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民粹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民粹派俄国19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革命运动中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派别,自称人民的精粹,在70年代的民主运动中盛行一时。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已开始发展,但小生产仍占优势。民粹派成员是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代表农民利益。1873~1874年发起“到民间去”的运动,把农村“村社”视为社会主义的胚胎和基础,将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相结合。1876年组织秘密革命团体“土地与自由社”。19世纪80年代民粹派逐渐蜕化,成为代表富农利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民粹派。 民粹派 民粹派Mincuipai俄国革命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派别, 代表农民和小生产者利益。主要由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组成。其基本理论可溯源到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通过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受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影响很大。民粹派相信俄国村社是社会主义的基础, 认为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直接由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把农民理想化,认为农民是“本能的社会主义者”和“天生的革命者”;主张通过农民革命,推翻专制制度。有三位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主张宣传鼓动、否定暴力行为的拉甫罗夫,狂热推崇农民暴动的巴枯宁和寄望于少数知识分子阴谋活动的特卡乔夫。对民粹派运动的不同阶段产生重大影响。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有长足进步,但小生产者农民仍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民粹派运动正是反映了这一阶层对农奴制残余的存在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政治压迫的强烈不满情绪。农奴制废除后,俄国又出现社会民主运动高潮。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产生民粹派早期小组活动。著名的有柴可夫斯基小组和多尔古申小组,以青年知识分子、学生和部分工人为骨干,从事宣传鼓动工作。规模不大,很快被沙皇政府摧毁。70年代中期民粹派转向农村,希望唤起农民进行社会革命。1874年春夏,大约2000~3000名热血青年,穿上农民的服装,模仿人民的语言,发起大规模的“到民间去”活动,足迹遍及欧俄37个省。民粹派也因此得名。但运动并未得到农民的理解,数月后被镇压,许多人被逮捕,1876年被审判。此后,民粹派开始触及农民最关心的土地和自由问题。1876年在彼得堡成立“土地与自由社”,主要活动家有亚·米哈伊洛夫、普列汉诺夫、纳坦松等。在农村建立居民点,也在城市青年和工人中间活动。但并未真正达到与农民的结合,并更多地采取了个人恐怖手段,组织内部出现分歧。1879年该社分裂成“土地平分社”(代表人物有普列汉诺夫、波波夫等,但多流亡国外,影响不大)和民意党。民意党的主要领导人有热里雅鲍夫、亚·米哈伊洛夫、彼罗夫斯卡娅等,该党坚持恐怖主义策略,认为暴力变革是改变现行不合理制度的唯一方法。1881年3月1日(俄历)民意党人用炸弹炸死亚历山大二世,并未达到推翻专制制度的目的。该党活动由于遭到政府的残酷镇压而逐渐解体。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民粹派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对农奴制残余和专制制度的要求,客观上起到推动革命运动发展的进步作用。一般称这时期的民粹派为革命民粹派。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民粹派蜕变为自由民粹派,主张同沙皇妥协,以改良方法修补现行社会制度。这时期自由民粹派的活动已经不代表民粹派运动的主流了。1902年一些具有民粹派思想倾向的小组和团体组成了社会革命党。 ☚ 1861年改革 火星报 ☛ 民粹派❶俄国革命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派别。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创始人是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有革命民粹派和自由民粹派之分,前者的主要代表有拉甫罗夫等,后者主要代表有米海洛夫斯基等。反对农奴制和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主张不要无产阶级,只通过农民革命推翻专制制度达到社会主义。主要组织有:“土地自由社”、“黑分党”、“民意党”等。19世纪80年代后期,自由民粹派影响增大,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立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的主要障碍。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从思想上对民粹派作了批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