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武会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武会试科举考试中武举考试方式之一。明清时由兵部主持于京师举行的对武举人的考试。明成化十四年(1478)始定武会试例。弘治六年(1493)定六年一行,十七年改为三年一试,于丑、未、辰、戌年四月举行。凡各省及两京武举人均可应试;两京武学生员,经兵部月试优等者亦可参加。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四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进行。嘉靖元年(1522)定,第一场试骑射,第二场试步射,第三场试策二道、论一道。以翰林院官二员为考试官,给事中及部属官四员为同考试官。取中名额,临期取自上裁。崇祯四年(1631)以前,武会试为武科最高一级考试,中式者不分等第,均列入《武举录》进呈,并张榜于兵部。其授官,官生中式者,俱升署二级;指挥以上,斟酌推用。清承明制,以丑、未、辰、戌年为正科,若有乡试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恩科。凡各省武举人和现任绿营千总、把总,门、卫、所千总,及年满千总,年龄在六十以下,通晓文义者,皆可应试。考期在九月,分三场,内容同武乡试。外场正副考官四人,由皇帝简派领侍卫内大臣、满洲大学士和都统充任;内场正副考官二人,由皇帝简派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充任。乾隆四十年(1775),武会试后亦实行复试。中式者称“武进士”。取中无定额,多或三百名,少亦百名,皆临期以外场合格人数请旨定夺。 武会试清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遇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恩科。考中的八旗满洲等旗人武举和汉武举,均称武贡士。汉军应试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八旗满洲应试始于雍正二年(1724);八旗蒙古应试始于嘉庆二十年 (1815)。考试分内、外文武科目考场。录取名额,初为汉军、满洲各4名,后改为视应考人数多寡,临时酌定。至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废止。 武会试 武会试武举考试方式之一。明清时由兵部主持于京师举行的对武举人的考试。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始定武会试例。弘治六年 (1493年) 规定六年一行,十七年改为三年一试,于丑、未、辰、戌年四月的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凡各省及两京武举人均可应试;两京武学生员,经兵部月试优等者亦可参加会试。嘉靖元年(1522年)《武举会试条格》规定:第一场,试骑射,中四箭以上为合格;第二场,试步射,中两箭以上为合格;第三场,试策二道、论一道。以翰林院官二员为考试官,给事中及部属官四员为同考试官。取中名额,临期取自上裁。万历三十八年 (1610年) 规定,武会试录取进士以100名为额,后有奉旨增加者,非常制。并仿文举例,分边方 (边疆)、腹里 (内地),每取十名,边六腹四。明崇祯四年 (1631年) 以前,武会试为最高一级考试,中式者不分等第,均列入《武举录》进呈,并张榜于兵部,会宴于中府。其授官,官生中式者,俱升署二级;指挥以上,斟酌推用。清承明制,以丑、未、辰、戌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行会试恩科。考期在九月。分三场进行,内容同武乡试。凡各省武举人和现任绿营千总、把总、门、卫、所、千总,及年满千总等,凡年龄在六十岁以下,通晓文义者,皆可应试。外场正副考官四人,由皇帝简派领侍卫内大臣、满洲大学士和都统充任,内场正副考官二人,由皇帝简派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充任。乾隆四十年(1775年),武会试后亦实行复试,由钦点六部堂官二、三员主持。中式者称“武贡士”,取中无定额,多或三百名,少亦一百名,皆临期以外场合格人数请旨裁定。 ☚ 武省试 武殿试 ☛ 武会试清代八旗武科考试名目。辰、戌、丑、未年为正科,凡武乡试遇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恩科。考中者称武贡士。汉军、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应试分别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雍正二年(1724)、嘉庆二十年(1815)。武举人或文举人愿应武会试者均可报名应试,无论驻防或在京,一律在京应试。考试分内外场,内容为骑射、开弓、舞刀、默写武经等。初有定额,后取消定额数,视应考人数多寡而定。钦定会试中者,可以参加殿试,区分甲第,分别授官。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