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气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軀幹部 > 經穴 > 氣衝 > 氣街
氣街  qìjiē

即氣衝。

气街

❶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全身分四气街。《灵枢·卫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冲)与承山、踝上以下。”说明经络在头面、胸、腹、胫的分部联系。
❷指腹股沟股动脉处。《素问·气府论》:“气街动脉各一。”王冰注:“气街,穴名,在毛际两旁归来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脉动应手。”
❸气冲穴别名。见《针灸资生经》。

气街

❶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全身有四气街,分别位于胸、腹、头、胫。
❷指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
❸气冲穴别名。

气街

经络学说内容之一。指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气街有四,又称“四街”、“四气街”。《灵枢·卫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灵枢·动输》:“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说明了胸、腹、头、胫都是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部位。故这些部分的穴位除能主治局部和有关内脏病变外,亦能治疗四肢部位的疾病。

气街qìjiē

❶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全身分四气街, 《灵枢·卫气》: “胸有气街, 腹有气街, 头有气街, 胫有气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气在胸者, 止之于膺与背腧; 气在腹者, 止之背腧与冲脉, 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气在胫者, 止之于气街(冲) 与承山、踝上以下。” 说明经络在头面、胸、腹、胫的分部联系。
❷指腹股沟股动脉处, 如足阳明胃经“从缺盆下乳内廉, 下挟脐, 入气街中”。
❸气冲穴别名。见《针灸资生经》。详该条。

气街

气街

气街,出自《灵枢·卫气》等篇,是指经气共同通行的径路,即经气汇聚之处。人体共有四街,即“头气有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胫气有街。”(《灵枢·卫气》) 气街理论,是经络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是对经脉之“结”与“标”的总概括,所以跟六经根结和十二经标本等理论有密切关系(参见“六经根结”和“十二经标本”条)。
关于气街的具体所在部位,在《灵枢·卫气》中做了介绍,但后人对它的解释尚不完全一致。如“气在头者,止之于脑”;这“脑”有的解释为百会穴,有的认为是泛指头脑五官等部位,也有理解为经气到头部的都联系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 这“膺”有的解释为胸前两旁的膺部,有的认为是胸部之募穴;而其“背俞”有的解释为心俞和肺俞,有的认为是脊背两侧七椎以上的各个背俞穴。“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这里的“背俞”有的解释为肝俞、脾俞和肾俞,有的认为是脊背两侧七椎以下的各个背俞穴;余者有的解释为冲脉,有的认为还包括挟于脐的左右动脉即肓俞与天枢穴。“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这“气街”有的解释为气冲部,有的认为就是指气冲穴;余者有的承认,有的不予以提及。
气街理论重点阐明头和躯干是经气汇合通行的共同通道。气街部位的腧穴,既可治疗局部脏腑或器官的疾病,又可治疗远隔部位的四肢疾病。例如头部腧穴可治头部病证,又可治疗全身性病证;胸背部腧穴可治心肺病证,又可治上肢病证;腰腹部腧穴可治肝、胆、脾、胃、大肠、小肠、肾和膀胱等病证,又可治下肢病证; 气冲部位腧穴可治下腹部和髋关节病证,也可治下肢病证。近些年来兴起的头针和耳针技术,应该说是气街理论在临床应用上的新发展。

☚ 六经根结   四海 ☛

气街qì jiē

qi passage; pathway of qi;qi thoroughfar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