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量生物测定bioassay of pesticide resi-due在控制条件下,通过测量农药对敏感指示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死亡率(或抑制率)、生长率等生理指标,来确定其残留量的生物测定方法。此方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❶指示生物对农药的反应程度与剂量(浓度)呈正相关; ❷反应结果易于观察和测量,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此方法具有经济简便、不需昂贵设备、可直接反映出农药的残效、测定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等优点。其缺点是: 特异性差,只能测出对指示生物的活性,不能确定具体的农药成分,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受指示生物、环境及操作因子影响较大,测定所需时间较长。 简史 1928年文特(Frits Went)首次用燕麦弯曲试验法测定生长素类物质,1935年克拉夫茨(A.S.Crafts)发展了用燕麦作指示植物测定了土壤中亚砷酸钠及氯酸钠的残留与淋溶性,开创了用指示植物测定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量的历史。随着除草剂的大量发展,利用指示植物测定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消解动态及淋溶性,已成为重要的方法。新型的高效磺酰脲类除草剂用生物法测定残留量更具有优越性。此类除草剂用量很低,使用仪器测定时,经过复杂的抽提、净化及衍生化等过程,常使回收率偏低,检测灵敏度不高,而用生物测定法灵敏度可达10-10克级。杀菌剂残留量的生物测定法是在1936年用微生物测定抗生素、维生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7年希特利(N.G.Heatly)等人用于测定农用抗菌素及各种杀菌剂残留量,目前农用抗菌素的残留量测定主要采用生物测定法。杀虫剂残留量的生测法是随着滴滴涕、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46年劳格(E.P.Laug)首先用家蝇来测定动物组织中的滴滴涕残留量,50年代以后,已用家蝇、蚊子等做为指示昆虫,建立了多种杀虫剂残留量生物测定法。随着饲养技术的进展,已可用果蝇、拟谷盗、蚜虫等测定多种类型的杀虫剂。但目前杀虫剂的残留量测定已多用仪器分析代替。 测定方法 残留量生物测定法所用指示生物因农药种类而异。除草剂及生长调节剂多用高等植物或藻类,杀菌剂用微生物,杀虫剂则用昆虫做为指示生物。 除草剂或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量测定 常用的指示植物有燕麦、高粱、黄瓜、玉米、水稻、小麦、豌豆等,通常以植株地上部的干重、鲜重、幼根、幼茎长度,种子发芽率以及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抑制强度大小为测定指标。测定除草剂残留量时,可用土壤样本直接测定,不需要提取,也可用有机溶剂抽提液加到砂土、蛭石等培养基质中进行测定。测定方法最常用的有根、茎长度抑制法与鲜重法。(见除草剂生物测定) 杀菌剂残留量测定 常用的指示生物为细菌或真菌,主要用于农用抗菌素的测定,多采用钢圈抑菌圈法。(见抑菌圈测定法) 杀虫剂残留量测定 常用指示昆虫有家蝇、果蝇、蚜虫、拟谷盗,也可用鱼、虾等,测定方法有药膜法、悬液法、饲喂法和点滴法。用上述几种方法都需要在测定的同时,用农药标准品作浓度一反应标准曲线,将待测样品的测定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农药浓度,换算成残留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