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氧重潜水的医务保障
氦氧重潜水医务保障是在空气潜水医务保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有其不同特点。如下潜深度大,一般在60~120m,潜水员要受较大的静水压和高分压混合气体的作用;潜水过程的时间较长,人员体力消耗大,易疲劳;氦气导热系数大,体温散失快,潜水员易感寒冷;由于氦气介质的物理特性及生理作用,可引起人的语音畸变,产生“氦语音”,语言可懂度明显下降,影响通话联系;需按下潜深度,严格控制氦氧混合气中氧的浓度,以避免氧中毒和缺氧。氦氧潜水减压与空气潜水减压不同,应采用专门的潜水减压表; 氦氧重潜水装具和深潜设备的部件较多,结构特殊,需严格掌握操作要领和进行生理卫生学性能测定。此外,氦氧潜水减压病也有不同于空气潜水减压病的若干特点。因此,要求从事氦氧潜水医务保障人员在掌握空气潜水医务保障基础上,熟悉和掌握上述特点,才能有效地完成如下各项氦氧潜水医学保障工作。
(1) 氦氧潜水站的组织及其装具设备: 氦氧潜水站是具体执行氦氧潜水的基本单位,由防险救生、潜水工程技术,潜水员及潜水医务保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分别负责组织领导、潜水作业技术、装具性能检测和维修、混合气体的配制和分析,以及医务监督等工作。氦氧潜水站应设在救生船或大型潜水船上,并必须配备下潜式加压舱(潜水钟),甲板加压舱、医疗救护舱等设备。每个氦氧潜水站应至少有三套氦氧重潜水装具(两套同时工作,一套备用)、混合气供气控制台、氦氧潜水电话、配气设备,以及足够量的氦氧混合气、氮气、氧气、空气及产氧剂(或CO2吸收剂)。还应备有急救药品与器材。
(2) 氦氧潜水员的选拔及医务监督:
❶潜水员的选择:按氦氧深潜人员体格要求选定。
❷潜水员训练与锻炼:选定的潜水员应进一步学习氦氧潜水基本知识,熟悉潜水装具结构性能。实际作业前,力争在加压舱 (或潜水池) 中练习使用氦氧装具。要切实掌握下潜式加压舱操作步骤,并学会排除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体育锻炼。加压锻炼每周2~3次,压力3~7kgf/cm2,排除氧敏感试验阳性者。在海上,下潜深度大于120m者,最好先在加压舱内作模拟潜水训练。
❸对潜水员的营养和作息制度的管理。按供给标准给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热量每人每天3500~4000kcal。在潜水时间过长或时间不规则的潜水作业中,应给潜水员备用点心充饥。潜水员作业后的减压如在船上甲板加压舱中进行,可给予热咖啡、可可或茶等热饮料,以加速血液循环,有利于惰性气体的脱饱和。
(3) 氦氧潜水作业各阶段的医务保障:
❶下潜前的医务保障: 选好适用的氦氧潜水减压表; 根据下潜作业深度、水下工作时间、劳动强度以及下潜人次,确定混合气中氧含量,并进行配气和气体分析,准备足够量的各种气源及产氧剂 (或CO2吸收剂)。备好现场急救用的药品、器材; 甲板加压舱备便,使处于随时可用状态。凡在24小时内进行过60~120m深潜者,当日不宜再潜水。潜水前要对潜水头盔供气量、排气阀、前和后压重物、供气控制台、潜水电话、潜水软管等的性能,进行检查,务必结构和性能都良好。检查结果填入潜水日志。
❷下潜过程及高压下停留的医务保障: 氦氧深潜时应穿较厚毛衣或采用保暖服装。氦氧重潜水装具属于半闭合式供气,注入气量较少,通过引射器作用增大回流量,所以,下潜速度不能过快,一般为10~15m/min。混合气体的转换,视氦氧混合气中氧浓度而定,可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水面转换呼吸氦氧混合气(下潜深度90m以浅,氧浓度较高时),而后缓慢下潜;二是先呼吸空气下潜到20或50m,停留1~3分钟以转换吸氦氧混合气。潜水员发音改变,是转换气体生效的标志。此后,继续下潜到预定深度。在高压下或水底,如出现头痛、恶心、头晕、面颊或颈项部肌肉轻度痉挛,应报告水面,采取加强通风换气或上升减压等措施。
❸减压过程中的医务保障:要正确地按下潜深度、水下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等选择氦氧减压表中某一相应的方案,并严格按表规定的上升速度和减压停留时间减压,和适时转换相应的呼吸气体。在减压中当吸纯氧时应减少体力活动,以防氧中毒;如出现较轻减压病症状可采取延长减压时间或吸氧等措施,如症状明显,应按治疗方法处理。深于120m的潜水作业,必须应用下潜式加压舱,当完成水下作业后,潜水员进入舱内,而后将舱吊起,直接转入甲板加压舱内实施减压。
❹减压出水(舱)后的医务保障:潜水员出水(舱)后应询问其主观感觉,并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心肺情况。必要时进行血、尿化验和心电图、X线等特殊检查。保证良好的休息,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出水后应进行热水浴。医生要密切注视其有无减压病的症状和体征,倘发生,应迅速按减压病治疗方案救治。在某次氦氧潜水作业任务全部结束时,应对潜水员进行一次全面体检,以了解体质变化,如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4) 氦氧潜水时可能发生的疾病及救治: 氦氧潜水可能因减压不当、气体比例配比不准、劳动量过大、产氧剂效能低下、装具故障,以及潜水技术操作上的事故(如放漂、绞缠等)而引起一些潜水疾病,主要有:潜水减压病、氧中毒、缺氧、CO2中毒、挤压伤、氦昏厥等。为此,要加强医务保障措施,在潜水前作好救治预案,防止这些疾病发生。一旦发生,应按相应治疗办法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