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民国时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一月,裁凤阳、颍州、庐州、安庆、徽州、池州、宁国、太平八府。四月废州。民国3年(1914)六月,在安徽境内分置淮泗、安庆、芜湖三道,下领六十县。
淮泗道:治凤阳县。领凤阳、定远、凤台、怀远、灵璧、寿、宿、阜阳、颍上、太和、霍丘、蒙城、涡阳、毫、泗、五河、盱眙、天长、滁县、全椒、来安二十一县。
安庆道:治怀宁县。领怀宁、桐城、宿松、太湖、潜山、望江、合肥、庐江、舒城、巢、无为、和、含山、六安、英山、霍山十六县。
芜湖道:治芜湖县。领芜湖、繁昌、当涂、广德、郎溪、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宣城、南陵、泾、太平、旌德、宁国、贵池、铜陵、石埭、东流、秋浦、青阳二十三县。
民国17年(1928)8月,废道,由省直辖县。民国21年(1932)初,试行首席县长制,10月废,改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分全省为10个行政督察区。由于后来屡经调整,同一地在不同时期隶属不同督察区,为免混淆,简称“前×区”、“后×区”,以示区别。
第一行政督察区:领原属安徽安庆道的太湖、怀宁、桐城、潜山、宿松、望江六县。民国25年(1936)增设岳西县。民国29年(1940)原属前三区的无为、庐江两县来属,岳西县改属后二区。一区领太湖、怀宁、桐城、潜山、宿松、望江、无为、庐江八县。
第二行政督察区:前二区领原属安徽芜湖道的芜湖、当涂、繁昌、南陵、铜陵五县和原属安庆道的无为、巢湖、庐江三县,共领八县。民国27年(1938)撤前二区,原领的芜湖、当涂、繁昌、南陵四县划属前九区;铜陵县划属八区;无为、庐江两县划属前三区,巢县划属五区。民国29年(1940)重设第二行政督察区(后二区),领原属前三区的六安、合肥、舒城、霍山、立煌五县和原属一区的岳西县及原属前七区的寿县、霍丘两县,计领八县。
第三行政督察区:前三区领原属安徽安庆道的六安、合肥、英山、舒城、霍山五县。民国22年(1933)增设立煌县。民国25年,英山县划归湖北省。民国27年(1938)原属前二区的无为、庐江两县来属,共领六安、合肥、舒城、霍山、立煌、无为、庐江七县。民国29年(1940)撤前三区,原领的六安、合肥、舒城、霍山、立煌五县划属后二区,无为、庐江两县改属一区;同时另设第三行政督察区(后三区),领原属前七区的阜阳、临泉、毫县、太和、涡阳、蒙城、凤台、颍上八县和原属前六区的怀远县,计领九县。
第四行政督察区:前四区领原属安徽淮泗道的霍丘、寿、凤台、怀远、凤阳、定远六县。民国27年(1938)撤前四区,原领的霍丘、寿县、凤台三县改属前七区,怀远、凤阳、定远三县改隶前六区。民国29年(1940)重设第四行政督察区(后四区),领原属前六区的灵璧、泗县、宿县、五河四县。
第五行政督察区:领原属安徽淮泗道的天长、滁县、来安、全椒四县和原属安庆道的和县、含山两县,共领六县。民国21年(1932)增置嘉山县。民国27年(1938),原属前二区的巢县来属,共领八县。抗日战争时期,天长、来安、嘉山一度为解放区,五区实领五县。民国29年(1940),原归前六区的定远县来属,五区领六县。民国33年(1944),原属后九区的盱眙、凤阳、天长、来安、嘉山五县由五区代管。抗日战争胜利后,五县复归后九区,五区仍领全椒、滁、和、定远、巢、含山六县。
第六行政督察区:前六区领原属安徽淮泗道的盱眙、泗、五河、灵璧、宿、蒙城六县。民国27年(1938),原属前四区的怀远、凤阳、定远三县来属,蒙城县改属前四区,共领盱眙、泗、五河、灵璧、宿、怀远、凤阳、定远八县。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盱眙、凤阳等地建立解放区,抗击日军,前六区实领灵璧、定远、怀远、泗、宿、五河六县。民国29年(1940)撤销前六区,原领灵璧、泗、宿、五河四县改属后四区,定远县改属五区,怀远县改属后三区。同时,将原前九区改称第六行政督察区(后六区),领宣城、泾、郎溪、广德、当涂、芜湖、南陵、繁昌、宁国九县。
第七行政督察区:前七区领原属安徽淮泗道的阜阳、颍上、涡阳、毫、太和五县。民国23年(1934)析阜阳县地另置临泉县。民国27年,原属前四区的霍丘、寿、凤台三县和原属前六区的蒙城县来属,共领阜阳、颍上、涡阳、毫、太和、霍丘、寿、凤台、临泉、蒙城十县。民国29年(1940)撤销前七区,除寿、霍丘二县改属后二区外,其余八县改属后三区。不久,重设第七行政督察区(后七区),领休宁、歙、祁门、黟、绩溪、旌德六县。民国36年(1947)江西省的婺源县来属,共领七县。
第八行政督察区:领原属安徽芜湖道的贵池、青阳、太平、石埭、东流、至德(1932年由秋浦县改)六县。民国27年(1938),原属前二区的铜陵县来属,共领七县。
第九行政督察区:前九区领原属安徽芜湖道的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旌德六县。民国27年(1938),旌德县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原属前二区的芜湖、当涂、南陵、繁昌、四县来属,共领宣城、芜湖、广德、泾、宁国、当涂、南陵、繁昌、郎溪九县。民国29年(1940)撤销前九区,所领九县改属后六区。民国30年(1941)重设第九区,领盱眙、凤阳、天长、嘉山、来安五县。民国33年(1944)又撤后九区,保留名义,所领五县归五区代管。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后九区,仍领原五县。
第十行政督察区:领原属安徽芜湖道的休宁、婺源、祁门、黟、歙、绩溪六县。民国23年(1934)婺源县划归江西省。民国27年(1938),前九区的旌德县来属。十区领休宁、歙、祁门、绩溪、黟、旌德六县。民国29年(1940)撤销第十区,原领六县直隶皖南行署。
省会在此期间也迁动频繁。民国27年(1938),省会由安庆迁六安县,同年迁立煌县(今金寨县)。民国32年(1943)一月五日日军由鄂东偷袭立煌县,省会迁霍丘县李家北圩。1月19日,日军退出立煌县,省会又迁回立煌县。抗日战争胜利后,省会迁至合肥。
民国26年(1937)底,宣城、芜湖、当涂相继沦陷日军之手,日舰侵入长江,安徽境内的长江南北联系中断。次年4月国民政府设皖南行政公署。同年11月,又设皖北行政公署。皖南行署驻屯溪,领原属安徽省辖的第八、第九(前)、第十行政督察区,原地跨长江南北的第二行政督察区(前)撤销。民国29年(1940)撤第十行政督察区,原领六县由皖南行署直辖,皖南行署领休宁、歙、祁门、黟、绩溪、旌德六县和第八、第九(前)行政督察区。同年,前九区改称第六行政督察区(后),恢复第七行政督察区(后),领原属皖南行署直辖的六县。皖南行署领第六(后)、第七(后)、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1949)5月上旬,皖南全境解放,国民政府皖南行署区自行解体。国民政府皖北行署设立后,领原属安徽省辖的第一、第三(前)、第五、第六(前)、第七(前)等五个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1940)撤销皖北行署,原领五个行政督察区改属安徽省。

☚ 康熙六年至清末   第二章 历史文化 ☛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虽然还保留了一些宫观及活动,但道教逐渐衰落。一些道教界人士不甘清末以后的衰败趋势,力图重新扩大影响,发展道教。1912年3月,以安庆道教为主,成立了安徽道教总会,合肥以及其他一些地方也相继成立了道教会,入会的除道士外,还有江湖术士。安徽道教总会并未能真正领导起全省道教,各地道士依旧分散行事,各管檀越。到民国中期,据《各县道教宫观表》(1934—1936年调查,缺部分县及齐云山)记载,全省不完全统计有道教宫观192处,道士1000余人。还有一些道士、道姑居住家中或往来各地,从事与迷信活动相结合的活动。民国时期安徽道教的宗派繁杂,一般分全真、正乙两派,正乙派以休宁县齐云山为首,在皖南尤其是徽州地区流传较广,全真派以怀远县禹王宫、凤台县茅仙洞为主,在皖北地区流传较多。到40年代末,全省道教宫观尚有120余座,道教职业者近800人。

☚ 唐宋明清时期   二 现状 ☛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孙中山倡导汉满蒙回藏5族共和,回族作为新兴的中华民国的主要民族之一,社会地位极大提高,伊斯兰教也因此有所发展,清真寺得到维修,一些宗教团体如回教俱进会也成立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清真学校等教育文化事业,安徽的回族伊斯兰教亦然。据有关材料统计,30年代各县有清真寺42座(不完全统计),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25万人。抗日战争期间,皖南山区战火少有波及,民众纷纷迁居至此,其中包括大量回族群众,伊斯兰教的影响因此流入皖南山区各县。

☚ 元明清时期   二 现状 ☛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

安徽天主教有了进一步发展,成立了蚌埠、芜湖、安庆3个教区及屯溪监牧区,堂口及信教群众逐年增加。民国初年全省有公所376处,教友45357人,保守67653人,中、外传教士62人。到抗日战争前,全省发展到公所520处,教友108088人,保守52954人,中、外传教士117人。另外天主教会在全省还办有许多中小学、医院、诊所等社会文化福利事业。1949年初,全省天主教堂共计90余座,公所247处,教会人员外籍195人,中籍406人,信徒13万人。

☚ 鸦片战争以后   二 现状 ☛
000042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