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保卫延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长篇小说。杜鹏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作品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全面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小说以主人公周大勇所在的某部英雄连的活动为主线,描述西北战场上几次重大战役。我军主动撤出延安后,周大勇连与主力失去联系,孤军奋战,辗转返队;在歼敌主力后,周大勇又奉命阻击南逃之敌。经过半年浴血苦战,延安失而复得,扭转西北战场上敌我攻守形势。这是一部反映革命战争风云的英雄史诗。小说以全景式的镜头摄下了人民战争的广阔画面,成功地塑造了从战士到连、营、团、旅各级指挥员以至西北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彭德怀的艺术形象,其中以周大勇的形象最为出色。作品把人物放在矛盾的顶端,构成紧张而热烈的气氛,笔力矫健、挺拔。 ☚ 穷巷 党费 ☛ 《保卫延安》《保卫延安》
杜鹏程著。长篇小说。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9年再版。此小说是作者长达百万字的报告文学改编而成的,“在4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删何止数百次。”可见其材料的详实。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小说,在军事题材的作品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它在广阔的背影上,以酣畅的笔墨,描绘了真实动人的人民战争图画,艺术地再现了保卫延安中的几次战役(青化砭的伏击战,蟠龙镇的攻坚战,长城线上的突围战、九里山上的阻击战等),热情歌颂了共产党的军事思想。作品还成功地塑造了从炊事员、战士、连长、团政委、师长一直到彭德怀等解放军各级指挥员的光辉群象。作品描写的人民战争场面,规模宏大,头绪繁多,军内军外,上上下下都有逼真的描写。作品对于典型事件加以生动的描绘,形象地再现了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进程,从一定广度与深度上再现了历史风貌。冯雪峰在《论〈保卫延安〉》中说:“以这部作品已达到的根本的史诗精神而论,我个人以为它已经具有古典文学中的英雄史诗的精神,但在艺术的技巧或表现的手法上当然还未能达到古典杰作的水平。”评价较为中肯。 保卫延安长篇小说。作家杜鹏程著。1954年出版。艺术地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保卫延安中的几次战役(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突围战、九里山阻击战等),成功地塑造了我军各级指挥员的光辉形象,其中彭德怀同志的形象塑造得尤为成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作品。 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长篇小说。杜鹏程著。以延安保卫战为题材,反映解放战争中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性进程。1946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向我陕甘宁边区大举进攻。边区人民在党中央和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指引下,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延安保卫战。全书以主人公周大勇和他的英雄连队的战斗经历为情节主线,描述了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运动战、九里山狙击战、沙家店歼灭战等重要战役,歌颂了党中央的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一次在长篇小说中成功塑造了西北野战军彭德怀总司令这一真实、丰满、亲切感人的艺术形象,是建国初期叙事文学的一大收获,同时还用雄健豪放的笔调,通过激烈的战斗场景,刻画了周大勇、李诚、王老虎、孙全厚等战斗英雄的群相。小说风格雄伟,场面广阔,气势磅礴,富于战斗的激情与深刻的哲理。被誉为建国后第一部“英雄战争的史诗”。1954年出版。 ☚ 百合花 黎明的河边 ☛ 《保卫延安》当代长篇小说。杜鹏程(1921~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小说正面描写了1947年3月~9月延安保卫战的全过程。面对胡宗南20万精锐部队进攻延安的强大攻势,解放军只有2万多人,形势严峻。人民解放军周大勇所在连队和兄弟部队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采用运动战战术主动撤离延安,经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突围战、九里山上阻击战、沙家店歼灭战等战役,重创敌军,最后收复延安。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小说,《保卫延安》深刻地揭示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颂扬了人民军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塑造出以周大勇为代表的革命军队的英雄群像。洋溢的激情,粗犷的风格,使小说具有一种阳刚之美。 《保卫延安》bao wei yan ’anDefending Yan’an→杜鹏程 (Du Peng-che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