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气候变迁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气候变迁qihou bianqianclimatic variation地球气候随时间的变化。地球的气候具有几十亿年的历史,经历着不同时间尺度和强度的变化,其中最长时间尺度的变化是冰期的发生和消退。地球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是交替出现的,作着不同振幅的波动。 图1 中国近5000年温度变化曲线(虚线)与挪威一万年来雪线高度(实线)图 历史时代气候变迁 大理亚冰期至现代约1万年的期间称冰后期。O.莱斯脱1960年曾将冰后期划分为四个寒冷时期和四个温暖时期。挪威冰川学者曾作出挪威1万年雪线升降曲线, 反映欧洲气候冷暖变化。竺可桢1972年曾根据中国物候观测、考古研究、文献记载等作出中国近5000年温度变化曲线, 其结果与欧洲总趋势是近似的(图1)。根据中国温度变化结合各个时期动植物化石演变, 中国亦有四次温暖时期、四次寒冷时期(见表)。近7000年气候变化特点是温暖期越来越短, 温暖程度越来越低。相反, 寒冷期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寒冷程度趋于更加寒冷。 近代气候变化 ❶19世纪以前的气候变化。据对历史资料和后期仪器观测资料的分析,约在公元1400~1900年的近500年间,欧洲称为现代小冰期, 这期间温度有几次波动。中国近500年温度(图2)有四次寒冷时期、三次回暧期: 第一次寒冷期中的1493年, 中国东部沿海出现强雪暴及寒潮, 降雪期长5个月之久, 江苏北部沿海海水冻结, 1513年湖南洞庭湖结冰封冻,可行人车。第二次寒冷期的1653、1655、1670年都为特冷年份, 1670年中国东部沿海曾有海水拥冰至岸, 积冰为堤的记载。第三次寒冷期中的1845年黄河、淮河封冻长达40天。第四次寒冷期中的1969年冬, 在渤海海面出现封冻、奇寒。根据美国D. J.绍夫的资料,在现代小冰川期中的欧洲寒暧时期的趋势与亚洲是相应的 ❷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 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40年代, 是世界性的增暖时期, 高山冰川退缩, 雪线升高, 极地区域冰层变薄, 北半球冻土带北移, 海水温度升高。40年代后期至60年代, 世界气候出现新的寒冷时期, 北纬60度以北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值降低2℃左右。1963年在欧洲、亚洲出现低温。70年代各地气候异常现象频频出现, 如70年代初西非、印度、中美洲等地的连续干旱。80年代以来气候异常也时有发生。 ❸今后气候如何演化, 存在以下观点: 一种认为气候将逐渐变冷, 第四纪大冰期开始距今只有200万年,而前两次大冰期都持续几千万年, 因此认为这次大冰期还未结束,现代为大冰期中的亚冰期或亚间冰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气候将逐渐变暖,因工业发展而引起化石燃料消耗剧增,使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长,增强了大气保暖效应, 导致地球大气逐年增暖。还有人认为气候冷暖变化是气候史中的正常现象,CO2增加并未使气候一直暖下去,大气中气溶胶质粒的增加,虽减少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但并未使气候一直冷下去, 在大冰期中存在亚冰期, 在亚冰期中还存有波动, 全球气候变化是不平衡的, 同一时期内一些地区增温(湿), 其它地区则降温变干。 近7000年中国寒暖变化及物候现象
图2 中国近500年温度变化 原因 可概括三大类:❶天文原因,包括太阳常数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地球轨道参数, 即地轴倾斜、轨道偏心率、岁差的改变等。 ❷地学原因,包括地极移动、大陆漂移、极冰的消长以及火山活动等。 ❸人类活动原因,指因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 以及人为增加气溶胶的影响。 气候变迁在很长的时期内,一个或几个气候要素的数值在时间上变化的规律性,即变冷或变暖、变干或变湿的总趋势。根据研究,四川及其毗邻的长江上游地区,最近1万年以来,气候的冷暖变化总趋势是由寒冷演变到暖热,然后进入温和阶段,具体时间是: 距今8000年前属于寒冷阶段,距今8000年~3000年属于暖热阶段,距今3000年至现在为温和阶段。上述变化趋势基本上和全国同步。根据气象资料和地理环境变化显示,四川西部高原山地近半个世纪以来,气候向暖干方向发展,而东部的盆地气温却有下降趋势。 气候变迁气候在长时间中的显著演变情况及趋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