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土家烟俗
武陵源属土家族聚居区,风光绮丽。因为居民多属土家族人,其烟俗也极为奇特。
烟袋陪嫁:据《慈利县烟草志》载,早在明朝中期,索溪峪流传着用烟袋陪嫁的风俗。土家少女出嫁时,带着父亲早已准备好的一对烟袋作为陪嫁的礼品。富裕人家的陪嫁烟袋讲究豪华气派,大多为紫、白铜制的水烟袋,烟炉上镶有“鸾凤和鸣”、“鸳鸯戏水”、“龙飞凤舞”等装饰。结婚之日,将陪嫁烟袋放在新房显眼处,当装饰品,又作为待客之用。洞房花烛夜,新郎、新娘则用此烟袋向客人敬烟,以此显示自己的诚意。
烟袋客·客烟袋:1931年(民国二十年)前后,索溪峪的沙坪、军地坪、喻家嘴等地发明了一种新式水烟袋,烟嘴管有6节套,中空,管型微弧,可伸可缩,伸长约1.5米,缩短仅30公分,烟袋似有一只连接着的茶碗,重约一公斤。吸烟时拉长,不用时缩短。有人凭借这种自备的水烟袋从事服务业,专为有钱人家举行结婚、祝寿、治丧或会馆、商会集会招待来宾,敬烟点火。人们俗称这种服务人员为“烟袋客”。
峪中的一些殷实之家,备有一种客烟袋,用以招待来宾。他们备有客烟袋供应散包零装,发给劳动者,夜间对人力车夫实行“烟卖一铜板,油卖一灯盏”服务,换来了生意兴隆。
新婚夜烟:土家人新婚喜庆,总要用烟作交际媒体,尤其是在洞房花烛夜以烟作戏。这种风尚,民国时期,由简到繁,愈演愈烈。先是亲友们团团围成一圈圈,迫使一对新人站着,按顺序敬烟。新郎持水烟袋,装上丝烟,新娘拿纸媒儿点火着烟(当今都改用卷烟、火柴或打火机), 以此取乐,逗戏为难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