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民立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民立报 052 民立报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1910年10月11日创刊。前身为《民呼日报》、《民吁日报》,三报合称“竖三民”,均为同盟会成员于右任创办。在国内报界具有很大影响,重视政论宣传,激烈攻击清政府,报道各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鼓动群众参加推翻清朝的武装起义。主笔宋教仁以“渔父”、“桃源渔父”笔名所写政论文章,很受群众欢迎。民国成立后,章士钊一度任主笔,二次革命后积极反对袁世凯。1913年9月4日因袁世凯政府禁邮被迫停刊。 ☚ 时事新报 自由谈 ☛ 民立报 《民立报》清末民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宣传舆论阵地。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刊。馆址在公共租界,是于右任等继《民吁日报》被封后创办的又一份大型日报,江浙资本家沈缦云、庞青城、孙性廉、张人杰等斥巨资认股和垫款。社长于右任,宋教仁、范光启、景耀月、徐血儿、吕志伊、马君武、王无生、陈其美、王印川、叶楚伧、张季鸾、谈善吾等参加编撰,吴忠信、邵力子等参加经营管理。刚创刊时言论较含蓄,以“唤起国民责任心”、“造成国民正当的舆论”为宗旨,但不久即愈来愈激烈,直到对政府指斥攻击不遗余力,公然在大标题中,直斥政府为“冥顽不仁之政府”、“倒行逆施之政府”,设立“民贼小传”专栏,专门揭载各级官吏的贪劣卖国,整版地报道革命党人和各地人民的反政府斗争,公开鼓动“战胜政府”、“改造中国”,武昌起义前就已是公认的革命机关,在舆论宣传的同时,还是革命党人联络基地和活动据点。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被定为该会机关报。武昌起义爆发后和上海光复期间,及时报道起义的进展情况,大张旗鼓地宣传反清民主革命,备受公众关注,印机昼夜不停,报纸日销至两万余份,仍无法满足要求。民国成立后,成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最有影响的发言机关。在南北议和中,政治倾向趋向妥协。1913年二次革命期间批判声讨袁世凯,旋被袁政府下令禁邮,报纸发行被困于租界,于同年9月4日被迫停刊。与《民呼日报》《民吁日报》一脉相承,被合称为“竖三民”。 ☚ 民主星期刊 民呼日报 ☛ 民立报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名报纸。系宣统二年九月初九日(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继《民吁报》被封闭后,创办于上海的日报。于任社长,主要撰稿人有宋教仁、吕志伊、王印川、章士钊等。该报以“唤起国民责任心”为宗旨,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深刻揭露清政府的黑暗腐朽。内容分论说、批评、纪事、丛录、图画等栏目。所刊登宋教仁署名“渔父”所写的时评,深受读者欢迎。该报在国内外知识界影响颇大。1913年9月4日被袁世凯查封,共出一千零三十六号。 民立报 《民立报》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宣传革命的报纸。1910年10月在上海创办。日报。于右任任社长。宋教仁、吕志伊、范鸿仙、徐血心、章士钊等先后任主笔,以提倡国民的独立精神为宗旨。内容以论说和批评为主。提出三大张,攻击清政府,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尤其是宋教仁以“渔父”的笔名撰写的评论文章最为有名,深受读者欢迎。1913年9月4日被袁世凯查封,于右任逃往日本。 ☚ 民主基金会 民主周刊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