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系指孕妇与胎儿之间,因血型不合而产生同族血型免疫性疾病。本病属高危妊娠,常引起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或新生儿死亡。主要病机是湿热内蕴,湿热熏蒸,而致胎黄; 以及血瘀内阻,阻滞冲任之血不能养胎。临床上血瘀型与湿热型常并见。治疗宜用活血化瘀及清热利湿之品。
母儿血型不合
胎儿及胎盘在子宫内是一个移植物、胎母之间、虽然有胎盘相隔,但胎儿的血球经常流入母体、而母亲之免疫球蛋白尤易通过胎盘侵入儿体。若母儿血型相同相合,则无抗原抗体的免疫问题。若不相合、则儿血进入母体,可能使母体产生不利于胎儿的抗体、而发生流产、畸变、死胎、中毒、溶血等病变。
母儿血型不合主要有ABO血型和Rh血型不合两大类,在我国多见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极少见,Mn及Ss等血型不合,在我国则更为少见。
Rh血型不合 Rh为一血型物质,是猕猴或恒河猴(Rhesus)血中的一种因子,取其前二字母名之日Rh因子,有遗传基因。对Rh血型目前有二种命名法即Fisher命名法的C、D、E、c、d、e法与Wiener命名法的rh、Rh、rh、“Hr、Hro、Hr”法,前者较为简明故采用之,其中d至今尚未发现,仅理论上存在而已。其抗原强弱次序为D>E>C>c>e>d,因D之抗原性最强、亦最常见、引起胎儿、新生儿疾患与死亡亦最多,故临床上每以D抗原之有无作为Rh阳性或阴性之依据。
Rh血型不合病是一种血型抗原免疫后产生的胎儿、新生儿溶血病。
本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母子间的Rh血型不合所致,胎儿由父方遗传的抗原刺激母体而产生免疫抗体,此抗体可经过胎盘而进入胎儿,与胎儿红细胞相结合而发生溶血。
据1978年上海13个单位统计,18年来所见835例新生儿溶血病中,因Rh血型不合者有122例,占14.61%,其中母为Rh(-)者75例,占8.98%,母为Rh(+)者47例, 占5.63%。抗D者64例、抗E25例、抗CE17例、抗CD6例、抗DE4例、抗C3例,其他4例。Rh阳性率之发生与种族有关,据上海市生物制品研究所血型组调查: 上海居民Rh(一)者为0.24%,而回族则为0.74%、维吾尔族为4.96%、塔塔尔族则高达15.79%。故Rh的问题,在少数民族中应予重视。Rh(一) 最多者是法国与西班牙国界上比利牛斯山区的巴斯克人(Basques),为33.6%。
轻型Rh血型不合的症状大多数表现为:出生时无明显贫血、水肿与肝脾肿大,1~2天后渐现贫血、黄疸、嗜睡、拒食等,易误诊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重型时可致死胎、流产、或早产;有的出生时即有贫血,全身水肿,肝脾明显肿大,肌张力松弛,反射消失,皮肤偶有瘀点及其他出血倾向,黄疸加深与时俱增。黄疸出现愈早、进展愈快、则病情愈重。若不积极治疗,血清游离胆红质可上升至20mg%以上,引起核黄疸而最后致死。如幸免于死,可遗留智力发育不全与运动功能失调及听觉障碍等后遗症。
凡以往有不明原因之多次流产、死胎、新生儿重度黄疸、出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及与时俱增的贫血、血胆红质升高至25mg%者、及出生时胎盘较大较重者,即应检查血清中有无特异性抗体,以便及早发现血型不合并加以防治。
常作的实验室检查有:
❶产前: 取孕妇不抗凝血8ml,丈夫抗凝血2ml,若需送外地检查时,则抽孕妇血10ml,(9ml不抗凝,1ml抗凝),将分离血清置于无菌瓶内,连同丈夫血一瓶,放入冷藏瓶,速寄化验所。
❷产后: 取产妇血如产前,再取小儿脐带不抗凝血3ml,取脐血时先拭净表面之血,以避免影响检查。若孕产妇和丈夫及婴儿之ABO血型配合者,取孕、产妇血清与丈夫或婴儿红细胞作酶试验、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胶体介质试验、盐水介质试验,若其中任何一试验呈阳性者,即可诊断。再将含有免疫抗体的孕、产妇血清与各例标准红细胞依上述试验方法以鉴出孕、产妇血清含有何种免疫抗体。患儿除有贫血外,最主要的是血清胆红质增高,生后三天可达30mg%或更高,黄疸指数明显增加。血清中有与其红细胞不配合的IgG抗体。
羊膜腔穿刺也常用来诊断母儿血型不合,即通过羊膜腔穿刺、用化学测量法及分光光度计测量羊水中胆红质量及其他血溶解后之色素浓度、可估计胎儿溶血状况。同法可在妊娠各期重复几次以作比较。
孕期X线检查或作羊膜腔造影术,可见胎儿呈现头颅透明带及胎儿皮下水肿。
在孕期诊断可能为Rh溶血病者,应争取在妊娠六个月内每月检查抗体效价一次,妊娠7~8月每半月一次,妊娠8个月后每周一次,若浓度不升高,可于38周时引产。若浓度升高或曾有患此病史者,则应早作羊膜腔穿刺,并根据羊水的检查结果决定应行引产、宫内输血、自娩或剖宫产。若胎儿溶血病严重,而过早娩出又难于存活时,则可考虑宫内输血、将血输入胎儿腹腔内,则血可经胸导管进入血循环。近来有主张在孕期剖开子宫换血者则更为有效。
除输血外综合疗法可包括为 (1) 维生素C500mg加25%葡萄糖40ml,每日静脉注射1次。
(2) 维生素K12mg,每日1次。
(3) 维生素E30mg,每日3次。
(4) 氧气吸入,每天2次,每次10分钟,在孕期之早、中、晚三期中,每期连用十天。
(5) 苯巴比妥,它能增强肝细胞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化酶的活力,增强肝对胆红素的结合与排泄、由孕32周起每夜服25mg或50~90mg,日服2~3次、能降低新生儿的胆红质,可减少换血率50%。如能坚持以上治疗方法效果更好。
临产时多用三联疗法、即静注可拉明0.25~0.375g、维生素C500mg,50%葡萄糖40ml及氧气吸入一日2次。缩短产程,如需作手术最好用局麻或针麻。胎儿娩出后,立即钳住脐带,以防脐血流入儿体过多、增加静脉压而使病情加重。脐带残端留5~6cm、由脐静脉注入小三联(可拉明25mg、维生素C100mg、25%葡萄糖10ml),和氢化可的松25mg后再结扎断脐,裹以无菌纱布,滴上1∶5000呋喃西林溶液,保持脐带湿润以备换血。留脐血时勿用手挤勒,以免脐带胶质混入血内影响抗人球蛋白试验。称胎盘重量并送病检。
新生儿处理最要紧是防止严重贫血与心力衰竭,视情况需要决定是否需尽快换血。以后则针对高胆红质血症进行处理,防止核黄疸,可采用:(1) 口服或静注葡萄糖以促进葡萄糖醛酸的合成而与胆红质相结合。
(2) 口服苯巴比妥每公斤体重5~7mg,一日3次,连服4~5天。
(3) 每天服强的松3mg/kg三次或氢化可的松每日6~8mg/kg、分2~3次加于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此药能阻止抗原抗体反应减少溶血,增加肝细胞酶对胆红质的结合力。
(4) 中草药:可用三黄汤渗湿、解毒、利胆,对降低血胆红素有效。
(5) 光疗:能促进胆红质的分解与排出,最有效的光谱为450~460nm。蓝光较日光疗效好,用4~6只日光灯或蓝光荧光灯,总亮度约为200烛光,围成一圈,距婴儿约40~50cm照射。婴儿全裸,用黑橡皮片保护双眼,周围温度为30℃,照射时间蓝光灯为24~48小时,日光灯为24~100小时。可持续照射或照射6小时后停照2小时再照射,如此反复进行。用蓝光灯时应滤去紫外线,照射时宜常规测体温,勿使过高以防婴儿脱水。
(6) 给白蛋白1g/kg,加25%葡萄糖10~20ml,静滴,无白蛋白时可用血浆25~30ml,每日静滴1~2次。白蛋白可与游离的胆红质结合。
(7) 预防并发缺氧与酸中毒及感染。
(8)某些能降低胆红质结合的药物不宜应用如磺胺药、水杨酸药如阿斯匹林、安息香酸钠、速尿、庆大霉素及大量维生素K3等。
(9) 对乳汁中含有甾体类、某种同质异构物如孕-3α-20β二醇者应予断奶,因异构物能抑制葡萄糖醛酸转化酶,抑制胆红质的结合,对婴儿哺乳四周后发生黄疸。断绝母乳,提前人工喂养,可促使胆红质尽早排泄。
(10) 重型病例或经药物治疗黄疸继续迅速加深者必须及时进行换血治疗。
新生儿换血法,换血指征有:
❶产前诊断明确且出生时已有贫血、水肿、肝脾肿大、心力衰竭等症状者。
❷早产儿、在妊娠期母亲抗体有上升者。
❸足月儿、出生时脐血胆红质在3mg%以上,或出生后血胆红质每小时增加0.5~1.0mg%,或出生后12小时超过10mg%,或48小时内超过14mg%,或在任何时候超过18~20mg%者。
❹上一胎为溶血症,本胎出生时脐血血红蛋白低于13g,胆红素超过4mg%应考虑换血。
❺一次换血后若血清内游离胆红质又上升达上述程度时应考虑再次换血。
血宜新鲜,血型ABO要与婴儿相合,血型Rh要与母亲相同。换血量约为婴儿血量的二倍,一次换血约400~600ml(每公斤换血150~180ml),一般采用脐静脉,不得已时则可切开大隐静脉进行换血。
对Rh(-)产妇、第一胎分娩Rh(+)新生儿时,于产后72小时内给肌注抗D丙种球蛋白1支 (国产的为14mg/ml),则此种免疫抗体能与分娩时进入母体的Rh(+) 红血球抗原结合,经巨噬细胞清除,而不产生抗Rh(+)的抗体,故再怀有Rh(+)胎儿时不致发生胎婴儿溶血病。有人主张在发生流产、宫外孕、葡萄胎、羊水穿刺术或外倒转术后均予以预防注射。未经注射者第一胎后有15%母体致敏而经注射者则仅为1~2%。但若早已致敏,如孕妇的母亲为Rh(+),或早已有抗体形成、或分娩时进入母体的儿血过多者,则虽予以预防注射,仍不能起到完全预防的作用。
ABO血型不合 是一种由于母子之间ABO血型不合所致的胎婴儿溶血病。多发生于母血为O型而胎儿为A或B型者,少数亦可发生于母为A、胎为B或母B、胎A者。
根据1978年上海13个单位、18年中所见之835例新生儿溶血病中,ABO不合者有712例,占85.27%。其中抗A者有44例,占总数的49.58%;抗B者298例,占总数的35.69%。
其临床症状与Rh不合溶血病相似,但较轻。
在临床上凡遇有O型母亲的婴儿有重度黄疸或有不能解释的神经症状者; 或O型妇女有多次流产、死胎,而其丈夫血型为AB型或A或B型者;曾生育过ABO溶血病的婴儿者,均应考虑有ABO溶血病的可能。对孕、产妇血清作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盐水介质试验、胶质介质试验等特异性抗体检查可协助诊断。如其中任何一例标准红细胞显阳性,则应继续进行吸收释放试验,将释放液与其丈夫或婴儿红细胞依上述方法进行试验,若其中任一试验出现阳性时,诊断即成立。孕、产妇血清与其丈夫或婴儿红细胞作
❶部份中和后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显阳性者即可诊断。
❷溶血素:滴定度在1:8以上者,即可能为ABO不合溶血病。
❸胶体介质与盐水介质凝集滴定、胶体凝集价在1:512以上或胶体凝集价高于盐水凝集价三管以上时,即可能为ABO不合溶血病。
❹婴儿血中有游离抗体、胆红质增高,有网织红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显著增加等。
其治疗与Rh血型不合相同。
与新生儿溶血病鉴别 母儿血型不合所引起的胎婴儿溶血病,需与其他新生儿溶血病相鉴别,如
❶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婴儿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色浅,一周后消失,无贫血、水肿及肝脾肿大,无特异抗体。
❷败血症: 有中毒症状,发热、血培养(+),无特异抗体。
❸颅内出血:症状与核黄疸相似,但颅内出血多有产伤与窒息史,无特异抗体。
❹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症: 为遗传缺陷、测G-6-P-D活力可证实,特异性抗体阴性。
❺先天性球形红细胞病(Spherocytosis):由于红细胞膜先天有病而溶血,无特异抗体。
❻焦葡萄糖酸激酶(pyruvate-Kinase)缺乏症;特异性抗体阴性。
❼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无特异抗体。
❽先天性胆道畸形等。
产科医生须与儿科医生紧密配合,共同研究作出正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