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每周评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

综合性周刊。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社出版发行。第26期后由胡适主编。《发刊词》宣布刊物的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表明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在五四运动期间刊出“山东问题”和“对于北京学生运动的舆论”等专号。胡适接编后,发表反对马克思主义宣扬实用主义的文章,引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导致《新青年》团体的分裂。该刊以发表政论为主。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李大钊、高一涵、周作人、张申府等。该刊曾发表200多篇“随感录”,简短犀利,旗帜鲜明。在“文艺时评”栏上,发表了周作人的《论黑幕》《平民文学》等文和高一涵的《我的戏剧革命观》等。另发表了周作人、罗家伦、胡适的文学作品多篇。在第12号上曾转载林纾的《荆生》,接着连续刊载批评文章对此痛加批驳。1919年出至第37号被北洋军阀政府查封。

☚ 学灯   新潮 ☛
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

周刊,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1919年8月31日被北洋政府查禁,共出36期。第1至第25期由陈独秀主编,以后各期由胡适主编,每周评论社出版发行。该刊是由《新青年》社的陈独秀,李大钊和张申府发起创办的,《发刊词》宣布刊物的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八个大字,表现了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坚决抨击军阀政治,报道欧亚两洲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革命的消息,“五四”高潮中出了“山东问题”和“对于北京学生运动的舆论”等专号,“五四”以后又陆续介绍了苏联政府颁布的新宪法、土地法、婚姻法等。第25期后,因陈独秀被捕,李大钊离京,胡适接编,改变了刊物的方向,发表反对马克思主义宣扬实用主义的文章,引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导致《新青年》团体的分裂。该刊以发表政论和“随感录”为主,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只眼)、李大钊(守常、常、明明)、高一涵(涵庐)、周作人(仲密)、张申府(张赤、赤)、以及慰慈、一针、庚言、天风、志希等。尤其该刊发表的二百五十多篇“随感录”,简短犀利,旗帜鲜明,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思想启蒙和政治鼓动作用,并且为后来战斗的小品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期刊·丛刊·报纸副刊   语丝 ☛

《每周评论》

1918年12月22日由陈独秀、李大钊等创办于北京,每周日出版,4开1张4版。该刊报道并全力支持五四运动,支持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思想,初步宣传了社会主义思想和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4月6日,第16期发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节译文。该刊前25期的主要编辑人是陈独秀,从第26期开始主要编辑人是胡适,基本取消了反映政治斗争的内容,共出37期。1919年8月31日被北洋政府查封。

每周评论

065 每周评论

“五四”时期进步刊物,周刊。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陈独秀、李大钊创办、编辑,并为主要撰稿人。以政治鼓动为主,在“五四”运动中配合《新青年》进行了卓越的宣传工作。曾刊登《共产党宣言》的摘译稿。后由胡适主编。胡适发表《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李大钊即著文反驳,引起了思想界关于“问题与主义”的激烈论战。1919年8月30日被北洋军阀政府封禁。共出37期。

☚ 密勒氏评论报   晶报 ☛

每周评论

“五四”时期的进步刊物。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周刊。初由李大钊、陈独秀等主编,第26期起由胡适主编。曾发表胡适《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引起思想界“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1918年8月31日被军阀政府封闭,共出37期。

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

“五四”时期的著名刊物之一。“五四”前,《新青年》每月出一期,主要载长篇理论文章,难于发挥及时分析形势和指导革命运动的作用,已不能完全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势下,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和李大钊发起创办了《每周评论》,社址在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米市胡同79号安徽泾县会馆。该刊采取4开小报形式,每逢星期日出版,内容分国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社论、文艺时评、随感录、新文艺、国内劳动状况、通信、评论之评论、读者言论、新刊批评、选论等12类。前25期的主编是陈独秀,第25期以后主要是胡适编辑的。经常在此刊上发表文章的除陈独秀、李大钊外,还有胡适、高一函、王光祈、周作人、张申府等人。在该刊发刊词中,陈独秀指出:发行此刊的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只希望以后强权不战胜公理,便是人类万岁!本报万岁!”根据这一宗旨,《每周评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宣传十月革命和世界人民革命的斗争的经验,同时提供科学、民主,反对旧文学、旧道德,使它成为全国革命性和战斗性最强的刊物。它的创办,表明新文化运动同现实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了。它在社会上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很大,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在思想上和舆论上作了重要准备。
“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便以反映这一伟大斗争的主要内容。一连五期的全部或大部篇幅报导和评论“五四”运动的发展,给予热情歌颂和大力支持,宣传反帝反封思想和十月革命的道路,对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指导作用。六三运动后,逐渐改变了刊物的方向,在胡适的主持下,连篇累牍地刊登“杜威讲演录”大力宣传适用主义,但在北洋军阀的眼中,它依然是革命刊物,因而在1919年8月31日该刊第37期正在付印时,被反动军阀政府查封。

☚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利群书社 ☛

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

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4开4版,陈独秀、李大钊创办。1919年8月31日至第37期被北洋军阀查禁。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组成的统一战线刊物。参加创刊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高一涵、高承元、张申甫等,后来又有胡适、彭一湖、张慰慈等参加撰稿。前25期的主要编辑人是陈独秀,除“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外,还广泛地报道国内外大事、批评和谴责段祺瑞政府的亲日卖国政策,把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和反军阀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还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世界革命潮流,把社会主义作为新思潮的一种加以宣传。对于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曾抱有幻想,有的文章还对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抱有怀疑甚至非难的态度,主要反映了陈独秀的观点。但随着巴黎和会的进展,帝国主义侵略面目的进一步暴露,逐渐改正了错误的观点,转而歌颂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爆发后,它予以全力支持,从5月21日的第21期起,一连五期用全部或大部分篇幅,有时还增出专页,。刊载关于运动的详细报道,发表支持群众正义要求的评论,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争,在当时报刊中是最突出的。“六三”运动以后,陈独秀被捕,李大钊出走,胡适取得了主编权,内容和性质起了重大的变化,从26期起取消了政治宣传鼓动的报道和评论,连续刊载《杜威演讲录》,宣扬实用主义。胡适还发表了《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直至被查封。

☚ 每日译报   近世文体 ☛

每周评论

Weekly Review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