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民众戏剧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民众戏剧社 民众戏剧社1921年5月成立于上海的戏剧团体。由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柯一岑、陈大悲、汪仲贤等13人发起。该社主张“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主张多演“爱美剧”和“写实的社会剧”,其文艺思想与文学研究会一致。曾创办《戏剧》月刊,出至第6期停刊。该社的主要贡献是在戏剧界传播五四革命精神,在当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在批判当时已经堕落了的“文明戏”和传统戏剧的同时,对前者在辛亥革命前后所起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另外,该社剧本创作和演出活动较少。随着《戏剧》月刊停刊,该社即停止活动。其后身为北京成立的新中华戏剧社,对北京的“爱美剧”运动有过一定的影响。 ☚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 民众戏剧社 民众戏剧社1921年5月成立于上海。1920年10月,新剧演员汪优游为改革衰落了的新剧,试演西欧社会问题剧《华伦夫人之职业》遭到失败。他领悟到在资本家掌握的剧场里,难以继续创建新型戏剧艺术的探索,便竭力呼吁组织非营业性的剧团,以利于戏剧改革的试验。他的主张得到上海文艺界人士的赞同和支持,民众戏剧社遂告诞生。该社主要成员有沈雁冰(茅盾)、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汪优游、陈大悲、徐半梅等。民众戏剧社以提倡改革新剧(即早期话剧、文明戏),创建真新剧为任务。它的宗旨为: “非营业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它在《民众戏剧社宣言》里声称: “戏剧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说明他们所要提倡的艺术的新剧,是那种“能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和“正真无私的反射镜”的现实主义的现代话剧。他们并表示要仿效英、法各国在十九世纪末创造的自由剧院,进行非职业性戏剧活动,以推动我国的现代话剧运动。陈大悲根据非职业性的英文Amateur的译音,称之为爱美的戏剧运动。民众戏剧社设有研究部和实行部,研究部创办了现代话剧史上最早的戏剧刊物《戏剧》,刊登了许多批判旧剧、文明戏和讨论创建真新剧、开展爱美剧运动的文章,并刊载翻译的外国剧本,介绍外国戏剧演出和演技的文章。该刊在上海出1卷6期后,由陈大悲、蒲伯英在北京继出2卷4期。实行部本拟试演世界名剧,但因没有剧本、演员、剧场,计划遂告落空。民众戏剧社在新文化运动中对改革旧戏剧作出了努力。它提出的创建现实主义的现代话剧和开展爱美剧运动的方针和办法,虽不尽完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实践机会)但它为创建现代话剧,开展现代话剧运动制定了一个具体奋斗目标和比较可行的活动方法,有其积极的意义。 ☚ 开新剧团 上海戏剧协社 ☛ 民众戏剧社 民众戏剧社1921年5月由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等十三人组织的戏剧文学团体。该社创办的《戏剧》月刊为中国第一个戏剧刊物,研究和介绍戏剧理论和艺术技巧,反对当时的旧戏和文明戏。民众戏剧社的主要贡献是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的发挥。该社宣言指出:“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认为戏剧“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反对演“历史剧”,“因为历史剧只能叙述旧的习惯和传统,而不能加入破习惯传统的新思想”; 也反对“把外国最新的象征剧、神秘剧输入到中国戏剧界来”,以为这种戏“仅可以供中国文学家、哲学家底特别研究”,而“一般社会实在不需要它”。在创作方面主张“艺术上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同时,还介绍了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的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的声势。但在批判已经堕落了的文明戏和传统戏剧时,低估了前者在辛亥革命前后所起的积极作用,忽视了后者某些值得注意的优点。 ☚ 创造社 新格律诗派 ☛ 民众戏剧社新文艺团体。由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人发起,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艺术观上与文学研究会相近,比较重视艺术的功利性。认为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担负社会教育的任务。为现代戏剧运动的发展和戏剧理论的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