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武昌起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武昌起义 1911年(宣统三年)夏,四川保路运动蓬勃发展。9月,清政府派端方从湖北率新军入川镇压。受同盟会影响的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于9月24日组成领导机构,推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决定策动新军和会党在10月6日(后改11日)起义。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内总部试制炸弹,不慎爆炸受伤。机关遭俄国巡捕破坏,起义暴露。蒋翊武等闻讯,改定当晚以鸣炮为号,提前发动起义。但机关又遭破坏,蒋翊武被迫出走,起义未能实现。当时,武昌城内侦骑四出,一片恐怖。10月10日,新军各标营代表决定,按前令布置于当晚发难。七时许,共进会工程八营总代表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率部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各营奋起响应,举吴兆麟为革命军临时总指挥,先后三次进攻督署。湖广总督瑞激等,仓皇逃往停泊长江的“楚豫”兵舰。革命军占领武昌,汉阳、汉口迅速光复。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强推黎元洪出任都督,布告全国“共图光复事业”,“建立中华民国”。湘、赣、皖各省纷起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武装起义,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高潮,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第三次近代化的探索。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开始武装反清斗争。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诞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推动下,各地革命运动不断发展。5月,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国有”为名出卖铁路主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掀起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在武昌起义前,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9月24日成立了领导机构,推举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为湖北革命军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为参谋长。原计划中秋节(10月6日)起义,由于准备不及而延期。10月9日晚,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引起爆炸,俄巡捕闻讯赶来,将起义的旗帜、文告等搜去。第二天,武昌起义的秘密机关又遭破坏。革命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起义活动已成“群龙无首”的状态。在形势危急之下,新军工程兵第八营队长熊秉坤率领40多人首先发难,占领楚望台军械所,各营奋起,推军官吴兆麟担任指挥。11日晚至12日晨,武汉三镇落入革命党之手。吴兆麟为了扩大影响,一心争取黎元洪挂帅。13日,军政府以黎元洪名义发布了《告全国电》,到11月下旬全国各地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王朝统治,清朝的统治开始瓦解。同年12月25日,孙中山由海外回国,经17省代表会议选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孙中山于2月13日提出辞呈,荐袁世凯代替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2日,临时参议院正式迁往北京,政权被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所以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 武昌起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反清武装斗争取得胜利的起义。宣统三年(1911年),在湘、鄂、川、粤四省保路风潮推动下,深受同盟会影响的两湖地区革命党人,长期在新军和会党中积蓄力量,联合组成领导起义的机构,推举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为参谋长,制定了起义的具体计划。同时派人去上海迎接同盟会领导人来鄂主持大计,并策动各省革命党人响应。同年八月十八日(1911年10月9日),孙武检查炸弹失慎受伤,俄国巡捕闻声赶来,将准备起义的文告、旗帜、徽章、印信等物搜去,并报告了清朝当局,汉口的秘密机关被破坏。蒋翊武等决定改期当夜十二时发动起义,以南湖炮队革命党人鸣炮作为总发动的信号。因命令未及时到达南湖炮队,武昌的机关遭破坏,刘复基(文学社评议部长、武昌起义总指挥部参议),彭楚藩(武昌起义总指挥部军事委员之一)、刘宏胜(武昌起义总指挥部任交通,负责军火运输工作)遇害,蒋翊武得逃。次日晚,武昌城内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等首先发难,迅速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打响了武昌起义的枪声。随之武昌城内新军各营士兵响应,旋即占领凤凰山和蛇山等要地。推吴兆麟(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左队队官)为临时总指挥,分三路攻占督署,总督瑞金怆惶逃走。同年八月二十日(1911年10月11日)晨起义军占领武昌城。当日下午湖北军政府成立。次两日,起义军先后攻占汉阳、汉口,继而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清朝的统治陷入瓦解中。武昌起义赢得了胜利。 武昌起义 075 武昌起义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借实行铁路国有的名义,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以铁路修筑权作抵押,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借款,激起了川、鄂、湘、粤各省人民的反抗。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并发展到各县人民的武装反抗。9月2日,清政府派端方从湖北率新军入川镇压。在同盟会影响下,早已在湖北新军和会党中积蓄了力量的文学社和共进会,于9月14日组成了以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为湖北革命军总指挥的领导机构,并决定10月9日发动起义。9日上午,共进会领导人孙武检查弹药失事,汉口机关被破坏,清军得到了有关名册和文告,蒋翊武改定起义在当夜发动,因送信人未达炮营,号炮未响,各营未动,而武昌的机关又被清军破获,彭楚藩等3人遇害,蒋翊武被迫出走。10日上午湖广总督按名册捕人,形势紧迫,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当晚起义。晚7时,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首先发难,率众占领楚望台军械局,各营奋起,向总督府进攻,瑞澂等人逃走,遂占领武昌。时孙武、蒋翊武均不在场,革命党人强推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都督,原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为民政长,发表宣言,号召各省起义。湖南、陕西、江西等省相继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 ☛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Wuchang qiyi1911年(宣统三年,农历辛亥年)同盟会在武昌发动的一次成功的反清武装起义。湖北的革命党人,由于一开始就受到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和指导,其革命斗争活动较快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他们以新军为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对象,继日知会之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湖北新军中又成立了革命团体群治学社,后来演变成文学社,社长为蒋翊武。除文学社外,当时尚有共进会,领导人为孙武等。当时湖北新军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官兵共约1.5万人。在武昌起义前夕,其中半数以上的新军下级军官和士兵加入革命党或同情革命。因此,湖北新军实际上已经掌握在革命党人手里。1911年(宣统三年) 9月中旬,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组成了领导起义的机关,制定了起义的详细计划和文告,派居正和杨玉如到上海请同盟会领导人黄兴、谭人凤、宋教仁来鄂主持大计。同时,和邻近各省进行联系,策动响应,预定10月6日发动起义,后因故改期于10月9日。9日上午8时,孙武等在共进会机关总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试制炸弹,失慎爆炸,孙武受伤送往医院。沙俄巡捕入屋搜查,把起义文告、党人名册、弹药、印信、旗帜等,全部搜去,随即转交给清朝湖北当局。蒋翊武急令当晚12时起义,但官方戒严,命令无法下达,起义未成。湖广总督瑞徵下令大肆搜捕,设在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30余人被捕,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被害。蒋翊武乘混乱之机逃离武昌。10月10日,瑞徵按所获名册继续搜捕,武昌形势异常紧张。革命党人认为与其束手就擒,不如起而斗争。当天晚上,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了第一枪,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爆发了。起义军迅速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其他部队革命士兵闻讯响应,推举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分三路进攻总督署。瑞徵破墙逃至楚豫号兵舰,第八镇统制张彪逃至汉口刘家庙,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也在武昌躲藏起来。次日拂晓,起义军占领武昌。11日、12日又先后光复汉阳、汉口,武昌起义获得初步胜利。当时,由于策动起义的领导人有的被杀,有的受伤,有的逃离,没有形成领导核心。黄兴、谭人凤、宋教仁等还未赶到武昌。加之起义者当时不懂得起义胜利后应由革命党人掌握领导权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应推举社会上有威望有地位的人来当都督,才能稳定当时的局面。因此,他们在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时,竟将一贯反对革命并杀害起义士兵的黎元洪找来,推为都督;推举湖北咨议局议长、立宪派首领汤化龙为民政部长。起初,黎元洪拒不就任。革命党人蔡济民等15人组成“谋略处”,负起军政府的实际领导责任。12日,汉口军政分政府成立,汉阳也成立了革命政权,从狱中出来的詹大悲和李亚东,分任汉口和汉阳的领导工作。蒋翊武回到武昌,参与谋略处的领导。孙武从医院出来,任军务部部长。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改政体为五族共和;颁布《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布告》,号召全国“共图光复事业”,“建立中华民国”;下令永远裁撤除海关以外的税关和取消除盐、烟、酒、糖等税捐以外的所有税捐,免征本年和积欠的田赋。军政府决定招募新兵,扩充革命武装。10月12日,军政府照会驻汉口各国领事,申明“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赔款或外债,仍有各省按期如数摊还”,“各国之既得权益亦一体承认保护”,表示革命“并无丝毫之排外性质”(《辛亥革命》,第8册,第308-309页)。这反映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武昌起义胜利的鼓舞下,湖北各县先后为革命党人光复,成立了革命政权,大大巩固了湖北军政府的地位。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至11月底,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浙江、江苏、贵州、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等14个省区先后宣布独立,脱离清朝,建立了军政府,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革命的打击下,很快土崩瓦解。 ☚ 共进会 黎元洪 ☛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Wuchang qiyi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同盟会在武昌领导的一次成功的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9月24日,在同盟会影响下的文学社和共进会组成领导机构,决定在武汉发动起义。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被推为湖北革命军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被推为参谋长,并制订了起义的详细计划和文告,派人到上海迎接同盟会领导人来鄂主持大计,同时和邻近各省进行联系,策动响应。起义日期原定10月6日,因准备不及,改至9日。9日上午,孙武在机关总部检查炸弹不慎爆炸受伤,计划暴露,机关被破坏。蒋翊武闻讯,急令当夜起义,命南湖炮队在当晚12时发炮为号,各标、营闻声响应。因清吏戒严,送信人未能到达炮营,号炮未响,发动未成。设在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也遭破坏,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蒋翊武等逃脱。湖广总督瑞澂要按名册捕人,形势紧迫。革命党人在失去领导机关的情况下,自行联系,毅然发动了起义。当晚7时,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等首先率众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各营奋起响应,向总督府进攻,瑞澂越墙逃走。11日,武昌已在起义士兵手中。发动起义的领导人都不在现场,又由于习惯势力,革命党人强推地位较高的黎元洪(协统)出任军政府都督,废除“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号召各省起义。湖南、陕西、江西等省相继响应,迅速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 ☚ 保路运动 军政府 ☛ 武昌起义湖北革命党人发动的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武装起义。在保路运动等革命形势不断高涨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蒋翊武等,在新军、会党中积极工作,酝酿起义。9月成立了起义的统一机构,推蒋为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拟于10月9日在武汉发动起义。但因孙武10月9日在汉口试制炸弹时失事,总机关为清廷破坏。蒋急令当夜起义,又未成。清湖广总督瑞澂下令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彭楚藩等人被杀,蒋逃脱隐蔽。由于形势紧迫,1911年10月10日晚7时,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等率先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各营响应。次日占武昌全城,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发表宣言,号召起义。同日起义军占领汉阳。12日光复汉口。全国各地相继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标志。 武昌起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在同盟会的影响下,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于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三日联合组成起义领导机构,共推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拟定了起义计划。但起义前夕,孙武因配制炸弹不慎爆炸受伤,起义之事暴露,领导机关遭到破坏。清湖广总督瑞澂按抄获的名册大肆搜捕,刘复基等人遇害。革命党人暗中联络,相约按计划起义。十九日(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在熊秉坤的领导下首先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各营起而响应,推举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分3路进攻总督署,瑞澂逃走。次日晨,革命党人占领武昌城,取得首义胜利。同日,湖北军政府成立,发表宣言,号召各省起义。不久,湖南、陕西、江西等省相继响应,宣布独立,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湖北革命党人组织和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的主要标志。1911年秋,由于革命党人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中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和下级军官加入文学社和共进会。9月24日,两组织联合成立起义总指挥部,蒋翊武任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制定了起义总行动计划,准备中秋节(10月6日)发动起义,后因事泄,延期举行。10月9日上午,共进会领导人孙武在汉口宝善里配制炸弹时不慎爆炸受伤,被巡警察觉,在汉口的机关被破坏,起义所用旗帜、文告和人员名册皆被搜去。湖广总督瑞澂下令在武汉三镇搜捕革命党人。当晚,设在武昌小朝街的起义总指挥部以及秘密机关多被清军警破获。总指挥蒋翊武出逃,数十人被捕。次日清晨,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杀害。10月10日晚7时半,驻武昌黄土坡的新军第八镇工程营士兵金兆龙等与排长陶启胜发生冲突,该营革命党总代表熊炳坤当即发难,开枪打死反动军官,率众冲出营房,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驻扎城内外的新军士兵闻声响应,齐趋楚望台,并分兵三路进攻湖广总督署。总督瑞激和第八镇统制张彪等仓惶逃走。10月11日上午,武昌全城为革命军占领。时蒋翊武、孙武均不在场,革命党人强推第21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都督,谘议局议长汤化龙为民政长,发表宣言,号召各省起义。湘、陕、赣等省相继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 ☚ 保路运动 南京临时政府 ☛ 武昌起义wu chang qi yiWuchang Uprising (1911) 武昌起义Wuchang Uprising (1911) 武昌起义Wuchang Uprising(农历辛亥年1911年10月10日爆发) 武昌起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推翻清朝的武装起义。在同盟会的影响下,湖北革命组织共进会和文学社积极联络会党与新军,准备举行起义。清宣统三年(1911),随着各地反清斗争、革命党人起义,特别是保路运动的爆发,革命高潮即将到来。是年八月初三日(9月24日),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举行会议,决定于当年中秋日(10月6日)起义,并制订了起义方略,举蒋翊武为临时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后由于准备未就绪,起义时间推迟。八月十八日(10月9日),孙武于汉口俄租界起义机关装配炸弹,不慎爆炸,起义的文告、旗帜、名册等被俄国巡捕搜去,汉口起义总机关暴露。清湖广总督瑞澂大肆搜捕革命党人。蒋翊武等决定,当晚12时以南湖炮队炮声为号,城内外同时起事。但因戒严,送信人未能到达炮营,号炮未响,至夜未能发动。而起义总机关被破坏,刘复基、鼓楚藩、杨宏胜等被捕遇害,蒋翊武被迫出走。次日上午,瑞澂和第八镇统制张彪将按名册搜捕党人,形势紧迫,各标、营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夜起事。晚八时许,新军工程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首先发动,占领楚望台军械局。各营相继起事,举吴兆麟为总指挥,分三路攻打督署。次日晨,一举攻占督署,瑞澂逃上楚豫兵舰,武昌遂被占领。因蒋翊武、孙武均不在场,革命党人强推新军协统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发表宣言,号召各省起义。湖南、陕西、江西等省相继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中国国同盟会发动的一次导致清王朝灭亡的重要武装起义。1911年5月,清政府借实行铁路国有政策而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但却将两铁路的主权出卖给英、法、德、美。清政府的这一行为导致了川、鄂、湘、粤四省掀起了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声势浩大,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在同盟会的影响下,湖北的革命党组织文学社、共进会决定利用保路运动这一有利时机发动新军起义。他们推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为参谋长,并制订了起义的详细计划。预定10月6日发动起义,后延期。10月9日,革命党人在试制炸弹时不慎爆炸,遭到俄警的搜捕,起义机关及计划、名册均已暴露。清政府遂按名册开始逮捕革命党人。为此,革命党人决定当夜发动起义,未成,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位革命党人被害。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率部分士兵打死营中清政府官员,冲出军营占领楚望台军械局,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各营纷纷响应,推举吴兆麟为总指挥,兵分三路攻打清政府督署。次日晨,攻占了都署。瑞澄逃跑,革命党人遂占领了武昌。由于蒋翊武、孙武均不在场,于是革命党人推举协统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谘议局议长汤化龙为民政长。黎元洪代表军政府发表宣言,号召各省起义响应。至此,湖南、陕西、江西等省相继响应,从而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高潮。 ☚ 武昌军政府旧址 非主流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