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附近区防洪
其范围上至湖北省嘉鱼县和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下止于黄冈白潭湖平原区,北至武汉东西湖区,中间为武汉三镇,向称“九省通衢”,是长江防洪的重点保护对象。防洪工程主要是堤防。始建于唐代,基本形成于明、清两代。区内长江两岸干堤长约410公里,大约可防御20年一遇洪水,其余支堤可防10~20年一遇洪水。武汉市堤长178公里,属于重点堤防,可防约30年一遇洪水。为保持堤岸稳定,明代起开始做护岸工程,1949年后,对龙王庙、月亮湾、天兴洲等处加强了护岸。1931年大水后,武汉市做了十数公里刚性防水墙,近年来通过加培改建、扩建,防水墙全长已达到37.89公里。根据长江中下游整体防洪规划,按防1954年洪水的标准,武汉市附近区需分蓄洪水68亿立方米,有西凉湖、杜家台、东西湖、武湖、张渡湖和白潭湖等分洪区。这些分蓄洪区与堤系共同形成本区的防洪系统。1954年大洪水,为了确保武汉市安全,在其以上河段采取了一系列分蓄洪措施。今后三峡水库及干支流一些骨干工程的陆续投入运行,将使武汉市防洪形势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