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毛诗故训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毛诗故训传

毛诗故训传

简称《毛传》。诗经注本。三十卷。西汉(一说秦汉间)毛亨撰。毛亨,生卒年不详。鲁(今山东曲阜一带)人,一说河间(今河北献县)人。关于《毛传》的作者和传授源流,自汉迄唐,诸说不一。现代一般根据郑玄《诗谱》、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所记,定为毛亨(大毛公)所作。相传其诗学传自荀卿,西汉初期开门授徒,所著《诗故训传》传之赵人毛苌(小毛公),为“毛诗学”的开创者。其书之章句训诂,大抵采用先秦学者的意见,取自先秦群籍。如释《既醉》、《昊天有成命》等篇,取自《国语》;释《葛覃》、《草虫》等篇,义见《礼记》。书中解释篇旨,常能保存古义。如谓《大雅·绵》首章叙述古公亶父避狄,自豳迁岐的事。这些经过,《孟子·梁惠王》篇、《庄子·让王》篇、《淮南子·道应》篇都有记载,《传》文引此有助读者了解周之先世自豳迁岐的历史。此书释词精当,义多可取。解字释词,皆有体例。或统释全篇于首章,或统释全篇于末章,或明假借,或释虚词,或以今语通古语,或以今义通古义,或用复词释单字,或用单字释复词,或倒文为训,或比况为训,或探下为释,或补足前训,或字同而训异,或字异而训同。总之,皆有体例可寻,稍加归纳,即见条理,足为古书训诂示范。于创作方法,则独标“兴”体。“六义”之说,最早见于《周礼·大师》“教六师”,《诗序》加以引述,但只解释《风》、《雅》、《颂》,没有说明赋、比、兴的涵义。《毛传》标示“兴”体,实属创举。据宋王应麟《诗经考异》引鹤林吴氏的统计,《毛传》标明“兴也”的凡一百十六篇。综观《毛传》所标“兴”诗,有的所标位置不当,有的与“比”义界限不清,还有少数误标、漏标。然将前人所传赋、比、兴的作法,首次运用于诠解诗篇,为后人提示说诗解文途径,意义重大。东汉末年,郑玄为《毛传》作《笺》,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清代陈奂作《诗毛氏传疏》疏解更为完备。但毛亨解《诗》,往往从封建伦理道德出发,对一些诗篇的主旨,有所歪曲,是其缺陷。《汉书·艺文志》载《毛诗故训传》三十卷,原书已佚,后世传本,均附以《郑笺》。北京图书馆藏有宋刻单行本一部,又残本一部。清代段玉裁撰有《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三十卷。

☚ 诗序   毛诗传笺 ☛

毛诗故训传

儒家经典训释著作。简称《毛传》。六国时人毛亨(生卒年不详)撰,汉初赵人毛苌(生卒年不详)传其学。他们所传授的《诗》,便称为“毛诗”。由于史料匮乏,现在对毛亨之生平知之甚少。但可以肯定,其学出自孔门。《毛传》由“故训”和“传”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训释词义,后者主解释诗义。汉时,诗与诂训传各自为书,至唐孔颖达撰《毛诗正义》,才将诗经文、毛诗序、故训传、郑玄笺、孔氏疏合而为一。

《毛传》比较准确地对《诗经》进行了训释,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大量故训,为后人理解和研究《诗经》架起了一座不可替代的桥梁。《毛诗》为古文,多用假借字。《毛传》的一大特点便是善用今字解古字,以本字释借字。这样,不但使读者明白词义,而且为后人提供了汉语文字词语发展衍变的第一手资料,使人可以从中推求汉语变化的轨迹。《毛传》的另一特点,是对名物制度的诠释比较切要。《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距毛亨所生活的时代尚不十分遥远。也许这正是毛亨能比较准确地解释《诗经》中名物制度的原因所在,同时也可以证明《毛诗》的传授确实是渊源有自的。“兴”是《诗经》里普遍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毛传》将《诗经》里用兴法的诗句都用“兴也”二字标出,共有一百十六篇之多。虽其中有漏标和误标,但大体是正确的。毛亨是第一个把兴与《诗经》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研究,并给出明确义界的人。他不仅对兴下了定义:“兴,起也。”而且结合具体诗篇明确注出哪一些属于兴诗,使这个抽象而朦胧的理论概念变成了鲜明而切实的诗歌形象,开创了《诗经》艺术手法研究的新领域。《毛传》训释《诗经》时所采用的多种训诂手段,为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诸如声训、形训、义训等方法,《毛传》中都开始运用。《周南·葛覃》“害浣害否”,《毛传》:“害,何也。”先秦“害”、“何”声同,通过同音相训,注明“害”是“何”的假借字,诗意涣释。《郑风·箨兮》“倡予要女”,《毛传》:“要,成也。”古时一节乐曲终了叫“一成”,所以《毛传》在此为申明诗意,采取随文释义的方法,训“要”为“成”。《郑风·女曰鸡鸣》“与之宜之”,《毛传》:“宜,肴也。”甲骨文、金文的“宜”字像屋内俎上有肉形,《毛传》便是据其形来注“宜”的本义。除此之外,如《周南·芣苢》“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第一个指出“薄”字的语助词作用。又如“婆娑,舞也”,“劬劳,病苦也”,“鞅掌,失容也”等等,对连绵词的意义已有明确的认识。再如“九十其仪,言多仪也”,“岁取十千,言多也”,对数字虚指而非实指的作用也已有很通达的理解。《毛传》为后世学者开辟了一条注释古籍的广阔道路。从汉魏乃至唐宋以还,名目众多的注、疏、传、笺解等著作,正是对《毛传》的继承和发展。其“传”体则直接导致了两汉章句学的空前繁荣。

但是,《毛传》中也存在失误和糟粕。毛亨用儒家思想全面改造诗义,使《诗经》完全成为政治读物,向“经”的方向迈出一大步。从此以后,谬种流传,对诗义的曲解一发而不可收拾,《诗经》成了一部“谏书”。以《关雎》为例,《毛传》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雎鸠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这种说教统治《诗经》研究达二千年之久,可见其影响的深远和巨大。在训诂学方面,毛亨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还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如《毛传》解词从不注音,说明他还没有认识到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如《毛诗》中有很多假借字,《毛传》能指出这些字的意义,却不能找出它们的本字。说明《毛传》在用今字解古字,用本字释借字时是不自觉的。此外,《毛传》有时还把连绵词拆开训释,说明对连绵词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虽已有明确认识,但尚未完全把握。当然,关于六书或连绵词等文字训诂理论是在毛亨以后形成的,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也正由此,不宜把《毛传》的成就抬举到不恰当的高度。总之,虽然《毛传》精华与糟粕杂陈,创造与失误并存,但毕竟是一部开创之作、奠基之作,所以能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诗经》的基本读物。

今最常见的有清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本,中华书局出版了缩印本,颇便检索。

毛诗故训传

毛诗故训传

《汉书·艺文志》 只云: “《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汉书·儒林传》也只云:“毛公,赵人也。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都未言毛公其名。其后关于《毛诗故训传》作者出现四说:
1. 以为毛苌作。《后汉书·儒林传》云: “赵人毛苌传《诗》,是为《毛诗》。”《隋书·经籍志》载:“《毛诗》二十卷,汉河间太守毛苌传,郑氏笺。”
2. 以为毛亨作。郑玄《诗谱》说:“鲁人大毛公为《训诂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 (《毛诗正义·关雎疏》引) 吴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也云:“荀卿授鲁国毛亨,毛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
3. 后有学者朱彝尊《经义考》以为 《汉书·艺文志》所言 《毛诗》二十九卷,为毛亨作,今佚;《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为毛苌作,今存。
4. 王国维《书 〈毛氏故训传〉后》则以为故训为大毛公所作,传则小毛公所增益。” (见《观堂集林·别集》)
今人一般以为郑玄、陆玑皆习《毛诗》,其说当渊源有自,故从其说,以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始为毛亨作。但毛苌据之传《诗》,也当有所删润增补,不断加工完善。
《毛传》是汉代经学的产物,与今文三家一样也是断章取义,比附经义,将《诗》作为政教工具。但《毛传》说诗也有不同于或胜于今文三家的地方。《毛传》将《诗》和《左传》配合起来,以诗论史,以史明诗; 且通训诂,举大义,考证训诂,简明扼要;很少妄诞迷信的内容,坚守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著述原则和“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排斥谶纬神学;标兴116处;借兴法发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毛传》说诗穿凿附会的部分应清除,但其对字、词、典章制度的训诂部分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毛传》体例严谨:每篇诗前以“序”简要说明诗旨,诗句下先依《尔雅》训释字义,涉及历史事实、典章制度或诗义隐晦处再据《左传》、《周礼》、《仪礼》等文献略作说明。有人曾将《毛传》说诗析为补释、明原因、明规律、比证、加确、增补句子成分明意、变句诠解、说明情况、推阐诗义、连类广训十例。(见冯浩菲《毛传要例索隐》,《文献》1989年2期)
《毛传》是完整保留至今的古代经注中时间最早的,故在《诗经》学、经学乃至训诂学中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清人陈奂说: 《毛传》“文简而义赡,语正而道精,洵乎为小学之津梁、群书之钤键也。”( 《诗毛氏传疏序》)

☚ 毛诗源流   今文三家与古文毛诗的异同 ☛
毛诗故训传

毛诗故训传

简称《毛传》。是对《诗经》进行解释的训诂著作。共三十卷。解说来源于战国学者,汉初由毛亨写定。这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一部传注。
《毛传》对《诗经》的解释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是离析章句。如“《黍离》三章,章十句”,“《君子于役》二章,章八句”。二是说明章旨。如《诗·豳风·东山》序:“一章言其完也,二章言其思也,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四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三是解释词义。如《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毛传》:“遵,循也;汝,水名也。坟,大防也。枝曰条,干曰枚。”四是解释语句。如《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毛传》:“古之君子实得我之心也。”五是记述典章制度。如《诗·召南·采》:“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毛传》:“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藻。”六是引证史实。 如《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毛传》:“古公处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去之,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

☚ 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毛传 ☛

毛诗故训传

简称《毛传》。诗文注。西汉初(? )毛亨撰。三十卷。《毛传》作者自汉迄唐,诸说不一。《汉书·艺文志》但称毛公,不著其名。今据郑玄《诗谱》及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定为毛亨(大毛公)所作。亨,秦汉间人,生卒年不详。一说西汉鲁(今山东曲阜)人, 一说河间(今河北献县)人。载籍谓其学传自荀卿,西汉初年开门授徒,所著《诗故训传》传之赵人毛苌(即小毛公),是毛亨为“毛诗学”的创始者。《隋书·经籍志》载:“毛诗二十卷,汉河间太守毛苌传。”实误。(参考《四库全书》“毛诗正义”条)此书以解释章句,析字训诂为主。皆取义于先秦古籍,渊源有自。如释《既醉》、《昊天有成命》,取自《国语》;释《葛覃》、《草虫》,义见《礼记》。一般立论有据。足资参考。其训诂体例,不拘一格。或统释全篇于首章,或于末章,或以释词,或以释义,或析假借,或解虚词,皆以当时语言诠释古语古义,颇为简明畅达。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独标“兴”体,而以“兴”带比、赋,力求阐明诗的语言特点,帮助读者领会诗旨。其后郑玄为之“笺”,孔颖达为之“疏”,更使毛诗地位提高。然毛亨解诗常从封建伦理道德出发,于诗意常有曲解,对后世影响亦深,是其局限。据《汉书·艺文志》载原书已佚。后世传本均附以《郑笺》。现存有宋刻本两部(已残),均藏北京图书馆。又,日本存有《毛诗故训传笺》二十卷为庆长(明万历)活字印本。清代有段玉裁《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三十卷,可参考。

毛诗故训传

毛诗故训传

儒家经典训释著作。简称《毛传》。六国时人毛亨(生卒年不详)撰,汉初赵人毛苌(生卒年不详)传其学。他们所传授的《诗》,便称为“毛诗”。由于史料匮乏,现在对毛亨之生平知之甚少。但可以肯定,其学出自孔门。《毛传》由“故训”和“传”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训释词义,后者主解释诗义。汉时,诗与诂训传各自为书,至唐孔颖达撰《毛诗正义》,才将诗经文、毛诗序、故训传、郑玄笺、孔氏疏合而为一。
《毛传》比较准确地对《诗经》进行了训释,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大量故训,为后人理解和研究《诗经》架起了一座不可替代的桥梁。《毛诗》为古文,多用假借字。《毛传》的一大特点便是善用今字解古字,以本字释借字。这样,不但使读者明白词义,而且为后人提供了汉语文字词语发展衍变的第一手资料,使人可以从中推求汉语变化的轨迹。《毛传》的另一特点,是对名物制度的诠释比较切要。《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距毛亨所生活的时代尚不十分遥远。也许这正是毛亨能比较准确地解释《诗经》中名物制度的原因所在,同时也可以证明《毛诗》的传授确实是渊源有自的。“兴”是《诗经》里普遍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毛传》将《诗经》里用兴法的诗句都用“兴也”二字标出,共有一百十六篇之多。虽其中有漏标和误标,但大体是正确的。毛亨是第一个把兴与《诗经》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研究,并给出明确义界的人。他不仅对兴下了定义:“兴,起也。”而且结合具体诗篇明确注出哪一些属于兴诗,使这个抽象而朦胧的理论概念变成了鲜明而切实的诗歌形象,开创了《诗经》艺术手法研究的新领域。《毛传》训释《诗经》时所采用的多种训诂手段,为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诸如声训、形训、义训等方法,《毛传》中都开始运用。《周南·葛覃》“害浣害否”,《毛传》:“害,何也。”先秦“害”、“何”声同,通过同音相训,注明“害”是“何”的假借字,诗意涣释。《郑风·箨兮》“倡予要女”,《毛传》:“要,成也。”古时一节乐曲终了叫“一成”,所以《毛传》在此为申明诗意,采取随文释义的方法,训“要”为“成”。《郑风·女曰鸡鸣》“与之宜之”,《毛传》:“宜,肴也。”甲骨文、金文的“宜”字像屋内俎上有肉形,《毛传》便是据其形来注“宜”的本义。除此之外,如《周南·芣苢》“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第一个指出“薄”字的语助词作用。又如“婆娑,舞也”,“劬劳,病苦也”,“鞅掌,失容也”等等,对连绵词的意义已有明确的认识。再如“九十其仪,言多仪也”,“岁取十千,言多也”,对数字虚指而非实指的作用也已有很通达的理解。《毛传》为后世学者开辟了一条注释古籍的广阔道路。从汉魏乃至唐宋以还,名目众多的注、疏、传、笺解等著作,正是对《毛传》的继承和发展。其“传”体则直接导致了两汉章句学的空前繁荣。
但是,《毛传》中也存在失误和糟粕。毛亨用儒家思想全面改造诗义,使《诗经》完全成为政治读物,向“经”的方向迈出一大步。从此以后,谬种流传,对诗义的曲解一发而不可收拾,《诗经》成了一部“谏书”。以《关雎》为例,《毛传》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雎鸠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这种说教统治《诗经》研究达二千年之久,可见其影响的深远和巨大。在训诂学方面,毛亨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还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如《毛传》解词从不注音,说明他还没有认识到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如《毛诗》中有很多假借字,《毛传》能指出这些字的意义,却不能找出它们的本字。说明《毛传》在用今字解古字,用本字释借字时是不自觉的。此外,《毛传》有时还把连绵词拆开训释,说明对连绵词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虽已有明确认识,但尚未完全把握。当然,关于六书或连绵词等文字训诂理论是在毛亨以后形成的,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也正由此,不宜把《毛传》的成就抬举到不恰当的高度。总之,虽然《毛传》精华与糟粕杂陈,创造与失误并存,但毕竟是一部开创之作、奠基之作,所以能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诗经》的基本读物。
今最常见的有清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本,中华书局出版了缩印本,颇便检索。

☚ 文学作品研究   楚辞章句 ☛
毛诗故训传

毛诗故训传

一作诂训传,简称《毛传》。《诗经》研究著作。关于作者,自汉迄唐,说法不一。现一般根据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定为毛亨(大毛公)所作。是现存《诗经》最早的完整注释本。以解释《诗经》的词汇为主,其诂训大抵以先秦学者的意见为依据,保存很多古义。每篇诗前各有序,阐明诗作主题,虽多从封建伦理观点出发,语多附会,未必可信,但仍不失为研究《诗经》的重要著作。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即采用《毛传》。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使其地位得以提高。唐孔颖达作《毛诗正义》,进一步详细疏解《毛传》、《郑笺》,使其更显重要,清陈奂作《诗毛氏传疏》,疏解更为完备。

☚ 毛诗传笺   牛 ☛

毛诗故训传

研究《诗经》的著作。简称《毛传》。西汉毛亨撰。30卷。毛公传《诗》多古文,其释实兼诂、训、传三体,故以“故训传”为书名。此书为今存西汉《诗经》学最完整之著作,有《皇清经解》本和清段玉裁《毛诗故训传定本》(收入《经韵楼丛书》。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汉代的《毛诗》为诗序一卷、诗28卷。《毛诗故训传》为30卷。王先谦《汉书补注》说:“古经传皆别行,毛作《诗传》,取二十八卷之经,析邶、鄘、卫《风》为三卷,故三十卷也。”周寿昌《汉书校补》则说:“毛公作《故训传》时,以《周颂》三十篇为三卷,而序分冠篇首,故合为三十卷。”二说不同。《毛传》原书已佚,传本均与《郑笺》合行。《毛传》训诂大都有先秦文献为据。如释《既醉》、《昊天有成命》等篇,取自《国语》;释《万覃》、《草虫》等篇,义见《礼记》;释《行露篇》“淄帛五两”、《野有死麕》篇“凶荒杀礼”,取自《周礼》。此外还有不少解释,出于《论语》、《孟子》等书。足见《毛传》解诗有自。《毛传》训释《诗经》以解释文字为主,或明假借,或释虚词,或以今语通古语,有关全篇的统释则置于篇首或篇末,可从文字和篇旨两方面帮助读者领会神义。《毛传》释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成为《诗》学研究的主要著作,也因从汉代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解释诗义,对诗篇的主旨有所歪曲。东汉郑玄为《毛传》作笺注,称为《郑笺》。唐孔颖达又为《毛传》、《郑笺》作详细疏解,称为《毛诗正义》。清代陈奂的《诗毛氏传疏》疏解更为完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