沟里穿靴子”,体现了节节拦蓄降水,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如地处湘西喀斯特岩溶地区的湖南省慈利县,境内多石灰岩陡坡,土层薄。以该县通津铺乡长峪铺村为例,该村坚持用经济政策和典型示范引导和帮助农民垒石为坎,兴修高质量的梯田、梯地,在条条梯阶地上实行玉米、大豆、甘薯等不同作物的间作套种,使地面经常被植被覆盖,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并且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由于发展养猪积肥,每亩平均超过一头猪,充足的有机肥保证了玉米高产,使当地在纯农业的山区达到人均3000多元的年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