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曲的体裁
依习惯划分,大体上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多声部民歌等类别。由于我国地域广,民族多,民歌十分丰富多采。
❶劳动号子的特征,是伴随体力劳动而存在的一种朴素的直陈式的歌声。在劳动过程中,一人领唱,众人相和,歌声配合着劳动节奏的韵律,起伏相应,自然得体。歌声起到组织劳动、鼓舞情绪和消除疲劳的作用。劳动号子,可看作是最古老的音乐。所谓号子,实际上是劳动时的自然呼喊声。有些劳动号子的歌词仅有衬词,音乐也比较简单;复杂一些的,渐渐用上有意义的歌词,甚至即兴编唱故事,颇为生动活跃。
❷山歌,是山野之歌,较多见景生情的抒发。它的音乐不必受劳动的制约,显得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而辽阔奔放。在一些地方,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的山歌为《信天游》(陕北)、《爬山调》(内蒙古河套地区)、《山曲》(山西北部)、《花儿》(甘、宁、青)、《慢赶牛》(安徽)等。山歌都是在重山旷野演唱,为了使声音传得远,音调多为高亢、绵长,演唱时常常使用假声拖腔。
❸小调,是劳动之余文娱活动时的歌唱。其音乐活跃优美,形式完整,结构也大多比较定型化。既有歌舞性的《茉莉花》、《对花》,也有谣唱性的《孟姜女》、《画扇面》。有的小调,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演唱而流传各地。有些小调已扎根于歌舞、说唱、戏曲之中而大放异彩。
❹长歌与多声部民歌,在某些地区和民族中流传。如汉族的《坐歌堂》(四川)、《伴嫁歌》(湖北)、《孝歌》(湖南)、《开天辟地歌》(苗族)、《阿诗玛》(彝族)等长歌,配合民间习俗及传说故事,歌词大多是叙事性的。多声部民歌是我国民歌中的珍品。在南方的侗族、壮族同胞的民俗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助兴项目。其他如瑶、苗、布依、仫佬、毛南、畲、高山等20几个民族,也都有演唱多声部民歌的传统,这类民歌的主要结构形式是二声部的,各以风格新颖别致而引人入胜。我国民歌的丰富多采,早已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注意。不少民歌如《茉莉花》、《凤阳花鼓》、《孟姜女》、《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小河淌水》、《牧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经常在国外音乐会上作为代表中国文化与民间音乐风格的作品,而受到听众们的欢迎。其中,《茉莉花》早在18世纪传到欧洲,以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他的歌剧《图兰多特》中作为音乐主题;本世纪80年代中,此民歌又被选入亚洲中学音乐教材之中,多次向世界展示出它的丰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