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武训行乞兴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武训行乞兴学 武训出生在山东省堂邑县(现已并入聊城等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随母亲在市上乞讨。母亲去世后,他既做雇工又行乞。从14—21岁,一直为人扛活。其间在一个姓李的家做工,受尽了虐待和欺侮,干活三年,每年工钱十六吊,可因武训目不识丁,李就做假帐欺诈他,结果不仅赖去了他做工三年的血汗钱,还骗取姐家给他的贴己钱。最后反被诬陷为讹诈,惨遭毒打而被解雇。武训遭到这种冤屈后,并没有认识到这是土豪劣绅对贫苦农民的剥削压迫,反以为是因为自己没有文化,从此而萌发了兴办义学的思想,希望修建义学,为贫寒子弟找到读书的机会。从1859年起,武训背井离乡,行乞兴学。他手拿一杓,肩背布袋,食无定餐,宿无定所。为了积资,有时也受雇于人,以致终生未娶。为了吸引人们求得施舍,二十三岁的武训将自己的头发剪掉一大半,仅在一边留了撮最小的桃型头发,并做各种怪动作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他昼行乞,夜绩麻,营田产,“苦行”募化30年,积蓄了上万吊钱(相当于纹银两千多两),全部捐献给了他兴办的三所义学。义学建成后,他经常到义塾去,每当看到师生不勤于教学时,或长跪不起,或进行哭劝,感人甚深。然而,由于武训没有文化,便只得把办学的具体事宜委托给了由绅士知识分子组成的首事人(校董)以致学校的体制、教学的内容都是照搬儒学的一套,培养的贫寒子弟后来都成了有功名的士子。结果,武训义丐行乞而创办的义学违背了他的办学初衷而成为清政府培养科第人才的场所。 武训行乞兴学 武训行乞兴学武训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山东堂邑柳林镇武家庄一贫苦农家。自小讨饭,替人打零工。21岁时在地主李某家做工,因目不识丁被骗,不仅未得到扛活三年的血汗钱,反惨遭毒打被解雇,遂生“为贫寒”行乞兴“义学”之念。自1859年至1888年武训行乞30年,得2000两银子,在堂邑、馆陶、临清创办了三处义学。武训集资兴学的主要方法是乞讨,然后用所得钱财置学田收租金或放债生息,及向官府和官员募捐。武训为兴学行乞十分艰苦。宿无定所,食无定餐,甚至连臭不可闻的饭食也不丢弃。为吸引众人施舍,他作出各种离奇古怪的把戏,甚至不惜被人踢打、当马骑,吞食蛇蝎、砖瓦。为集资兴学,武训终生未娶,虽积蓄万余吊钱却不借贷给其兄长。他作歌抒志,说:“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 ☚ 武训 尚志书院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