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武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武仙 金末大臣。威州(今河北井陉北)人。金末,蒙古军南下抄掠,贞祐二年(1214),仙率乡兵保威州西山,附者日众,诏仙为权威州刺史。兴定元年(1217),仙破石海于真定(今河北正定),授仙为威州刺史,兼真定府治中,权知真定府事。后迁洺州(今河北永)防御史,兼同知真定府事,遥授河平军节度使。兴定四年,迁知真定府事,兼经略使,遥领中京留守,权元帅右都监。不久,封恒山公,统有中山(今河北定县)、真定府、沃、冀、威、镇宁、平定州、南宫县等州县。为金所封“九公”中之兵力最强者。是年,归顺蒙古。仙与蒙古大将史天倪治真定。正大二年(1224),仙杀史天倪,复以真定降金。蒙古大将笑乃䚟攻仙,他奔汴京(今河北开封市)。五年,哀宗复封仙为恒山公,置府卫州(今河南汲县)。七年,卫州被围,仙兵屯胡岭关,扼金州路(今陕西安康)。天兴元年(1232)正月,金兵在三峰山(今河南禹县境)大败。武仙从四十骑脱走,又至南阳(今河南南阳)立寨。三月,汴京被围,哀宗以仙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河南行省,诏与邓州行省思烈合兵入救,兵败。又寻出兵裕州(今河南方城),为蒙古军所败。三年,金亡。五月,趋泽州(今山西晋城),为泽州戍兵所杀。 武仙?—1234金末将领。威州(今河北井陉北)人。贞祐二年(1214年),率乡兵保卫威州西山,抗击蒙古军的侵掠,权威州刺史。兴定四年(1220年),知真定府事兼经略使,遥领中京留守,权元帅右都监,封恒山公。“同时九府,财富兵强恒山最盛”。未几,降蒙古,为真定之帅史天倪之副。正大二年(1225年),杀史天倪,降金,奔汴京(今河南开封)。五年,置府卫州(今河南汲县)。七年,围上党(今山西长治)。蒙古军来攻,逃遁,屯兵鹘岭关,扼守金州路(治今陕西安康)。天兴元年(1232年),金军败于三峰山(今河南禹县境)。逃亡南阳留山,收溃军十万人,立官府、聚粮食,修武器,兵势稍振。汴京被围时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河南行省。二年,哀宗逃奔归德、蔡州,屡诏其入援;不从。三年,蔡州为蒙古军攻破;仙率十八人北渡黄河,至泽州(今山西晋城)被杀。 武仙?~1234金末将领。威州(今河北井陉北)人。贞祐二年(1214年),率乡兵保卫威州西山,抗击蒙古军的侵掠,权威州刺史。兴定四年(1220年),知真定府事兼经略使,遥领中京留守,权元帅右都监,封恒山公。未几,降蒙古,为真定之帅史天倪之副。正大二年(1225年),杀史天倪,降金。天兴二年(1233年),哀宗逃奔归德、蔡州,屡诏其入援;不从。次年蔡州为蒙古军攻破;武仙率18人北渡黄河,至泽州(今山西晋城)被杀。 武仙?—1234金末将领。威州(今河北井陉)人。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率义军抵抗蒙古军。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与史天倪俱治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权元帅右都监,他恐天倪图己, 乃杀天倪降蒙古。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归金,封为恒山公,后屯兵顺阳(今河南淅川)一带。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攻宋光化(今属湖北),拟沿汉水入汉中、四川,为宋将孟珙所败,所部瓦解。金亡后,率十余人逃往河北,至泽州(今山西晋城),为戍兵所杀。 武仙?—1234金威州(河北井陉)人。在金元之间叛服无常。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以功授威州刺史,四年,迁知真定府事,遥领中京留守。是岁降元,与史天倪俱治真定。因惧史图己,杀史天倪,以真定降金。哀宗自汴京走归德,又走蔡州,曾一再要求武仙入援,他拥兵自恃,坐视不管。金亡后,所部将士皆溃散,只身趋泽州,为戍兵所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