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柳庭舆地隅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柳庭舆地隅说

 地理学著作。三卷,明孙兰撰。成书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孙兰,字滋九,一名御寇,号柳庭。生卒年代未见记载,推测为明天启五年(1625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江都(在江苏省)人。明季诸生,“尝从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学历法”,入清未仕,精通六书、九章之学,因受西方自然科学的影响,主张经世致用,讲求实际。晚年隐居北湖,课子以耕。年九十尚耳目聪察,后终于家。善书,工诗及画,著有《柳庭人纪》四十卷及《字学》若干卷,多失传;存者有《大地山河图说》、《古今外国名考》及《柳庭舆地隅说》等。里人王心湛为他作传;刘师培《左庵外集》中亦有孙兰传。
 《柳庭舆地隅说》包括卷上《格理论》,凡八条;卷中《推事论》,凡八条;卷下《外方论》,凡八条;另有《考证论》一卷,凡八条,共四论、三十二条。合古今中外,统为一书。此书写作目的,主要在于阐述“天地之所以始终,山川之所以流峙,人所以生,国所以建,古今所以递沿革,人物所以关兴废。”亦即“说其所以然,又说其所当然,说其未有天地之始与既有天地之后”(见《序言》)。换言之,其主导思想是倡导研究一切地理现象(包括自然的和社会历史的)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故与传统的地志和地记一类的著作,只是“志其迹”和“记其事,有很大区别。
 特别是孙兰提出地形发育过程中“变盈流谦”(按此四字源于《易经·谦卦》中“地道变盈而流谦”一语)的理论,极为难能可贵。他说:“流久则损,损久则变;高者因淘洗而日下,卑者因填塞而日平,故曰变盈流谦”(卷上)。在这里他认识到流水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是地形发育的两个方面及其辩证关系。同时,他还进一步阐述了导致地形变化的三种因素,一是渐变因素,如“大雨时行,山川洗涤,洪流下注,山石崩从,久久不穷,则高下易位”;二是突变因素,如“土壅山崩,地震川竭,忽然异形,山川改观”;三是人为因素,如“凿山通道,排河入淮,壅水溉田,起险设障,久久相因,地道(按指地形发育规律)顿异”。在西方,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赖尔(Charles Lyell 1797~1875年)提出“渐变说”,十九世纪末美国著名地理学家创立“地貌轮回说”,成为推动地质学和地貌学发展的重要学说,而孙兰却比他们大约早两个世纪提出了更为完善的地形发育理论,是对我国地理学史上的杰出贡献。但其学说由于时代所限,缺少更充实的科学内容,也没有得到后人的重视、继承和发展,是很可惜的。
 孙兰还用人地相关论和社会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分析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中各种现象,他说:“险厄因乎势变,势去险亦变矣”,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是制约地理事物演变的重要原因,井田制的所以废除,秦始皇所以废封建置郡县,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之,在《柳庭舆地隅说》中反映了一种突破传统,发展创新的进步思想。
 孙兰所著《舆地隅说》,经乾嘉时代著名学者焦循(1763—1820年)删定,名曰《柳庭舆地隅说》,由吴丙湘刊入《傅砚斋丛书》,仪征吴氏孱守山庄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刻本。

古籍名著《柳庭舆地隅说》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柳庭舆地隅说

 《柳庭舆地隅说》是我国古代的一本自然地理专著。孙兰著。成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或稍前。初有吴丙湘的《传砚斋丛书》本,现流行的版本是光绪十一年(1885)的《蛰园丛刻》本。
 孙兰,清初学者。字滋九,又名御寇,自号柳庭。南直隶扬州府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具体生卒年不详,一些书写为1630-1690年(如《地理学词典》)或1638-1705年(如《地貌学》),都缺乏依据。根据刘师培所著《左庵外集·孙兰传》等书,兰“明季为诸生”,“曾从西洋教士汤若望学历法”,得知他出生于明末17世纪20年代或稍前。据明亡以后隐居扬州北湖,“以布衣终”,“享年九十余岁”,终年在18世纪初。他青年时代便博览群书,尤精于六书九章之学。曾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1591-1666,Johann Adam Schall von)学天文、历法,“习推步之术,得其奥秘而归”(《柳庭舆地隅说· 自叙》),通晓西学。如在《大地山河图说》中绘有两幅半球图,并列举1京14省去北极度数(1京14省为清制,明制应为两京13省,可能后人根据清制修改),书中还采用地心、赤道、两极等术语。清军入关后,他放弃科举,不入仕途,课子以耕,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西方科学的影响下,孙兰主张讲求实际,经世致用。惜其著述大都佚失,仅存《柳庭舆地隅说》、《大地山河图说》(1卷)、《古今外国名考》(1页)。学术价值最大的是《柳庭舆地隅说》。孙兰还擅长书法和绘画。
 全书3卷,4论,32条,1.6万多字。上卷为“格理论”,共8条,5000多字;中卷为“推事论”,共8条,5000多字;下卷为“外方论”,有8条,另附“考证论”8条,共5000多字。书中论述了中国各地的地理形势、自然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其中对流水作用及其地貌形成较为精详。认为地形的形成,是流水作用的结果。“不有水气,天地何以生成?”水“淘洗数千年,而地形始著”。水之所以能塑著地形,是因为“水气避高趋下,洋溢怒张”,具有侵蚀能力。因而“损高以就卑”,“流久则损,损久则变。高者因淘洗而日下,卑者因填塞而日平。故曰变盈而流谦”。这里作者已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与堆积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指出在流水作用下高地与低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还深入分析流水“变盈流谦”的地貌形成过程有3种形式,“有因时而变,有因人而变,有因变而变”。“因时而变”指时间因素,即流水长时间作用于地表便改变地表的形态。书中说:“因时而变者,如大雨时行,山川洗涤,洪流下注,山石崩从。久久不穷,则高下移位”;“因人而变”指人为因素,即人类活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书中说:“因人而变者,如凿山通道,排河入海,壅水溉田,起险设障。久久相因,地道顿异”;“因变而变”指自然因素,即自然因素的变化改变着地表的形态。书中说:“因变而变者,如土壅山崩,地震山竭,忽然异形,山川改观”。孙兰总结前人(如沈括、徐霞客等)对流水作用的认识,以及本人在野外考察到的流水侵蚀与堆积的大量事实,在《柳庭舆地隅说》中提出了较完整的流水地形发育过程和理论,这在17世纪是难能可贵的,对中国和世界的地学发展都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书中还论及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具体河流地貌形态,如“阻而为峡,浅而为滩,深而为潭”。提及流水侵蚀在山地、陵谷等地形形成和海陆变迁中的作用。指出地貌发育是一个比人生漫长得多的过程,“每年渐渐成异,或为水激,或为地涌,或为人事之变迁,或为天灾之流行。久久成异,人寿几何,潜移默夺,而不知其迹遂不同也”。
 该书更大的价值是记录了孙兰革新中国传统地论学的主张。指出舆地之书(中国传统地理学书籍)仅仅是“志其迹”、“记其事”,这是很不够的,应该是“说其所以然,又说其所当然”,研究“何以为山,何以为川,山何以峙,川何以流,人何以生,国何以建,山何以分支制派,水何以输口传流……”(《柳庭舆地隅说·自叙》)。在300年前,该书已提出要把地理工作从单纯的描述提高到解释的高度,这是该书对中国和世界地理学发展史的又一重要贡献。
 刘师培在《孙兰传》中对《柳庭舆地隅说》一书,给与了妥切的评价,“使明清之交,人人能读兰书而发扬光大,则吾国格物致知之学,当远迈西人。”

柳庭舆地隅说

中国清初的一部自然地理著作。孙兰著。书中认为地表形态由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而成,前者为地壳内部之热能引起,即所谓“因变而变”;后者则为人力和人类活动所导致,即所谓“因时而变”和“因人而变”,从而形成较为科学的地形发育理论。是对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一大贡献。堪与19世纪末美国戴维斯(W.Davis)提出的“地理循环论”媲美。但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书中提出的“变盈流谦”等观点缺少很多现代科学的根据。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0: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